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2021-01-03吴华君陈其铁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贵州省校企院校

吴华君 陈其铁

摘要:基于2021年贵州省42所高职学校质量年报数据分析,总结贵州省高职教育在完善教育体系、提升人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政策保障、扩大交流合作和促进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同时指出存在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院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需加强、办学条件持续完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未来需要量质并举夯实师资队伍,优化治理体系、改善治理能力,多措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院校办学条件,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改革产教融合机制以及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群等进一步的优化探索。

关键词: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优化路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12-0037-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发布制度”,2012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社会机构首次发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本研究选择贵州省教育行政部门2021年报送的42所高等职业学校质量年报作为数据来源,同时参考2017—2020年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文件。鉴于教育部对质量年报有相对固定的内容限制和格式要求,因此主要针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国际合作和服务贡献部分的定量数据进行现状梳理与解读,然后对面临的挑战部分进行质性文本编码分析,归纳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举措。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办学实力逐渐增强,高职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1.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贵州省在新中国成立初只有5所职业学校,学生数量不到800人。经过70余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拥有46所高职院校,超过37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年均输送毕业生数量超过10万名的职业教育大省。截至2020年,贵州省共有4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包括39所公办院校和7所民办院校),包含国家示范(骨干)院校2所,省级示范院校8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3所,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1所,立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专业设置方面,全省高职院校共有1 062个招生专业,包括4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类型覆盖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呈现办学规模逐步扩大、院校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见表1)。

2.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学校经费收入、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和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1]。从表2可知,贵州省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收入逐年递增,主要包括学费收入、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和中央、地方专项投入,另外还包括少量社会捐赠。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增加,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和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趋于稳定,说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逐渐成熟。

3.院校空间布局基本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在空间分布上,贵州省46所高职院校分布情况见图1。贵州省高职院校主要分布于省会贵阳市(1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 41.30%。其次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8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 17.39%。院校空间布局总体对接以黔中经济区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富集区为两翼,黔南、黔东南、黔西南自治州等院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空间分布,优化了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二)立德树人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职教育担负的使命是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培养数量上来看,2020年贵州省高等职业学校共招生157 967人,毕业生103 982人,共有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71 782人,较上年增加13.58%。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的显著增加,不仅是响应和落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百万扩招”计划,更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在社会大众认可度中的大幅提升。

从培养质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高职教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课满意度平均值达95.02%。坚持工学结合、育训并举,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学生专业课教学满意度达94.17%。全面推行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共有38所高职院校10 000余名学生参加证书试点工作。

(三)教學改革特色突出,课程体系建设统筹推进

教学改革成效和课程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贵州省高职院校顺应产业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推动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引领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办学发展道路。

产教融合育人方面,全面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探索推进“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创建职教集团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落实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显著提升,高级职称比例稳中有进(见表3)。创新教学改革体制机制方面,积极组织高职院校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引导高职院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截止2020年,贵州省共有19所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1个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和10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线上开设课程数量为8 426门,建设180门省级高职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重构创新。

(四)政策保障机制创新,资源配置聚焦内涵建设

1.职业教育系列政策持续引导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年贵州省出台《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职业教育要逐步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支持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

2.专项计划建设成果突出

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项目建设工作,获批1所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2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制定《贵州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分批建立15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3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评建结合”,帮助全省职业院校进一步聚焦内涵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五)国际合作成果丰硕,对外交流增进文化自信

基于进一步加强教育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需要,贵州省高职院校在推进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办学、学术交流、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共建共用等方面持续深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历经13年的发展,为共同探讨在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前景和有效途径,搭建双方文化互通桥梁发挥重要作用。在对外交流合作过程中,贵州省高职院校积极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措施,不断创新合作途径,如提供学位课程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业合作与订单培养相结合等多种模式。2020 年,贵州省高职院校承接国外人员培训量达34 300人天,专任教师赴国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达792人天。

(六)聚力服务国家战略,产教融合共谋地方发展

如果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高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那么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就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贵州省高职院校坚持以职教脱贫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技术帮扶、互派专家、招生培养等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通力合作,助推职教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上,依托职业教育优势资源,聚焦三农建设,助力全面小康行动计划。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贵州省高职院校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校企合作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仅2020年,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13 568.04万元,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近255 262 万元,非学历教育培训到款额近489 276.62万元,技术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和提升。

二、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高职院校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对42所贵州省高职学校质量年报中反映的问题及挑战进行质性编码分析,归纳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应学校数量分别如下:师资队伍建设仍然不足(25所),院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24所),人才培养质量还需加强(17所),院校办学条件亟待完善(15所),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层次不高、能力不强(12所),以及专业建设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9所)。

(一)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2]。2020年,贵州省高职院校生师比为17.50,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增幅为13.58%,专任教师总数增幅8.48%,教师数量增长速度低于学生数量增长速度。贵州省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主要表现为既懂理论、又懂实操的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部分学校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足,以及部分高职院校大量开设新兴专业与专业教师培养滞后的冲突,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异和教师待遇差距等原因加重了高职院校师资的流失。二是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一方面是很多新开设的高职院校和专业青年教师占比过高,普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经历,实践能力较为缺乏,“双师”素质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因缺乏师范专业知识导致教学水平不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院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是促进院校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发展的强劲引擎[3]。当前,贵州省高职院校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与治理制度上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院校治理能力有待优化提升。治理结构上,组织机构效能疲软无力,院校管理层级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理机制上,各院系、部门组织、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建设阻滞不前,二级单位改革自主权不足;治理制度上,高职院校在考核评价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相对薄弱。

