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2021-01-03郭艳敏
郭艳敏
(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五中学,山东 临沂276000)
新课改不断深入背景下,教育部要求初中语文教师着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但仍有很多教师采用应试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学生未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基础,进行合理素质化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急需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的地位和价值
(一)初中语文的地位
初中语文知识并非独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都有一定联系,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科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是过渡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重要环节。其次,初中语文是一门具有文化底蕴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科目,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初中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还不成熟,自身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受初中语文教学影响。并且,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大量散文及小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分析理解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与小学语文相比,初中语文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具有点拨作用,而这种点拨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并且,初中语文教学涉及大量古代文学及诗词等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格发展,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时代发展带动了社会观念和思想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塑造全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全能型适用人才,课程教学标准已由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传授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初中语文教学应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一)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新课改标准提出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但目前大部分教师仍被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仅根据教学大纲教习课本中体现的基础知识,采取的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通常由学生自主预习新课程,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本内容,并对课本重点内容进行标记。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保证学生夯实掌握课本知识,更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缺少互动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长期遵循的传统教学理念导致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普遍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朗读课本内容并进行讲解。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或者散文等内容时,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手段,由老师直接讲述文章释义及思想内容,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重要环节,这种单方面的讲解不仅影响师生间沟通交流,同时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桎梏中。语文是语言性极强的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沟通是语文课堂中师生互相了解的桥梁,这种缺乏沟通,缺少互动性的课堂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更不符合目前语文教学新形势。
(三)教学方向偏于成绩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影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导致教师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讲解答题技巧,同时给学生布置大量教习作业。而这种应试教育理念是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教师应更注重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四)教育资源匮乏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匮乏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进度,想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进度,导致课堂中缺乏课本以外知识的渗透。另一方面,教师习惯了一笔、一书本、一黑板就可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现代化科技的使用意识和能力。
四、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应积极融合情境创设教学手段,根据课堂基础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掌握学习内容,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身对课本人物的想象和理解,促使学生通过这一情境更准确了解人物思想等内容。同时,教师也可启发学生对自身赋予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中作者赋予角色的感情色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有深度地理解文章感情,以情境推动学生自主思考知识内容。
(二)增加课堂师生互动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着重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课堂参与感,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多提问,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频率,打造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文章时,教师应适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正确答案是不是只有一个呢?”对于这一问题,部分学生会回答“是”,也有另一部分学生会回答“不是”。那么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之讨论。这一过程有效增加了师生互动频率,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加深课堂学习内容的记忆程度。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根据答案的不同,将持相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一组,以此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来增加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三)转变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应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自然也无法通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更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控程度,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及审美能力等技能,核心素养教育更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未来发展做考虑。
(四)丰富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师应巧妙地将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融合在一起,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适当时还应积极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比如,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设备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章背景,并提前准备好社戏相关拓展知识,在课堂中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内化相关知识,进而深入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接触更多文化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应试教育将逐渐被时代淘汰,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是必然趋势。初中语文教师在创新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