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神经科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1-01-03袁振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袁振霞

摘   要:学习教育神经学相关内容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在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阅读教学实践的探索,通过思维导图、变式阅读、延伸拓展等方式,促进学生与阅读能力相关的脑神经发育,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神经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2-0004-05

一、智能手机之惑

刚换上智能手机,笔者不喜欢玩游戏、追剧、网购,唯独对网络阅读感兴趣。那精彩吸睛的标题、简短精练的内容,让笔者在不知不觉间上了瘾,每天都要拿手机看上一段时间。但不久,笔者惊讶地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沉下心来阅读纸质文本了。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自己对自己的一部分无能为力。笔者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无法控制眼球转开去,它转来转去,似乎要找到一個停顿,否则就不肯继续工作。同时,读完一段文字后,头脑里会突然空白一下,然后那些字句和含义就突然消失了。因此,读者就谈不上理解,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另外,更让笔者恐惧的是,笔者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它总是不断迁移,像一条水银做的蛇,在书页和无数想法之间钻进钻出,试图在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而在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常常,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看一个开头。

这可怎么办?要知道爱读书,读书快且边读边记可是笔者的强项啊!于是,笔者决定停止网络阅读,把心沉到笔者心爱的书中去。结果一段时间后,前面所说的种种症状渐渐消失,笔者又成了那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自己。

到底怎么回事?莫非碎片化、浅层次阅读真的会损伤大脑?难道人的智力真的能因阅读而改变?

二、踏上读书之旅

带着这些困惑,在校长推荐下,笔者阅读了《心智、脑与教育》《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两本书。

《心智、脑与教育》这本书简要回顾了教育神经科学的曲折发展历史,概述了神经影像技术对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巨大作用,并从情绪、数学、语言与阅读、创造性等方面揭示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教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参与本书写作的均为活跃在当今世界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资深学者,他们的思想对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这本书辑录了全球在脑神经学研究方面声名卓著的专家们所撰写的11部专著中的精彩章节,他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了将大脑研究成果用于教学、课程和评价的各种策略与技巧。书中强调如果教师对于大脑如何学习越了如指掌,就越容易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

三、解开心中之疑

以上两本书十分清楚地解答了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疑惑。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中提到,据Bauerlein博士推断,顺畅地阅读复杂文本要求掌握下面三个相互关联的技能。

1.具有解析文本的探究意愿,即一定要弄清每一个词的本意与转义,反复体察看过的内容;2.具有抗拒干扰的思考能力,即可保持连贯的思路,在操作记忆中存住足以理解文本的信息;3.具有促进深思的开放思维。

可是在网络阅读中,超级链接鼓励读者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读者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读者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却正在丧失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至此,笔者才知道浅层次的碎片化阅读导致阅读时人脑后部激活下降,而能够进行流畅阅读复杂文本的人在完成阅读任务时脑后部一部分(尤其是角回)血流量水平与视觉系统(视觉词形区)以及颞叶部分的血流量水平相关(较大血流量意味着更强烈的神经激活)。也就是说,当我们长期进行碎片化浅层次阅读时,参与阅读加工的脑区之间没有产生有效的联结,脑的功能就会自然发生改变;而深度阅读则能有效的促进脑部这方面的联结,对人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智、脑与教育》中几位博士更是直接告诉我们:阅读的脑机制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及复杂性。功能神经影像研究指出,阅读干预能够改变脑的结构和功能。脑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现代神经科学已经揭示,它会随着发育而改变;但更重要的是,它会随着环境输入和学习者经验的获得而改变,因此,教师在儿童脑发育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实践之探

大脑能改变,智力亦能改变。了解这些之后,在停止沉溺于手机电脑的同时,教师能不能通过改进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提升,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呢?结合书中观点及自己读书得到的启示,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以图示意促理解

“这届学生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都理解不了。”笔者想,这是很多语文教师判作业或试卷时抱怨得最多的一句话吧。可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学生脑生长发育的常态。因为,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能够精通阅读,相信我国的情况并不会比这个数据更令人乐观。所以,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高理解力。