(三)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提高

目前,贵州省高职院校存在着培养针对性不强、培养模式建设不完善和培养质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等困境。在人才培养针的对性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要为依托,与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密切结合,但目前还是存在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企业实习缺乏系统化知识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在培养模式上,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片面追求大而全,没有及时根据产业发展作出相应调整,专业培养目标陈旧落后,课程设置仍旧采用传统学科理论体系模式,缺乏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理念,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国家战略对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要求。在培养质量上,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化、生源质量基础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為欠缺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院校办学条件亟待完善

在国家部委和政府行政部门及社会行业企业的持续投入下,贵州省高职院校总体在经费保障、软硬件设施基础和师资力量上均有较大突破。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院校改革治理不力等因素,仍有部分院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校园信息化及智慧校园建设缓慢、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等情况,严重制约贵州省高职院校整体高质量发展。

(五)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层次不高、程度不深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性作用在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为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4]。但是,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手段,贵州省高职院校整体上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存在融合层次不高、合作程度不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出于风险和成本考虑,对于关键岗位或核心技术人才的深度培养很少涉及,学院教师企业实训锻炼和企业技能大师入校传授实践技能的双向通道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这导致学校缺乏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解决思路,而企业没有真正深度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六)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需进一步优化

专业、专业群建设需面向产业和产业链,需要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水平。2020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7 826.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539.8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6 211.6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9 075.07亿元,增长4.1%。地区生产总值以贵阳市(4 311.65亿元,同比增长5.0%)、遵义市(3 720.05亿元,同比增长4.6%)和毕节市(2 020.39亿元,同比增长4.4%)位列前三。而从院校布局与专业群建设来看,贵阳市、毕节市和遵义市分别建有19所、5所和3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区域分布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省高职教育的优化与发展;同时,从学科专业布点来看,贵州省高职院校面向第三产业学科数为50个,专业点数410个,而面向第一产业学科数为8个,专业点数68个。因此,在支撑第一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对接第三产业的电子商务、财经、会计等专业开设过多,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在专业数量和结构布局上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量质并举整体推进,夯实职教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新时代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从增加职业院校教师数量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质量两个维度来抓。在增加教师数量方面,加快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并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聘任企业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队伍结构性问题;制度改革推进师资来源渠道拓展,实现教师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双向转换,引进企业高技能师资人才,提升“双师型”教师数量;深化教师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待遇与职业地位,增强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认可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在提升教师质量方面,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浓厚的教师职业情怀和高贵的教师职业品质的人,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加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科教研能力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专家型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的比重。

(二)优化职教治理体系,改善院校治理能力

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促进类型教育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5]。要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需要优化治理结构、改善治理机制、完善治理制度。

在治理结构优化上,逐步破除传统金字塔式层级管理观念,以关键业务为核心,以业务精简高效、权责一致为准则,减少管理层级,整合职能相近与业务相近的部门,进行人员与资源配备,增强执行力度,简化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在治理机制优化上,改革行政权力配属,明确行政职能部门服务师生的基本宗旨,避免“过度行政化”与“官僚化”;持续深化二级院系管理机制改革,保障二级院系在财、事、人、物等方面的自主权,提升二级院系参与院校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治理制度优化上,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国家级、省级和院校三级标准体系,如高职学校设置标准、学位制度标准、教师与校长专业标准等;完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如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评价制度、教师职称与绩效评价制度、学生成果与学位评价制度等。

(三)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从多个路径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对近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导致的学生来源类型多样、学历水平跨度较大、知识基础差异较大的情况,要针对多种类型学生群体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精准化、差异化设计,以应对多种生源复杂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另一方面,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创新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学生能力发展、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就业质量和企业用人满意度等,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四)资源共享,完善院校办学条件

就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目前贵州省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均已达标,但仍然存在指标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院校间办学条件差距也较大,建议从多个角度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

在政府层面,以政策形式构建和推动区域高职院校协助机制,继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持续推进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优秀职教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院校层面,深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注重院校内涵建设,打造贵州省高职教育特色亮点;加快信息化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加大专业教学实训环境与仪器设备投入,改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在社会层面,大力提倡社会反哺教育机制。高职院校提供的优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來了较大效益,社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得益于学校的发展,鼓励社会各界积极通过企业捐赠、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

(五)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改革产教融合机制

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理应更多地依靠和发挥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联系。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大多处于学生入企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入校培训、校企兼职师资互聘等浅层合作阶段,缺乏从科技创新、服务治理质量提升等深层次推进的校企合作。

从法律制度层面,加快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以制度立法的形式强制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企业办学的主体性、原则性,明确政、行、企、校各方的权责义务与行为规范,增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从企业管理层面来看,企业的本质在于盈利,正是因为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没有给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空间,才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热情不够。所以,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保障企业的利益获得,物质利益是基础,人才利益是核心,通过合作科研或人才培养为企业带来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在院校治理模式上,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与核心优势也是影响校企合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找准关键特色,才能促进内涵发展,推进深度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六)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支撑创新链

高职教育应把产业链和创新链构建需求作为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社会与高职教育实现资源、技术与人才双向输送、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创新优势。贵州省高职院校应精确把脉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灵活变动并调整专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培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例如,为落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服务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贵州省政府于2017年建成以医、护、药、养和健康管理与服务为主要办学方向的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另一方面,要具备超前谋划意识。任何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随着长期的经济结构变化不断调整,而适应型人才链的构建往往相对滞后。因此,以人才链建设为中心,深入调研区域产业现状,准确预测研判产业集群发展趨势,适度超前谋划区域专业布局与资源建设,注重社会生产实践中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掌握,打好专业建设软硬件基础,为创新型人才链建设蓄力积势。

参考文献:

[1]杨梓樱,朱益明,邓宏宝.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对办学质量的影响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53-59.

[2]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9-23)[2021-0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3]韩连权,檀祝平.我国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7):20-26.

[4]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9-62.

[5]董海燕,朱明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44-49.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贵州省校企院校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