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何以轻负高质
2021-01-03俞国娣
俞国娣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学足学好”为导向,以“润心启智·自由舒展·全面成长”为育人理念,通过设计“素养导向、主题统领”的课程内容,匹配“时空重构、学教创新”的课程实施路径,落实“作业优化、立体多元”的课程评价,构建“家校共育、携手并进”的保障措施,打造轻负高质的课程体系,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程实践;轻负高质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引起关注。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做出明确规定,强调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学校。该政策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那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该如何全方位改变课程、教学、作業和评价,保证学生在校内能学足学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课程为引航,从教学、评价、保障等方面系统地推进变革,打造“课程融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彰显“双减”效应,让学生学足学好、自由舒展。
学校基于学生学习及生活规律,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润心启智·自由舒展·全面成长”为育人理念,以“轻负高质”为实践准则,设计了“素养导向、主题统领”的课程内容,并匹配“时空重构、学教创新”的课程实施路径,“作业优化、立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以“家校共育、携手并进”为实施保障,全方位打造学足学好的课程体系,培养乐思善学、主动探究、同理共情的气质儿童,让儿童学出水平、玩出乐趣。
一、课程融创:素养导向、主题统领
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为主导,以主题统领学科,深入推进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课程融创,赋能学生,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学科内主题课程主要以学科内的关联点作为主题来源,以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等作为理论视角[1],推动学科的内容整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在“时空流转中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师通过设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体样式的寓言故事,教学生学会阅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通盘考虑课文、课后习题、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后,教师将本单元内容划分为“明事理”“会思辨”“善交往”“爱分享”四个模块,结合教材《守株待兔》和“快乐读书吧”中的《南辕北辙》等故事,引导学生联系阅读,明白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鹿角和鹿腿》一文时,教师以班级辩论会为任务,驱动学生边读边思考,表达观点。教师还融合《陶罐和铁罐》以及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太阳》,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共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引导学生自主创编寓言,开展形式多样的寓言故事展演和交流活动。
跨学科主题课程以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作为主题来源,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走进四季·感受春天”主题课程中,学校以“春天”为主题,整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公园里感受春的气息,并绘制“校园春天导览图”。同时,学校融合科学、美术、语文学科,让学生观察植物,研究并记录棉花的生长过程,并利用陶土、牛皮纸、报纸等材料制作花瓶、包装袋等,设计宣传海报。学校每月开设1~5天不等的主题实践周课程,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实践活动中。例如,在“艺术+”实践周,学生可以表演课本剧;在“科学+”实践周,学生可以探究鸡蛋如何摔不破,增强科学体验性。
超学科主题课程以真实的问题作为主题来源,依托真实项目,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凸显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开发了儿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来确定主题,并采用真实体验、问题解决、参观访问等方式,将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融为一体。例如,学校为有研究专长的学生定制“旅行中的科学”“创新实验室”“设计未来社区”等课程,为情绪波动较大、学习不稳定的学生开设“艺术心灵疗愈”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时空重构、学教创新
(一)重构时空、解放身心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注意力特点,学校实行弹性化、连续化、个性化的时间设置。在不增加周教学时间总量的基础上,学校将原本45分钟的单位课时重新规划为30分钟,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灵活的长短课。学习空间上,学校打造了丰富的校园公共空间,打破秧田式的桌椅布置,利用技术手段连接课内外学习,为学生营造灵动开放的学习时空。学校还在一、二年级实行无铃声制和协同包班教学,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自主安排教学时间。两位教师协同教学,以主题整合的方式开展全科教学,最大程度地照顾每一位学生。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学校实行教师走班、混班和合班等多元化组织模式,以增强班级授课的弹性和灵活度,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做到“一生一课表”,因材施教。
(二)创新学教、知行合一
学校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配合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提升。例如,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幼衔接的重要阶段,更注重体验式学习。因此,学校利用游戏的教育功能,将游戏的情境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融入教学实践,设计了线上数字化游戏和线下学生面对面活动。教师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如何建立规则、明确目标、创设情境、交互合作,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学校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引入项目化教学。该教学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由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形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兼容多种教育形态和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切实为学生减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元的形式提升学习效率。例如,为帮助学生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语文组教师制订了诗词学习项目方案。他们首先为学生建立诗词学习公约,明确项目化教学要求,以公约督促学生养成积累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开展“班级诗词大会”,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申领项目任务,避免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背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该方式在点燃学生学习诗词热情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作业优化、立体多元