《心智、脑与教育》一书指出:参与阅读的关键神经系统包括正字法系统(视觉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不管哪个系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生必须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理解所读内容,说起来容易,但完成这项任务并不轻松。要想达到阅读理解的水平,关键要看是否能激活大脑的枕叶和视觉系统。神经学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绝不止于通过阅读解码通道来辨识字词,更多的是需要大脑中的生理结构及其能力,需要更高超的阅读行为。而早在1986年,Naic Bell就确认了视觉形象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利用视觉形象的阅读教学策略。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一书中也提到:不管是叫做概念图、心智图、语义图,还是称为词网图、导引图,这些以图示意的工具都是试图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师的得力助手。以图示意是激发思维和促进学习的有效工具,是经研究证实的改善师生沟通的技巧。

确实如此,去年一节市级公开课的尝试研究让笔者突然发现: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学到大部分新内容,毕竟,大脑记住图形比记住文字更容易。

例:《大自然的语言》中,对“这”字的理解,很多教师也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仅指代它前面的那句话,怎么办,于是笔者设计了用思维导图分析段落结构和句间关系,从而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③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④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⑤下面是一个例子。

經过这样的尝试,笔者进一步体会到,如果教师允许学生按易于理解的格式(如思维导图)来梳理自己的思路,学生阅读时会更容易些。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笔者开始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以达到促进理解力发展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中大部分人已经能绘制出简单的图式,而且,在画出正确的图式后,他们理解起文字来比直接解码字词信息更容易,准确率也不断提高。其实,画思维导图本质上是在教学中利用多感觉通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扩展图式,刺激树突与髓鞘之间长出更多的联结。人的每一种感觉通道在脑内都有彼此独立的存储区,利用多重感觉通道的学习方式可以激活更多的脑区,也就意味着可以重复存储信息,因此记忆的效率会更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打算把这种方法延伸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去,希望此举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帮助。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的崔老师早就率先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追新求异促发展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神经可塑性通过添加或是减少突触和树突及生成包绕在轴突外部绝缘的髓鞘来改变神经网络。对神经回路的重复激活会在长时记忆中创建更牢固、更高效的神经网络(即提取传递信息速度更快),也就是说,重复练习能够使记忆长久地保存下来。

所以,我们据此选择自认为恰当的教学策略——大量的讲解和重复的练习。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我们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中我们教得筋疲力尽,而学生学得疲惫不堪。为什么会这样?大部分人不都在这样做吗?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忽略了青少年大脑的又一大特点——特别追新求异,大量枯燥重复性讲解和训练是学生最反感的。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针对主要学习目标的形式多样的重复机会。

例如,《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对于这样一篇优美深刻的文章,大部分教师教学时都会设计大量的朗读训练,但一味地重复只会加重学生的厌倦感。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仅开头感知部分就设计了如下几种不同的读:1.静心默读寻找美;2.放声朗读读出美;3.变式朗读体味美;4.实践变式再品美。

正是在这种多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的大脑得到了多种形式的激活,同时,随着练习的增加,主管视觉、语音、语义系统的脑区之间的联结性得到增强,尤其是变式朗读训练及学生应用教师提示的方法自己进行的变式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既收获了知识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训练了能力。

所以,当我们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记住关于人脑的三件事:一是人脑具有多重处理能力;二是人脑越解决难题越灵敏;三是人脑积极参与学习时能产生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因此,教学中选择那些需要巧妙重复的、需要复杂思维技能和互动的教学策略会给人脑提供高效运转的机会。

(三)拓展延伸促应用

教师相当累,不只是身体,更是心。为什么呢?主要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大量的知识使教师倍感压力。于是一些急功近利者便采取了自认为是捷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量地背,背字词、背课文、背知识点,当然背诵基础的知识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有些甚至发展到讲文言文只让学生背文言文字词句翻译、现代文背阅读答题技巧和固定的答题格式。虽然笔者曾经也这样做过,可后来发现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可能短时间内能取得高分,但他们不具备后续学习能力,甚至他们背的那点知识在刚背完之后都无法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这条貌似最有效的学习道路被证明是无效的,经常导致事实性知识无法被整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这不只是教师的悲哀,更是学生的悲哀,试想,如果教师培养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脑子僵化的学生,有什么发展前途呢?而神经科学则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告诉我们:假如教师在教学中明智地给学生提供发展熟练直觉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能会更高。一旦学生形成完整的直觉,他们很容易对所学知识长期记忆并将之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同时,以脑为目标的教学模型中也包含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它提出在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于需要他们解决问题的任务时,终身学习就产生了。其实很多名师都是这方面的先行者,所以,在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愚公移山》的启发下,笔者改变了以往教文言文的思路。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巩固练习: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字,并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及选文的内容谈谈对你的启示。

