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
2021-01-03邵晓燕
【摘要】思辨能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实证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呢?笔者在以思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思辨含义及思辨模型,以精读课为例,优化教学设计,通过采用小组报告、“探究式教学”“思—讨—享”教学和撰写反思日志等多种教学策略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辨;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邵晓燕,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思辨定义
思辨能力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但研究者们尚未就它的定义达成共识。思辨一词起源于希腊语“Kristicos”和“Kristerion”。“Kristicos”意为“识别判断”;“Kristerion”意为“标准”。两个词合二为一则为:基于一定标准作出合理的思考和判断。
美国哲学联合会发起的特菲尔项目将思辨定义最终确定为三个方面。第一,思辨是一个对于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做出判断的过程。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使用解释、阐释、分析、评价和推断等一系列技巧。第三,为了成功使用这些技巧,证据、方法、背景、概念和标准均需考虑在内。
二、思辨模型
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思辨模型。国外的有“特斐尔”项目组( The Delphi Project) 提出的双维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和 Paul与Elder 提出的三元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国内学者林崇德和文秋芳在前两个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和层级思维能力模型。在林崇德的模型中,思维涵盖六个因素:目的、过程、内容、自我调控、质量、认知和非认知因素。文秋芳认为,他的模型与Paul的模型相类似,继而提出了层级思维能力模型。层级思维能力模型包括元思辨(第一层次)和思辨能力(第二层次)两个方面。元思辨指对自身思辨能力的计划、调整以及评估的能力。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是与认知和思辨品质相关的技能和情感特性。这些思维模型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包括自信、公正、正直等情感特质和分析、推理和评价三项核心技能。
三、思辨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设立了相关思辨课程。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为研究生開设了《思辨和创新》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也体现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理念。
国内专家一致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黄源深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存在“批判性思维不足的症状”。高一虹将英语专业学生的创造性语言能力比作木桶,认为思维能力是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板,决定了木桶的总体体积。黄源深再次指出,外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都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文秋芳和周燕的实证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逻辑推理和实证数据呈现方面低于其他专业学生。这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存在问题。
在现今的精读课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1.教材难度大,课堂输入多,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师仍占主导地位;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词汇储备不足,观点不清晰,逻辑混乱,论据不足,言之无物。这也是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一种表现。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宏观上指出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向和策略。黄源深认为,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都需要改革。董元兴指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提高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孙有中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教材编写、教师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但要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还是应该在以思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导向下,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设计。《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以思辨为鲜明特点,融合了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实现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学科知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现选用北外编写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以精读课为例,就课前报告,课文分析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1.课前报告。将PrepartoryWork设计成小组活动,将学生按照主题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主题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背景资料,而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归纳,将其制作成课件,向全班报告小组成果。为调动全班同学参与主题讨论,小组展示时需要准备问答环节,提出问题引发其他同学思考并作出回答。报告结束后其他同学对主题内容和小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在这种以内容为依托的任务型小组活动中,学生不仅在与他人的互动分享中训练了口语,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机会倾听和了解他人的思想,从多个视角审视同一个问题,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思辨品质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标准由教师提前给出checklist,让学生提前学习并掌握,否则学生只能凭感觉做出评价,思辨潜力则无从发挥。
2.课文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课文中教学活动可以多样化,运用“对话式教学”和“思—讨—享”教学。“思-讨-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解释能力,包括四个步骤:(1)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具有思辨性和挑战性的问题;(2)全班学生独立思考答案;(3)学生与一位同伴结成对子进行讨论;(4)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与同伴的观点。
“对话式教学”可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方式,教师由浅入深,就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要求说明观点、阐明问题和议题,拷问假设、原因、证据和影响。此外,为确保对话和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应为提前为学生提供活动所需的语言资源并示范有效交谈的技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3.课后撰写反思日志。定期写反思日志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就本单元撰写一篇反思日志(I Used to Think... Now I Think...),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辨能力发展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改进思维的方法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再次梳理了本单元所学内容,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和解决问题。以第三册第一单元“Thinking Sociologically”为例,一名学生的反思日志如下:
After finishing the first unit, I have gotte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ology.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know more about this subject and why we should learn this discipline. Needless to say, sociology is a study of people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which is tightly related to our life and work as well, affecting every aspect of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our fast changing world, I reckon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get some knowledge concerning sociology, in that only if you know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interaction, can you cooperate with your teammates effectively.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more ability to organize thoughts and information you get, the more you will express yourself logically, objectively, and coherently.
從日志中可以看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这位同学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学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了交际技巧,才能有更有效的团队协作。更可喜的是,他还认识到了思维组织和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结语
在思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思辨含义及思辨模型,通过优化教学设计,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和同伴评价,形成生生互动,使学生思考、探索和互享,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对话式教学”和“思—讨—享”教学的融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厘清观点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解释能力;通过反思日志,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2]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5.
[3]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 2006(5):76-80.
[4]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6):825-837.
[5]刘真真.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变化趋势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24-28.
[7]董元兴,李慷,刘芳.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估与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10(5):33-38.
[8]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