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困境与实践
2021-01-03王晓玉苏国红
王晓玉 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公共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问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以及劳动的联合,本身就构建了一种沟通、合作与协商的关系。西方学者哈贝马斯以为,公共指“公众、公共性以及公开化”[1]2,公共性把生活世界作为自身的场域和空间,存在于公共领域和公共交往中。所以,公共性作为一种社会属性,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前,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公共性问题突出,由此带来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公共关系构建的时代。这使得我们对公共性关系的维持、公共性声音的表达、公共性问题的增多等变得无法忽视。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使人的公共性和社会的公共性出现了弱化,社会共识日渐淡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公共性实践的有效载体,成为了我们调节公共关系,解决公共性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群众公共性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目的就是阐明通过教育使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生成一种共有的、共同的情感和行为的社会性质,从而推动社会公共人的培养、公共精神的塑造和公共素养的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引导意识形态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关于公共性的教育[2]82-87。它的公共性属性不仅蕴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而且外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环境和价值等框架结构中,可以领会到其中所蕴含着的公共性元素和公共性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公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关心人、培养人,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维系人的社会生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公共性关怀的特殊品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最初的服务于阶级斗争和实现政治解放,到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再逐步演变为实现人的普遍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说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仅仅维护特定阶级和特定群体利益的需要,而是越来越趋向于为大多数人服务,越来越彰显它的公共性特征。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标是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该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在当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项实践活动都带有自觉的意图,即通过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高尚的道德品格来适应社会的生存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培育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打牢了思想根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始终都是立足国家和时代的需要,将教育的公共性贯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所接纳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共人”。习近平总书记把“四个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战略高度上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时代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人们进行政治认同教育,而且一定程度上也“规约”了人们的公共性,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公共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其中虽未明确提到“公共性”一词,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当中蕴含着公共性意蕴。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认为,社会群体是由人构成的,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并且不能与社会群体分离。因此,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3]52-56,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42。同时认为,“人的生活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之间所固有的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和人本身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4]531-533这都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内在统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公共性思想的本源。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普遍的人的解放”思想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全人类的站位上,承担着其公共性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包含了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以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基本内容,涉及了政治、德育和文化等诸多领域,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内容的理论体系。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本身就秉承着公共性,内容的传递与灌输,主要任务也在于培育人的公共意识和提升公共素养。此外,“社会本身的实际规律决定了公共性的规范引导作用。”[5]75所以在面对社会公共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发挥其思想疏导的功能,能够激发起社会上教育主体的政治认同,并且全面地整合公众力量,强化社会的公共性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公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所讲的环境,不是指一般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6]134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从宏观上看,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面向的是国内、国际两大环境。国内,社会现代化处于主导地位,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科技、消费、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空间界限,国际社会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领域。在国内国际大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所具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开放性都显示了其环境的公共性。
从微观上看,即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具体环境因素。如各种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新兴的主流媒体把自身发展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深透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单一的“灌输”形式,打造了无国界的公共课堂、公共网络和公共场所等各种社会平台。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实践活动时,都会带有很强的公共性特点。如通过利用公共场域和公共资源,以公共参与的形式,开展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等多元一体的公共性活动,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公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的生成有深刻的社会性根源,即维护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7]4-6。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服务于阶级统治的社会价值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公共性。那么,围绕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其社会价值。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效能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理论上。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全融入和全渗透于不同时期的国家任务中,既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又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体现了其服务于阶级统治的工具性价值属性,而且也体现出其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价值。因而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健康运行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彰显出它的公共性价值。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社会共识的公约数”[8]56。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为构建精神家园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通过在各领域强化教育引导,目的在于使每个公民都能够把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并且能够自觉地站在整个社会需求的角度上,规划个人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三,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选择和整合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目的在于增进共识,发挥其对全社会价值观念的主导和规范作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共同理想的传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环境和价值都离不开其本质上的公共性指向,体现出“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重要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环境的客观要求。然而,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职能的发挥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公共性问题时,未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困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百年未有的历史性变化,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学社会转型理论认为:社会转型本质上是社会结构的转变[9]26,那么,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的变革,使得社会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都会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社会的转型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分歧不断,出现了育人公共性面向失衡,公共价值观教育难度加大,公共空间异化等现象,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实践活动的再开展限入困境。
(一)育人公共性面向的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面向的重心应该在集体。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育人研究主要倾向于对个体的“针对性”研究,对群众公共生活的关注度相对缺乏,往往把焦点放在个体特别是“问题个体”上,忽视了对青年公共生活、群体公共生活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这种育人模式不仅使人的主体性越发与公共性活动相脱离,而且也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人的社会生存。社会是由群体构成,人作为社会的人,社会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个体”只有和“他者”共享公共资源,才能更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共同处理好公共事务,保证合作的完成。因此,如何在“自我”和“他者”之间找到生活世界交往的平衡性,不能仅局限于对个体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引导,而是要回归公共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领域。
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依据社会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但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校、军队、政府机关以及网络新媒体等领域,而对企业职工、农民群众、社区普通大众等社会群体的正面教育和疏导较为薄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以学校为主体的意识形态阵地中的“过剩”和普通大众中的“匮乏”。这种育人公共性失衡的情况,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实现全民共享,也导致部分教育对象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诉求和思想需求得不到关注,开始逐渐退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格局的共建。
(二)公共价值观教育难度加大