余少时嗜书,然家贫且世代务农,无书以观。尝趋十里外,于舅家见书一箱,遂哭啼求之。舅许假书一,大喜。负书归,日夜诵读不息。读毕,走送之,不敢逾约。复借复读,由是月余,毕读。故余虽幼,然得观书甚众。既入学舍书馆藏书颇丰读之若渴。至周日,同舍生皆上街游,惟余一人读书于宿舍,每有会意,辄录之。盖余之勤且专若此,卒有所获矣。

①解释文中加点字词事。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

③用“|”为画线句子划分停顿。

④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无书以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辄录之             录毕走送之

C至周日             礼愈至

D然得观书甚众    烨然若神人

⑤说说文中的笔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与宋濂的求学经历有何异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当然,这样的设计我们可能更累、付出更多,单纯的背诵和简单的重复练习则相对轻松许多。但美国心理专家托尼·琳达的大脑修剪理论曾指出,长期单一化的智力学习,会使那些不常使用和不常活动的大脑区域细胞被“修剪掉”,长此以往,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必受影响,还会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为了知识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用更深刻、更具分析性的方式来验证学过的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大脑使用多个复杂的提取和整合系统,拓宽思维,不仅能够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而且能够将死记硬背的课堂延伸到强调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上。或许,只要我们努力,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五、寒假家访之思

白雅某,某班一个踏实努力的女生,但其不会阅读是众所周知的,甚至,她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和文章内容相去甚远。可是一学期后,她所答问题都能紧扣文本且有适当的拓展延伸,准确率高,应该说其理解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是不是恰当的教学策略使之发生改变,笔者也颇感奇怪,但不敢断定原因。今年初的寒假家访,她的姐姐白文某,15年毕业的学生道出了原因。白氏姊妹的母亲说:“我们这个老二笨,理解能力特别差,她姐姐也这样,但她姐说了没事,这个语文老师特别会教,她教过之后我们就开窍了,而且现在高中语文成绩也特别好。”听了这句话,笔者既欣然又豁然:“开窍,对,开窍!”或许是教学之中的有意训练,无意中改变了一些人的脑部结构,刺激大脑神经长出了新的树突,激活了他们脑部主管阅读的视觉、语音、语义通路也未可知啊。

六、同道之人温馨提示

像白同学一样的学生还有一些,但笔者想,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而开窍才是笔者追求的更高目标。但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方法只有一个,阅读阅读再阅读、实践实践复实践。毕竟,教师是最终的“人脑改变者”,我们每天都在从事改变人脑的专业工作。对阅读而言,神经科学有助于我们解开阅读的脑机制之谜,正如《心智、脑与教育》的主编大卫·苏泽所说,如果教师对于大脑如何学习越了若指掌,就越容易在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

神经科学的力量并不在于为教师提供直接的教学指导,而在于能够与我们所熟知的认知科学、发展科学以及学习科学结合起来,为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观点。了解脑运作方式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我们已经掌握的教学策略适用性,所以喜欢阅读的教师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书本告诉我们教学中如何操作,更多的实践应该是我们读书后思考与探索的结果。

书本负责为我们提供理论,教师则负责将理论与实践联系;书本负责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教师则负责为验证科学依据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打造更优质的课堂。让我们为学生的好学而教,学好而教,为每个学生的美好明天而教。

以上是阅读教育神经科学对笔者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启示,只是点滴,不成系统,惟愿有抛砖引玉之功。

七、未来方向之思

未來教育将何去何从,向哪个方向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想《心智、脑与教育》中的一段话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21世纪报酬最丰厚的工作将是那些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为这些机会做精心准备的学生需要概念思维技巧来解决他们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为了在21世纪取得成功,学生需要一套远远超过现行标准测试考查内容的技能。当今的学生要在即将跨入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清晰交流的能力、利用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能力、适应不同文化习俗的能力,以及依据对信息的准确分析作出复杂决策的判断能力和开放思维。

所以,一个机智的、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在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或许会被分析、复制、扩展和传播,造福世界上所有学生。最后,祝愿每位同仁都能在读书的启示下成为机智的、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摸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为我们的专业成长奠基,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