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021-01-03赵玉娟陈艺鑫冉清简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政德人民中国共产党

赵玉娟 陈艺鑫 冉清简

[摘要]黨历来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宗旨的具体体现,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习近平更是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从思想、作风和道德层面厚植群众路线的本原基础,拓展深化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内容,创新了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凝聚民心民智、激励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实现伟大复兴梦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人民;政德;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社会出现多变格局,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复杂化,党的执政尤其是党群关系面临从未有过的困境。习近平带领中国共产党直面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凝聚了党心和民心,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一、极其重视思想上固本培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针。面对利益与思想多元的时代现状,习近平极其重视党的思想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正“初心”,以“常”“长”反腐肃“党风”,以先进文化育“政德”,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夯实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制度根基和作风根基。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正“初心”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所以一定要通过学习明确和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通过实践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久久为功。习近平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清醒地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为了谁的。全党同志只有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领会群众史观,才能树立起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才能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就是江山,才能自觉走群众路线、为人民谋福利。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是校正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初心”的法宝。

为此,习近平亲自带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2014年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上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申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7年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强调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唱、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要求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01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始终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2020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极其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把“为了群众”提升到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高度,而且指导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贯彻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中去。如2013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使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2014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2016年面向全体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言行合一做合格党员;2019—2020年,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用党的百年奋斗成就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用党的实践经验砥砺品格。

(二)以“常”“长”反腐肃“政风”

《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腐败是民心所恶、政权之敌。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党反腐斗争的严峻性,他及时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始终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党中央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和勇气开始了严打贪腐的行动,同时将党内法规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逐渐建立起权利运行的监督体系。

2012年12月4日,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成为了反腐斗争的切入口。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反腐之风劲吹,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三部曲。从严治党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习式反腐”为中国共产党挽回了宝贵的人民信任。2014年习近平再次强调: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同年他提出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四风”问题。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建立防腐反腐的长效机制,反映了党对腐败‘治本’的决心与雄心。反腐进入更为关键的“不能腐”阶段。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反腐斗争成为人民战争;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把抓住“关键少数”和管住“绝大多数”统一起来;要把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打出了一套查办、约谈、巡视、举报等环环相扣的密集组合拳,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赢得了群众赞誉,赢得了民心凝聚。

(三)以先進文化育“政德”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社会道德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物质利益的诱惑又对政德即为官之德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使得一些缺乏政治定力和道德水准的领导干部失德失范,为个人和小团体谋私利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政德关系民心归向和国家安治,关系党的群众路线是否畅通。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而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他不仅极其重视坚定理想信念明大德,而且非常重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涵养领导干部的公德与私德。

中国共产党的大德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习近平极端重视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依据所在。只有党员干部明确了理解了,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最根本的幸福,才会胸怀大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政。领导干部的公德就是用权为公,公正用权,坚守政治本分,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干部的私德就是奉公守法、戒贪止欲、廉洁为民。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沉淀了无数政德智慧,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借鉴吸收。习近平指出,要借鉴历史优秀廉政文化,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如借鉴《贞观政要》确立的“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的择官准则;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谨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道理;“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勉,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三严三实”。充分发挥传统政德文化滋养培育领导干部公德的时代价值。同时,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开展党员干部政德教育的优质资源,以革命先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德唤醒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境界情怀;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干部美德表率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情怀,锤炼党员干部的担当品格,使领导干部慎独慎微慎初,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人。习近平还进一步指出,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搞好家教家风建设,管好家人,教育好子女。集采中华先进文化育政德,筑牢群众路线的思想道德护栏,以达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的效果。

二、拓展深化群众路线的思想内容

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习近平视群众路线为党的传家宝,他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新时代开局,整肃党员干部思想和风纪,高举务实清廉大旗,全面拓展和深化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内容。

(一)更加突出人民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党“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把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一再重申,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的幸福才是共产党最根本的事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消除见物不见人、人为物役的资本逻辑束缚;才能逐渐消除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的弊端;才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更高境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论述。他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指出中国共产党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反腐败、肃政德,是为消除人民心中所恶;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抗击疫情,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是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最美好的追求。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百年党史是走群众路线走出来的。展望未来,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汇聚起党长期执政和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

(二)全面关照群众利益

十八大以来,党把“一切为了群众”提升到了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高度,强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层面,党更重视发展质量,更注重发展均衡,把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惠的普及到全体人民。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在政治层面,党把维护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作为新时期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广开言路、真诚协商、求同存异,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他还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以更好地执政兴国、执政为民。在文化层面,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此,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民的精神共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精彩的影视文学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同时,他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还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党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奉献精神。在社会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群众对提高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此党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障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水平;完善就业机制,改善就业理念。总之,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抓什么,并努力推进。在生态层面,党在十八大会议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辟论断;他还向国际社会发出倡议:“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讲话:“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这更彰显了他为人民谋福利的世界情怀。

三、创新群众路线的落实路径

十八大以来,党不仅从理论上拓展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而且在落实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创新了路径,完善了体制,使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渠道更畅通,党与人民心意相通、命运与共的效果更有保障。

(一)基层调研与网络调查相结合

党要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就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要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就要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有效途经。只有到基层调研,才能真切听到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汲取到人民的智慧和创见。习近平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调研,亲自躬行调研,而且讲究科学调研、高效调研。他进一步深化了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他要求干部深入基層走访调研,并身体力行作出了表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入基层调研近百次,纵横大江南北,遍访工厂、工地、商店、基层党支部,深入农村、社区、胡同,了解各行各业群众的需求和苦衷,感受他们的精神风貌。他多次强调:“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调查了解情况。”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为党和政府科学分析、正确决策提供素材和依据,使“为人民谋幸福”有的放矢,落在实处;通过调查问题和矛盾,了解最真实的情况,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与群众拉近关系,热络感情,在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去时,能够得到群众热情的支持和拥护。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党开拓出了更多调研民需、了解民意的渠道和平台,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加畅通。过去,党一般是通过基层走访的途径,采取面对面交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来同人民群众交流,了解老百姓心声;也有的是通过信件、传真等手段进行问卷调查来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相比而言,传统的党群交流沟通方式范围有限、效率低下。通过互联网进行党群沟通,它的实时性和双向性使党群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迅速、便捷、透明、高效而且覆盖面广。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他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从而明确提出了“网络群众路线”的时代命题,为新时代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开辟了新路径。从此,党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呼声,更加便捷地开展帮扶活动、社区服务、入户走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拓宽了人民群众对党进行民主监督的新渠道,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二)更加强化了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约束性等特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保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也需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用的机制,克服实际工作中群众工作的随意性,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创新和完善群众路线的工作机制,为保障贯彻群众路线的效果作了许多努力。第一是健全完善教育引导机制。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学习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增强“四个自信”。第二是构建民主决策机制。采取座谈会、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等多种方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广泛听取各种建议,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第三是构建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如领导干部定点帮扶(调研)制度,针对性解决群众急难问题。第四是构建既唯上更唯民的监督考核机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阳光操作”和“群众公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共产党员网.2021-03-31.https://www.12371.cn/2021/03/31/ARTI1617174802044757.shtml.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共产党员网.2021-11-11.https://www.12371.cn/2021/11/11/ARTI1636625498968857.shtml.

[3]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1-24.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

[5]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09-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

[6]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0.

[7]习近平.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N].人民日报,2016-4-20(1).

[8]罗忠胜.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之思[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01):23-26.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猜你喜欢

政德人民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