作业作为教学评价方式之一,是“双减”政策落实的重点,也是轻负高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学校坚持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进行管理,陆续出台了《各学科、各年段教学规范》《减负提质二十条规定》《作业批改管理制度》等文件。
为了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的作业观,学校规范教师的作业设计方式,由班主任监督协调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任课教师必须自己先做书面作业。此外,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课上必须保证学生有8分钟的时间做作业,且每天须保证对全班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行面批,并在课上和课后加强作业指导。各学科教师均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综合实践作业、弹性作业、分层作业,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深度,定制个性化作业。这样一来,作业总量自然降低,作业能效自然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减轻。
以2021年六年级学生的五一假期作业为例,学生在为期5天的假期里申领到一份以“生命在于运动”为主题的项目书。项目任务包括制订体育活动计划;阅读体育类励志小说或观看体育类影视作品,写读后感或观后感;阅读名家文章,并以此为启发,为学校运动会撰写宣传稿;调查亚运会上某个项目在历次比赛中的金、银、铜牌获奖情况,并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撰写亚运人物志;用“现在完成时态”记录每天的运动情况;用绘画展现运动风彩或拍摄运动主题的照片。该作业既涉及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知识的运用,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收集及整理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减轻教育教学中的“内卷”现象,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课程体系能否让学生学足学好的标准。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开发了校本化的评价体系,从学习能力、身心素质、社会情感、传统品德等维度设计了评价指标。此外,学校还编制了《学生立体化评价实施办法》,通过档案袋评价、日常记录单监测、综合化和情境化测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获得涵盖全面、结论准确、覆盖全过程的学生评价数据。以情境化测评为例,学校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完成真实任务,以重点测评学生的问题解决、人际交往、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能力。同时,学校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发五育并举发展数据分析系统和学业水平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输出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报告。
四、课程保障:家校共育、携手并进
当前家校协同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乏科学教育观和教育素养,家长出现的过度焦虑、过度关心的问题。[3]为保障课程效果,让家长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双减”工作,学校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家校沟通协作关系。学校以“我们的孩子我们共同来教育”为理念,坚持为家长提供多元化、互动式的交流平台。
首先,学校通过全员家访,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原生态家庭情况,并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关注学生在课内外的具体表现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并认同学校教育不只重视学科学习,还关注人的全面成长。
其次,学校通过开办各类新型家长会,为家长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如一对一家长会——由班主任与家长、各学科教师统筹协调,在充分满足家长需求的基础上,教师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私人定制家长会——为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而临时举办,参会人员包括班主任、家庭教育专家等。
此外,学校定期安排家长沙龙。“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发现,由于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以及对升学的焦虑情绪过重,个别家长出现了为学生批改作业、抢购教辅材料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了解情况后,教师对家长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针对培训班取消后亲子陪伴时间变长的问题,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双休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学校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云平台与家长直接对话,共同寻求沟通方案,达成提质减负的共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在一个学期的努力下,家长的焦虑情绪逐步减少,初步达成了全体家长全力支持并配合学校“双减”工作落实的效果。
学校课程实施以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學生的作业负担减少,课外培训任务减少,家长的教育焦虑减轻。2018年9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学生人均参加培训班的数量为2.63个,2021年9月的调查中,这一数据已降至人均0.6个。
“双减”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要通盘考虑作业、培训等负担问题,不能就“作业”论“作业”,就“培训”论“培训”,而要从学校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育人载体入手,将“双减”当作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契机,多管齐下,形成系统化的“减负”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之“深”[J].新课程评论,2018(6):11-16.
[2]杨晓梦.为“减负”破局:探寻作业管理与改进的实践智慧[J].中小学管理,2021(10):13-17.
[3]孙夕礼.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如何作为[J].人民教育,2021(8):29-32.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