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建设
2021-01-03何章文
何章文
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是一项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改革,对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变革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教学,以及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和学习资源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规模发展、内涵发展和质量发展中成绩显著,是广东省“双精准”专业,现正进行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借助“1+X”制度改革,结合广州地区汽车产业发展和需求,可以有力推进课程建设,优化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背景
“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是为了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多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经过北京中车行的考核验收,成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初级模块的培训站和考核站。学校认真履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职责,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改革教材教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认真筹划,积极实践。首先,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参加“1+X”证书制度培训,使专业教师对“1+X”证书制度内涵、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和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其次,根据实训设备和模块考核标准,修改和完善考核内容、考试题目,报给评价组织(北京中车行)审核,预约现场考核时间。再次,根据学生模块课程学习情况,针对存在问题组织考前工位轮转培训,使学生熟练操作流程,再进行考核认证。最后,对试点的教学工作和考核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按照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与要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制定考核制度。
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教材、教法和考核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有的教材是在“双证书”背景下编制的,还不能满足“1+X”证书制度条件下的教学需要,新教材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載体,按能力本位思想融合课程、教学计划与实训项目,规范实训条件,衔接学校与企业需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模式,应该全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再次,“1+X”证书制度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设备,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先把考核题目、考核流程、考核标准告知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操练,注重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动作标准,逐渐形成职业能力。
二、设计思路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真落实“1+X”证书制度,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构建课证融合的行动导向课程。
首先,坚持课证融合,构建课程内容。课证融合是构建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必须能够承担起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任务,这是不同于历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点。课程建设必须要完成学历教育的专业素养提高和技能教育的职业素养提高。
其次,实行任务引领,突出行动导向。根据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任务,必须建设成为行动导向课程,以汽车电气系统种类和组成为课程主线,按汽车电源系统、汽车起动系统、汽车照明系统、汽车信号系统、汽车空调系统、汽车辅助电气设备检修六个模块安排,有利于采用多媒体、汽车电气仿真模拟拆装、仿真模拟故障诊断,以及场地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再次,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和综合素质,使课程建设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第四,坚持校企合作,突出岗位能力需求。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建设要请企业专家参与,把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文化渗透在课程之中。让学生能够了解汽车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获得课程开发资源,使课程建设更加接地气,以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介绍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职业资格证书“汽车维修电工中级证”的主干课程,也是现“1+X”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模块的主干课程。课程主要包括汽车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照明系统、信号系统、空调系统、辅助电气设备六部分。整个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中职学校构建和开发这门课程在于培养学生汽车电气设备的基本知识和汽车电气设备维修的基本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目标分为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属于教育目标,它位于目标连续体的中间位置,即人才培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中间环节。同理,课程目标必然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同时也规定着每个教学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1+X”证书制度,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目标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初步认识电器检测与维修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电气电路识读、调试、设备维修等技能,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可分为知识、技能和社会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能叙述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汽车电气设备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技能目标:能正确使用汽车电气设备维修中常用的工具、设备、仪器和仪表,读懂汽车电路图,能拆装、检修汽车常用电气设备,排除常见汽车电路故障。
社会目标: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三)考核目标
中职学校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的考核形式有笔试和实操,笔试考核是各个用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实操考核是工具设备的正确使用,用电设备的部件功能检查、检测及保养技能,同时融入“1+X”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要求、标准及素养,全过程评价学生。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是以系统分类、系统原理、部件功能和检查保养为技术核心进行评价考核;中级证是以部件构造、测量检测、修护调校和故障排除为技术核心进行评价考核。
四、课程内容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内容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必须适应“1+X”证书制度改革的需要,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必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试点的教学和考核过程来看,两者融合的基础是构建行动导向教学。表1是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
五、课程结构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是由项目和任务构成的系统。汽车电气设备检修包括6个项目、15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课程结构的基本单位,因此建立典型任务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研究表明:设计典型工作任务要充分考虑课程主要内容和“1+X”证书考核的职业能力要点,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设备、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教学水平,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典型工作任务结构如表2所示。
(一)感受核心概念,建立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是简介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使教师和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这一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就是完成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所要得到的结果。它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论、实操、能力和素养几个维度。如,任务2-1 起动机的检修与保养的核心概念就是扼要介绍起动系统的功用、组成及在整车中的影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受汽车起动系统的基本功用,知道蓄电池的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就起动了发动机,从而驱动整车行驶,以及起动机的作用、检查与保养。任务2-1可以这样设计学习目标:能说出起动机组成部件的名称和作用,能简述起动机的工作原理,能查阅维修手册,能读懂起动系统电路,能正确使用万用表等检测起动系统各个部件,能正确对起动机进行检查保养,能检修常见的起动系统故障。
(二)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针对学习目标的理论维度要构建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训练技能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如,任务2-1汽车起动系统检修的理论知识应包括起动系统的组成与作用,起动机的组成、部件作用及检修,起动继电器的原理与检修,起动系统电路原理分析。同样,对应学习目标中的技能维度安排工作任务,结合“1+X”考核要求,从安全防护、车辆与备件、设备与工具、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好实训准备,操作过程要细化到每一个动作标准,让零基础的学生都能根据操作步骤完成相应的实操,获得相应的技能,主要包括操作条件、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过程。
(三)创设应用情境,提高职业能力
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之后,可以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巩固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设置应用情境:2008款丰田卡罗拉轿车,1.8L特别纪念版,已行驶12.8万公里,打开点火开关,仪表正常;起动时,发出“哒哒哒”的声音,但是起动不了。引导学生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四)拓展应用能力,作业巩固知识
基本知识的拓展提升属选修内容,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技能面,满足部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均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难度。拓展提升设置异于教材采用车型的起动电路分析及故障诊断排除。如,本田飞度起动系统的电路分析。此外,学生学习完本任务后,并没有完全掌握,还需要巩固理论知识,把它内化于心,这就要布置作业,并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五)对接考核标准,开展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标“1+X”证书考核标准,是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也是考证的要求。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考核与评价。如,任务2-1汽车起动系统的检修的评价要求如表3所示。
总之,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建设要全面贯彻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坚持校企合作条件下的课证融合,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达成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第十八届特约教研员”专项研究課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任务驱动课型的研究——基于1+X课证融合的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