“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语师资的界定与培养
2021-01-03李可
【摘要】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联系密切,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全面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互通与共赢。其中,建设良好的双语师资队伍,在双向交流中扮演着关键作用。本文指出高职院校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同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双语师资界定与培养。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双语师资;界定与培养
【作者簡介】李可,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院级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YKYB-06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工匠型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良好的双语师资队伍,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职院校开展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既是推进自身国际化办学的需求,亦是主动对接沿线国家,促进语言相通、资源想通、民心相通,助推沿线国家发展的需求。
1.双高建设背景下,中国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办学的需求。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培养高职国际化人才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引导者,是参与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教师的国际化将对我国高职教育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为例,作为双高A档建设单位,学院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与印尼Kopertip高等教育联盟合作,开展了印尼职业院校学生来华短期交流、来华留学,中印尼青年领袖丝路文化营,印尼职业院校领导和师资培训等项目;并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友好访学、互派留学生等活动。这些双向交流活动,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学院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每一次的交流活动中,双语师资队伍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交流效果的良好实现。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职院校助推沿线国家发展的需求。中国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具备国际化理念、知识结构、跨文化经验以及国际化视野的教师来设计、实施、完善和创新。从一定意义来讲,建立一支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语言、精通国际化知识、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师资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应对全球化、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部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试点院校及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陕西工院承担教育部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教育援外项目。2019年,学院在赞比亚设立分院,向赞比亚青年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成为陕西高职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与此同时,学院选派双语师资赴赞比亚开发企业员工培训教材等教学资源,并向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驻赞企业343名员工开展技能培训。正是这些举措,拓宽了学校教育援外的路径,极大地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语师资的界定与培养
1.双语师资的界定。双语教师,是指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第二语言来讲授专业课等学科内容的教师。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最基本的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并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同时,应熟悉外语教学法,具备语言教学的综合技能、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扎实的业务素质;从人文角度来讲,双语教师应是一个双元文化者,即在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同时,具备广泛的双语文化知识。
2.双语师资的选拔。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根基。结合双语教师的定义,笔者认为,中国高职院校在选拔双语师资时,可采取如下标准:
(1)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双语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素质考核方面,国内高职院校都注重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方面,相关标准已经较为完善。以陕西工院为例,学院在选拔“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时,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以1+X证书的获得、企业实践、课题研究、技能大赛等标准为选拔细则。故此,从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选拔双语教师,首先能确保选拔出来的教师专业素养过硬。
(2)英语综合水平良好。双语教师应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具备广泛的双语文化知识。国内的双语教学,主要指用英语对专业课进行良好教学。然而,很多教师往往固化的将双语教学体现在教学课件,如PPT的双语呈现。实则,教师是课堂有效进行的灵魂和引导者,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体现在生动的教学输出上,这就对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笔者认为,双语型教师,在英语水平上,至少应达到六级以上;其中,如有通过雅思、托福类考试或归国留学者,则应择优进行优先考虑。选拔时,采取笔试+口试结合的形式。笔试环节,设置英美概况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习题,考查教师对双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口试环节,以外教进行综合面试,全面考查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
(3)教学业绩突出。实践表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越强,综合素质越高,其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效果也会越好。作为检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行径,教学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通过教学大赛的历练,教师能与时俱进,在教学法、教学理念方面有更大的创新性与革新性。开展双语教学对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而言本身即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善于通过比赛提升、磨炼自己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具备更好的主观能动探索性。故此,在认定、选拔双语师资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在各类专业教学比赛中取得佳绩的教师。
3.双语师资的培养。对于双语师资的培养,应坚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其中,人才引进是关键、人才培养是重点,二者并举,才能实现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循环:
(1)人才引進。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学校引进人才时,同等条件下,应择优引进具有留学背景的归国教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国外学习的经历,能使这些教师相较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为教学带来活力,更好地探索双语教学。同时,这种做法也能实现双语人才引进的多样性、层次性和丰富性,起到以点代面、示范带动的效果。
除此之外,学校外事部门应引进优秀外籍专家,在为学校学生开展英文教学的同时,向学校教师开设英文能力培训班,借助外教资源优势,将双语培训列为学院常态化教学培训活动之一,提供包括基本课堂用语、英语基础知识、汉英翻译技巧等课程,增强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信心,提升其口语交流、跨文化交际等语言综合能力。
(2)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学校应在宏观政策上加大倾斜。具体而言,从各职能部门如何配合、学校国际化部署如何服务双语师资培训、考核奖励制度如何倾斜等角度予以政策、资金等的协调。例如,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上,教务处可通过教学大赛建立导向性激励机制,结合青年教师相较外语语言能力稍好、骨干教师相较业务能力精湛的实际,鼓励老、中、青帮扶教学,在大赛中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再如,通过师生出国境交流,选派、支持优秀教师赴国外开展访学交流,特别是参加中长期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使其在国外语言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短期内集中强化语言训练,提升英语口语等综合水平。此外,通过修订完善教师管理考核奖励制度,激励双语教师勤钻业务、多出成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鼓励非双语教师主动学习第二语言,树立语言学习和专业能力持久提升的思想,力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承担院校国际交流及培训任务储备更多的人才。
当前,在后疫情时期,将线上与线下人才培养方式相结合,亦是一种大趋势。例如,线上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教务处、人事处、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部门可开发双语活页学习教材、购买双语学习网课等,以线上学习等方式做好对师资队伍的英语能力培训,并提供继续教育学习认证,以更好调动教师主动提升其英语的积极性,为双语教学服务。其中,对双语师资的培训,总体而言,应对标国际职业教育师资标准,分模块、分单元组织培训,提升教师对课程设计、教材研发、课堂授课、情景教学、能力评价和英语教学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对于院校自身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是一种双赢。而在双语师资的界定、选拔与培养方面,各高职院校应结合院校实际,灵活出台具体的策略,并在宏观、微观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以更好地推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艳.双语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2(22):369-370.
[2]石卉.高职院校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3]徐正东.高职院校英语类课程有效课堂建设路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S2):140,143.
[4]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