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校劳动基地为载体的“从地头到灶头”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1-01-03金君晖刘学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内容

金君晖 刘学

【摘   要】学校以“优雅农趣园”和“绍兴十碗头非遗博物馆”两大劳动基地为载体,开发并实施了“从地头到灶头”五年级校本拓展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蔬菜种植”和“美食制作”等内容。学生经历去田间地头种植蔬菜,再到厨房灶头制作美食的过程,由此建构对生活中劳动实践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基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参与生产生活劳动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城市学生的常态。因此,劳动教育进校园十分重要。利用校内原有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是构建校本课程的首选方式。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处景观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依托“优雅农趣园劳动基地”和“绍兴十碗头非遗博物馆”(烹饪教室)两个活动阵地,学校课程建设团队开发了与“蔬菜种植”和“美食制作”相关的劳动课程,并把课程命名为“从地头到灶头”。学生经历去田间地头种植蔬菜,再到厨房灶头制作美食的过程,由此建构对生活中劳动实践的认识。

一、课程内容

“从地头到灶头”课程分为三个单元来实施。

第一单元是“种植篇”,旨在让学生掌握辨五谷、识农具、设计规划、翻地松土、播种搭架、日常管理、丰收采摘等种植技能和方法。“种植篇”按农时顺序进行编排,让学生真实体验种植全过程。

第二单元是“制作篇”,旨在让学生用“优雅农趣园劳动基地”种出的蔬菜,动手制作艾饺、薯条、茴香豆、水果拼盘等美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课程中感受生活的幸福滋味。

第三单元是“文化篇”,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古代农耕饮食文化”“传统农耕饮食生活”“现代农耕饮食图景”等内容的学习与探究,感受农耕饮食文化,最终成为具有审美情趣的人。

课程围绕“掌握简单的蔬菜种植技能,学习简单的美食制作方法,品味劳动带来的幸福滋味”这条逻辑主线实施教学,紧抓三个关键词“种植”“制作”“品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要有机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五年级校本拓展课程“从地头到灶头”实施前,学生已经在四年级经历了校本课程“绍兴传统美食”的学习。五年级开展本课程的学习体现了校本课程的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一)专项实施

学校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充分利用活动,让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先学习种植过程,再学习制作美食,亲历从蔬菜种植到美食制作、品尝的完整过程。

在农趣园,每个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制订本小组的种植方案。学生会详细罗列出种植不同阶段所需的材料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每个成员在种植过程中的职责。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浇水、病虫害防治、采摘收获等所有种植环节。蔬果成熟后,学生在劳动基地学习菜肴的制作方法,感受家乡的饮食文化。

(二)学科渗透

劳动教育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存在。教师要找到它与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让劳动教育沟通其他学科教育,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和种植实践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写种植日记,将劳动与语文相结合;让学生将现实中的农趣园与数学中的面积、篱笆长度、播种间距、肥料配比等问题建立联系,让劳动与数学相结合;带学生到菜地中写生,通过开展摄影比赛、电脑绘画、写种植博客、制作幻灯片展示成果等活动,让劳动与美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现实中观察蔬菜种子和蔬菜的生长过程,让劳动和科学相结合。

(三)课外实践

劳动教育学在学校,用在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借助春、秋游等活动,走进田间地头,向有经验的农民伯伯学习;来到厨房灶头,走进绍兴特色美食老街,向优秀的厨师叔叔请教。学校还让学生记录自己在家中实践种植与制作美食的过程,通过调动家长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三、课程价值

劳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形成。教师的教学不但要准确使用技术语言,凸显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技术要点和操作步骤,更要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反复练习的过程。

(一)基本功训练

以教学生认识家乡时令蔬菜“马兰头”为例,学生在课堂中认识了马兰头,了解了马兰头的种植方法及主要价值后,就走出课堂种植、养护马兰头,待到成熟时再学习正确采摘马兰头的方法,最后再将马兰头制作成可口的菜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提升了合作交往能力,提高了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思维能力培养

借助农趣园场地,让学生经历设计、布局种植场地等过程,是对课程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学生在对农趣园进行布局时,发现把园子设计成长条形,可以每一条种植一种蔬菜,并预留出种植时要走的道路,既整齐又美观;在设计种植床、堆肥箱、雨水收集装置、垂直棚架、育苗箱时,体会到设计不仅仅在画纸上进行,更要用自己的双手进行落实;在设计种植时令蔬菜的顺序时,发现不同蔬菜种植的位置要根据蔬菜的生活习性进行合理布局。他们在看瓜熟蒂落,品舌尖美味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幸福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三)创造性能力培养

学生在优雅农趣园中还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力。以植物灌溉为例,传统的手动灌溉方式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阶段,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尝试自动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学生学习的第二、三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学生需要对水源信息进行收集,对植物需水量进行调查,对喷头类型进行选择,考虑管路布置、水力计算对设计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优雅农趣园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园,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科创园。

(四)劳动情感和价值观培养

通过“从地头到灶头”课程的实施,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如在播种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劳作的重要性。在施肥及灌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收获阶段,教师积极向学生传递“青山绿水、生态持续”等发展理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担当。

通过“从地头到灶头”课程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了解了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绍兴传统的农耕用具,产生了对农耕文化的兴趣,也明白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课程的实施,使继承和发扬绍兴农民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不再停留于教师口头的说教,而成为学生实践的自然所得。

扎根于生活的课程是有生命力的课程,而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课程无疑是生命力旺盛的课程。正如海子的诗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期待学生在这样一所“房子”中,获得自己动手、自我生活、自我创新的能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國,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中国国土上,许多学校都有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场地,也有打造劳动课程的能力。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为有条件的学校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提供借鉴。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心小学   312028)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付费买课 还要细思量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