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关系建构在基层社区矛盾调节中的价值与作用

2021-01-03浙江师范大学胡馨文

区域治理 2021年48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居民社区

浙江师范大学 胡馨文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重点。基层居民社区以其具有的公共性,在制度、政治、社会、经济、伦理等多个维度,强势占据着社会治理体系的主体。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基层社区多维度交织并存发展也引发诸多矛盾点,人与人之间、人与治理组织个体间、组织与组织间的交流增加,摩擦碰撞也随之加剧,带来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层公共社区矛盾的不断出现、加剧也逐步发展引出了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命题,我国改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发展时代以来,首次提出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命题,这亦是全面推进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在国家新时代征程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分析基层公共社区国家治理在现代国家社会治理机制体系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基础理论作用,通过考察分析基层公共社区的诸多不同维度,可以发现其对厘清分析基层公共社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层公共性及其逻辑即彻底深入了解基层公共关系及其建构过程具有重要的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意义。我们需理解社会化于公共关系建构的意义,深刻把握社会公共关系的内涵与本质,并将其运用至能广泛动员社会成员的基层社区治理中,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力量。因此,我们应当明晰新时代公共关系构建的思路与理念,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社区矛盾的调节。

一、基层社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社会发展现状

中国基层社会基本可以归于两部分,农村基层与城市基层。前者主要是指农村乡、村两级。乡和村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般的乡镇和乡村经济基础较弱、没有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此类乡村自然条件一般,没有大江、大河、大川,多的是小丘陵和分散的农田,基础设施也一般,乡镇街道布局一目了然。因此在低生产力之下,社会治理体系并不完善,基层社区矛盾不显著。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农村发展异军突起,城乡发展差距日益缩小,从整体观之,此类农村与城市基层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个阶段和条件内体现出具有规律性的特征。在生产力较高的基层,越来越多的人寻求更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因此公寓式住宅成为居所之一。而在此种状况下,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更容易被动或主动地进入孤独状态。

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不一,有时存在品德不良现象和工作敷衍的态度。有些干部工作务实、敢想敢干,日思夜想地为基层发展开创新局面,真正做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有些干部工作流于形式,既不深入踏实又敷衍了事,满足于过度的花哨表现,难以与群众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呼应,也难以与其他组织进行深度配合,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基层现状。

(二)基层社会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基层发展参差不齐,同一地区城乡发展不一。虽然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圆满实现,但是目前我国东西部在许多方面差距依然很大,而且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例如,在基层社区发展方面,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受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的浪潮影响不一,其经济受到的影响不一,生产力的不一发展影响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不一发展也影响着上层建筑。因此,不同地域的基层社会在所属范围内也存在相应的发展落差。

第二个问题是基层工作比较繁杂和考核制度的矛盾。基层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其运作依附基层人员。在经济基础未得到良性循环发展的情况下,有些考核标准细则不明确、不统一,而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且因思想认识、个人品质和个人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作开展进度不一,完成质量和数量不同,有些意志品质不坚定的干部难免会出现不纯的动机,难以衷心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当基层干部无法与群众形成良好的和谐呼应时,保质保量创新的要求将会大打折扣,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是群众和基层社区部分脱节。近些年来,精神文明发展难以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部分群众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发展,逐渐与基层社区其他群众产生错位,这种不健康的关系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制约性。这种人的时间性和制约性很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关系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信息具有的共同性、可传递性、可靠的持续性和积累性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区域的邻里关系逐渐发展步入一种陌生的、松散的社区邻里关系管理状态。群众与基层社会的紧密配合也不如预想的那样按部就班地向前,基层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基层社区矛盾出现及发展的成因

(一)公共精神培育存在偏差

有学者分析指出,“城市的基层社区建设之所以比农村来得突出、迫切,一方面固然与城市人口的高度异质性有关,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单位制淡化后需要由社区担当原先由前者承担的社会功能,而这恰恰需要促成一种由地理性的小区向有足够的互动和认同的社区的过渡”。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巨大落差,人们仍难以在社区共同体的基本意义上真正产生对一个社区的基本认同感,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活动渠道不畅,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观意愿也就不强。