“现代社会的特征不是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个由诸多自主的领域和彼此竞争的价值所构成的网络。”[10]25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开放发展的“快车”“顺风车”,带来的不仅是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发展,也带来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交融与碰撞,使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也发生了动荡。尤其西方鼓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幻境”,让人们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假景象,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开始趋向多元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所必须面对的思想文化大背景是: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等各种不同性质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11]174。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进行自我筛选与组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逐渐碎片化,衍生了盲目从众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凝聚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承载的感召作用。因此,在人们思想意识多样化和利益诉求高度分化的时代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去探寻人们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就变得尤为困难。
(三)公共空间的分化与异变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导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情感的空间载体。中国迈入新时代,社会的改革发展和转型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结构更加自由化,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空间也面临问题。一方面,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但成为影响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公共场域的不平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实践投入不充分等现象。这就造成了资源同质化、复制化等问题,使得教育“成果”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降低了教育对象的认可度,这种“价值在场”“主体缺场”[12]16-23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出现异变。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以市场调节资源,以平等买卖为原则的现代契约制度的建立,使人与人之间开始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使全社会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如:市场经济下消费主体与服务主体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异化”消费结构使社会环境弥漫着世俗化、商业化的气息,而这种商业化模式逐渐向公共空间渗透,导致极端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盛行。所以在利益的驱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限制了“价值理性”,公共空间也呈现出功利性特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社会公共空间的谐和与稳定。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育人公共性缺乏、内容实效性降低、实践公共性不足等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还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公共性的导向功能。因此,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公共性职能,为了更好提升人的公共性、社会的公共性,亟需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所面临的困境。
三、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实践路径
公共性是衡量社会是否健康稳定的重要尺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意蕴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性功能的发挥与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现实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公共性”作为研究角度,充分挖掘公共空间资源,做好理论引导,提升公共引领,加强实践创新,从而建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有效运行的新思路。
(一)发掘公共空间资源
公共空间作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的行动基础,需要我们依托和借助公共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加快对公共人的培育和推动社会公共理性的提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存在于社会之中,它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等功能的展现都需要与社会对接。那么,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及时融入社会公共空间,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公共空间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空间的讨论与行动中来。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公共空间的大系统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媒介平台,如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在网络空间中宣传党的新思想、国家的新动态。同时,新闻媒体在社会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其中较为活跃的因素和力量[13]4-6,其在适应网络交往和内容传播碎片化的情况下,要扮演好信息传播和推介引领的角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新闻媒体,调控和挤压消极负面的思想舆论空间,做好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实现和谐有序的网络交往。
另一方面,不仅要打造线上线下的虚实联动平台,还需要依托外部环境和公共设施,完善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通过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公共课堂和公共图书馆等实体性公共空间提升我国文化价值的地位,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于公众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同时,在社会上组织开展公共性活动,如通过公益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彰显“人人可公益”的文明新风尚。激发社会成员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公共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领域向理想化教育场所发展。
(二)培养公共人
公共人是关注社会公共事物、参与公共生活、维护公共价值的活动主体,是公共领域内的行动者。杜威认为,社会上必须有一种教育,能够使每个人对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和控制社会稳定产生个人兴趣,并且能够使每个人都有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14]105。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连接人的思想与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能够把人们的思想行为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所以,“公共人”的培养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在理论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为指导,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5]65。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性的理论情怀为实践向度,重视对人的公共性关怀,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孤立状态,实现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建构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链,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守正创新[16]68,把国家对整体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理想追求整合起来,化解个体与公共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价值冲突。
在实践层面,“公共人”的培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广阔的公共领域,从而激起受教育者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活动领域是当今社会扩展最快的一个领域”[11]8,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政府、社会、企业以及社区等育人阵地需要协同配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17]利用好公共资源和公共场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的公共领域。例如可以开拓公开的、合用的群众学习平台,积极推进各种类型的公共学习空间和教育基地有序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促进群众社会公共生活能力的培养,指引民众真正成为公共领域中的“行动者”,而非沉浸在私人领域中的“劳动人”或“技艺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公共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激起人的公共性属性,推动社会主义公共人的塑造与培育。如此,才能使每位公民在社会治理格局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凝聚公共价值
公共价值就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共同效用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18]46-47。 思想政治教育要凝聚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就需要厘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用好自身话语权的强化手段,塑造公共的政治认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整合凝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公共资源,为之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厘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就要在服务于个人利益的同时服务于整体利益,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多元思潮蔓延之风,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倾听个人公共诉求和保障社会发展空间上维持平衡,通过各种方式向受教育者阐释多元价值观念,正确辨别是非。在培育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情感的人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环境。如:可以通过强化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宣传与引导,表彰代表性的模范人物,做好榜样教育工作,让公共精神的实质内涵得到社会群众的理解和推崇。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贴合和体现人们的道德期待,充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讲话,相关会议的重要指示批示等展开[19]1-5,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的阐释,将党和国家重要理论转化为大众化的知识体系,引导人们将正确的政治规范、科学的政治观点融入社会生活中,从而提升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当前党和国家把工作任务聚焦于中国梦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力图在全社会、全领域树立起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这就需要其不断提升自身公共话语权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性、交互性等优势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和内容融入大众人文生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话语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同时,通过表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推动构建共同的思想基础。
最后,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6-8。面对全球化历史潮流下衍生出的贸易、生态环境、价值冲突等公共性话题,以及当前正面临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凝聚广泛的公共价值理念,来应对公共性消解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成为可能不仅需要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的联合行动,而且还必须建立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日益紧密的基础上[4]540-54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百花齐放春满园”,把握好新的历史特点和思想工作的总体趋势;协调好全球普遍利益与民族特殊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各要素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发挥好各国智库和媒体的智力支持与共识呼吁作用,树立起全人类在世界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从而更好地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四、结语
公共性是为人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公共品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共性的研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性”议题相结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功能,对于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解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向度,也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覆盖面以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适用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理论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