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1-01-03高张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

高张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民生建设史。百年民生建设历程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解放型”民生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存型”民生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小康型”民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面小康型”民生建设。百年来,始终坚持党的根本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准确把握人民需求变化规律,正确处理经济与民生关系,不断完善民生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回顾总结党领导民生建设的百年实践和经验,对新时代新阶段推进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生建设;实践历程;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

民生,是古今中外关注的永恒话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民生建设史。回顾总结党领导民生建设的百年实践和经验,对新时代新阶段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百年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型”民生建设(1921—1949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①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投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斗争中去,由此开启了党领导民生建设的百年辉煌历程。

党成立仅一年时,党的二大就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②,并提出“改良工人待遇”“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等具体民生主张。

在大革命时期,党为争取工农群众合法权益,在全国各地领导了多起工农群众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地区,领导创建了若干革命根据地,开启了根据地的民生建设实践。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好群众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进而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在抗日根据地,党推行“减租减息,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③的政策方针。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行减租、生产、财政、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救济等方针策略,并领导开展解放区土地革命运动。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民生的具体政策与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不难发现党始终高度关注根据地的民生建设,将革命胜利与民生建设联系起来,并指出民生建设就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存型”民生建设(1949—1978年)。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因长年饱受战争的摧残,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民生建设困难重重。为迅速改变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摆脱贫困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为解决几亿人口吃饭的民生问题,党在总结以往土地改革经验基础上,开始领导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生产互助运动。可以说,让中国人民都吃上饭,吃饱饭,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目的。为发展教育事业,党和政府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在医疗卫生领域,党领导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并逐步将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向农村倾斜。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的民生建设对于新生政权的稳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弱势群体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依靠自己力量基本上保证了全国近十亿人吃饭穿衣的需要”。④然而,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多,在探索过程中又犯了“左”的错误,社會生产力发展缓慢,而当时是以发展重工业优先,对民生建设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本小康型”民生建设(1978—2012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党领导的民生建设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依据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民生建设历程划分为基本解决温饱民生建设(1978—1989年)、总体达到小康民生建设(1989—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建设(2002—2012年)三个阶段。

1、基本解决温饱民生建设(1978—1989年)。这一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工作。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全,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⑤在党中央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在教育方面,党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对此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教育事业“三个面向”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在就业问题上,邓小平明确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各种形式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来解决。“文革”时期遭受巨大创伤的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障逐渐恢复并开始了社会化探索。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党的十三大指出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并提出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2、总体达到小康民生建设(1989—2002年)。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新变化,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在民生建设领域。党提出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确立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卫生事业指导方针;明确社会保障的市场化方向,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家统筹,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任务目标。

截止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同时,鉴于总体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建设(2002—2012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对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高度关注,民生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同时,党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基本民生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五有”建设目标,并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局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卫生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五项部署要求。

这一时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伟目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型”民生建设(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就“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思想层面,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如何对待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民生“五有”基础上提出民生“七有”的建设目标,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两项内容,并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五项目标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民生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⑥

二、建党百年来党领导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一百年辉煌历程,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重要经验。

(一)政治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生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百年来中国民生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民生观。

如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共同富裕”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不仅如此,党还在具体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在大革命时期,党为工农群众利益奔走,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工农群众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基本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广大人民先后实现了解决温饱、总体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动民生建设发展。

(二)人民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民生建设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己双手创造出美好幸福生活。

百年民生建设的历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历史作用。新民主主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涌现一大批先锋模范,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开放进程。进入新时代,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着。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⑦百年来,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

(三)实事求是:科学认识和把握人民需求的变化规律。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百年民生建设历程中,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认识和把握人民需求变化规律,为正确制定民生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翻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三座大山”,党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八大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概括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⑨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党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⑩百年来,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探索和把握人民需求发展规律,适时调整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不断引领民生建设取得新成就。

(四)物质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历史经验表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者关系至关重要。建党百年来,党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紧密地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良性循环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革命胜利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必须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这两个方面得到适当的结合,也就是使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得到正确的处理。”⑪改革开放以来,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关系时,邓小平指出:“我们只能在發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⑫江泽民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胡锦涛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强化经济发展拉动力。”⑬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也要通过持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五)制度保障:不断完善民生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民生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依靠民生制度来保障实施。百年来,党在领导民生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民生制度化建设,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制度性安排并日臻完善,从而有效保障了民生建设顺利进行。

党的二大就明确提出“制定关于工人和农人以及妇女的法律”来保障工人、农民和妇女权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临时政府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制定了《抗日军人优待条例》(1937年)、《陕甘宁边区抚恤暂行办法》(1940)、《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1940年)等规章制度,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放战争时期,党及时调整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领域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得以全面恢复,并随着经济体制转型不断变革。党的十八以来,为适应新时代民生建设需要,民生领域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概念,而且还针对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医疗养老四个领域作出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百年来,党积极推动民生领域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制度体系,有力保障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

从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光辉历程。百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生建设百年历程,虽有曲折,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力,运用好百年民生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新阶段不断推进民生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01/c_1127615334.htm.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281.

④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7-1(1).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8.

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07-02(02).

⑦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⑧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41+346.

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助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助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9.

⑫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

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1.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