步入近现代社会,人类愈发重视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这种对公共意义的彰显,是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有重点、点面结合的思维模式来支撑的。社区地域管理是考察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社区管理不可缺的重要条件,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管理范围内的现代人究竟是否对该特定地域居民产生具有某种共同体验和意义的社区归属感,是困扰现代生活社区管理发展的一大困境。由此可以解释,人们匆忙往来,停泊各地,忽略了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要义。

(二)公共交往关系的社区有效参与不足

公共组织交往社会关系治理有别于一般私人组织交往社会关系,“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之间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一个社区基层居民只有在公共组织交往中发展才能把整个社区组织治理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或者说把整个社区建立成一个更有质量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将这种交往关系中相互尊重与平等坦诚相待的良好态度真正实质地运用于社区基层并在社会组织治理中走下去。

三、公共关系构建的意义

(一)明确并加强公共精神培育

公共关系的构建具有双重性和交互性。要想凸显公共意义,那么在这张“蜘蛛网”上进行公共关系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人的历史价值观和存在性则和他们如何创造生产自身的这种历史价值观过程相一致。唯有将人置于公共关系之中,透析产生的历史过程,才能以多变的存在形式不断实现人的价值,进而完成公共精神培育,调节基层社会矛盾。一旦开始构建公共关系,社会治理将会朝着建立团结协作的关系,培育平等互利、诚实互信的理念迈去,其具有的双重性在频繁往来中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各自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

(二)清晰社区居民权利与义务的边界意识

边界意识应该是一种新的社会哲学伦理智慧和新的哲学伦理意识,“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达,这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理论意识”。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性质和治理方式理念的不断更新,社区全体居民的社会治理理念主体性和地位逐渐得到理所当然的充分确认。诚然,公民参与主体的基本确立使得当地政府部门呼吁社区居民对社区主体治理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而与此同时,受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实际上的参与居民严重不足。由于居民主体对公共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混淆不清,基层社会治理如同一张白纸,虽然存在却无内容、内涵可言。

四、公共关系构建对策建议

(一)坚持立足公共服务交往主体关系,实现农村社区服务治理者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新型公共关系的建构下,各基层社区治理主体被井井有条地安置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各主体都应立足公共交往关系,改善交流方式,加强各主体间的沟通。首先,基层干部要以“五真”辖区为工作切入点,深入实际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并全面准确掌握各个辖区的基本工作情况,研究和审议制定辖区工作的各项政策举措,尽可能有效地改善和辖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同时积极充当地方政府与辖区居民之间的公共信息交往与关系协调的重要桥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社情民意群众沟通信息渠道管理制度化建设。其次,社区内的居民当然要树立全新的社区边界管理意识,在义务与权利间良好行进,全力配合基层干部的工作。如今我国已步入新型化时代,社区全体居民不仅迫切需要积极参与管理社区社会治理相关事务,更要以强烈的社会人文历史关怀与富有批判性的精神关注辖区社会治理现状,以培养提高自身的民主自治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与社会凝聚力。

(二)增强着眼人民共同体服务意识,重构以社区公共性服务为工作核心的农村社区工作精神

步入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人心,对于基层社区矛盾调解来说,共同体思想亦是灵魂所在。从社区共同体的政治角度来说,共同体主义思想意识是现代社区的政治灵魂,要加强以社区公共性意识为政治核心的现代社区社会精神形态,在中国共同体主义思想的政治大局意识下,着重关注社区基层居民的核心价值观念、精神生活追求、伦理道德、传统文化风尚、精神境界、风俗习惯等各种思想观念及生活形式,把握社区文化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三)坚守价值共赢,重塑基层社区治理权责意识

价值的完美实现意味着在治理的良性循环上实现了共赢。基层居民社区组织应当始终怀揣“和而不同”的价值思想,将公共福利精神服务作为一种多元共同价值下的品质相互尊重,打好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基础,在共同价值多元发展中实现和谐统一。基层社区治理应当以价值共赢作为配合的准绳,以权责意识作为实践的警钟,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促进各基层治理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全局,立足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强化基层决策的顶层设计。通过坚守价值共赢,为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应以价值共赢作为基本价值观念,从而在同构、联结中超越彼此,在恰当调解基层社区矛盾中凸显公共关系建构的价值与作用。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