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探究
2021-01-03杨先永王大卫
杨先永 王大卫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3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2]。这些精神为学术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探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是指: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其文化建设的主客体和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运行方式和过程的总和。研究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善查势者明,善顺时者智。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地融合、交互与发展,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契合了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大学文化发展的根本诉求。二者具有紧密结合的内在原生契合点和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文化建设标定方位。大学文化建设是为了营造高尚的大学精神氛围,增强大学办学特色,建立良好的育人体系,促进师生成长成才。在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让大学主体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引导师生全方位发展,推动师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力。从这一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文化在根本目的和实施方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标定的价值方位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大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建设领域,自然也要将自身文化建设的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文化建设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性质。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面对当前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对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结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总纲领,也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前进方向的关键所在。大学文化是依托于大学这一根本载体形成的,从大学建设之初,师生就在不断实践中对社会文化和大学自身特色进行传承与创新。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也就是为了培育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出贡献的人。从文化范畴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文化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从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性质,也必然应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决定。这既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基本性质的关键所在。
大学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实践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践离不开大学这一重要土壤,这是由大学所具有的特性决定的。一方面,大学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场所,大学也因此成为了思想辩论的交流场和理论践行的试验田,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优良的土壤与场所。另一方面,大学师生文化素养高,具有对先进文化接受能力强、对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影响力强等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基于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拓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渠道,又能在全社会形成以点带面、上行下效的良好学习氛围,进一步影响社会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效果事半功倍。
大学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大学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拓宽了领域,构建起了一条互融互哺、循环联动的正向通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时而行、因时而进,增添不竭动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必定会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观念性的应然要求落地生根,进而转化为现实性的实然存在;助力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洪流中不断地发展向前,进而获得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赋予大学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用“九个坚持”来概括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本”。忽视或弱化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在培养人的根本原则上迷失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现代化事业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办好中国特色并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摆在首位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丝毫不能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身立命之根本思想,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根本特征,始终掌控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核心,更应该浸入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作为大学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才能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中不偏离、不逾矩,才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教育为国家大计,也为民生之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确保文化自信,离不开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36。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对人才培养的鲜明导向,是搞好教育、办好学校的内在逻辑基本点和落脚点。人无德不立,“立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的基础,“树人”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结果,想要“树人”必先“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方向,核心在具体实践。“知”是引导大学师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和根本遵循,“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具体指导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知行关系,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和道德基础的实践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行践行知。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贯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让立德树人的最终结果成为检验大学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行”,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加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才能在建成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迈开步子、甩开膀子。
三、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存在的几个问题
摸清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是探究该实现机制,并找寻到健全、完善之道的现实依据和基础前提;而探究获得的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必将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实现机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完备程度不足
目前,高校普遍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机制还不完备、不系统、不成熟。普遍出现的情形是大部分高校挂靠和借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领导责任明晰、部门运行顺畅的机制;有的高校机制运行暴露问题较多,需要进一步整改完善;有的高校机制导向作用不明显;有的高校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刚刚起步,还没有实施相应的机制;有的高校对此不甚重视,构建实现机制的积极性不足,难以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融入;还有的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并实施了一些有效机制,但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实现机制,还需要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道路上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特色不足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双一流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还是一般本科高校,乃至高职高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任务规划、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备、运行理念、方法途径、政策措施、制度机制、指导思想等方面,存在大同小异现象,高校自身所应该彰显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烙印比较模糊。高校办学理念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特色不足,难以在学术的百家争鸣中体现自身特点,难以吸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宽口径人才。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的建设层面也出现了趋同的倾向,高校自身的差异化与特色化不明显,导致各高校在目标定位、专业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特色优势等方面,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的文化建设实现机制。问题呼唤解决之道,高校要将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图腾烙印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需要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元素,提炼大学文化独有的特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实现机制。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
以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界研究不足为中心任务,以致力于构建内涵丰富、结构严密、功能完备、运行顺畅、协调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为目标,把调研中发现的现实问题与文献检索研读中找出的学术界研究不足紧密结合进行考量,亟待建立健全以下实现机制:
(一)领导决策及组织落实机制
领导决策及组织落实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的关键和组织保障,在整个机制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1.建立校、院两级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其职责功能。依据工作目标、任务和各级工作人员分工、职责,成立学校、学院及二级单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两级领导小组的职责功能和各级组织成员的分工,确立工作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落实、督导、检查、总结、评比、表彰、纠偏等工作。
2.建立校、院两级相应工作制度。学校和二级单位都要紧密结合工作目标和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应以实现目标为导向,建立制定5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度;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建立调度会和协调会制度;应以取得实效为导向,建立落实检查制度;应以纠偏和提升为导向,建立研讨会制度等。
(二)制度检视及特色创新机制
制度检视及特色创新是机制建设的原动力,能够为机制的健康良好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能够激发领导、组织、师生等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是引领机制长效运行的关键一招。
1.细化制度检视机制,奠定制度基础。定期检视原有制度。以现存的大学文化建设制度为检视的对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为检视的总纲领、总目标和总要求,检视现存制度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对于其中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制度要加以修订、完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价值引领渗透其中。检视制度的整体协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是由一项项具体的制度安排所组成的,不同的制度协调发挥作用才能构成高效运转的有机统一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项制度在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同时,在整个实现机制中还发挥支撑、配合、协助其它制度发挥作用的功能。对实现机制的检视,务必注重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确保健的各项制度发挥作用。
2.落实制度创新机制,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的各项制度创新,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期盼、目标和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与指导,始终坚定地担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将先进的文化理念、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贯穿于制度创新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制度机能和组织效能的最大化。同时,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融入到实现机制的各项制度创新中去,实现制度的人性化和创新性的高度融合。实现机制的各项制度的核心主体是大学师生,要充分尊重制度主体对自由、情感、理想的追求,铸就含有“人情味”的制度。力争做到既有约束又有激励,既有严肃气氛又有生动气息,既能体现崇高、无私、勇担重任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又激发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升华到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之中。
3.融入大学建设特色,彰显制度活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认识每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机制的特色制度创新,保障机制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融合匹配,就要以学校、学院自身发展的实际为基础,考虑好自身发展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大学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体现到机制的制定和运行之中,融入到机制的方方面面。同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借助制度的外显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建设的细微之处,融入到大学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之中,把学校自身文化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3]95。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的实现机制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之中愈发彰显活力。
(三)舆论导向机制
舆论导向机制是指校园舆论各构成要素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为目标[4]4,相互联系和作用,发挥引领和导向功能所形成的机构、规章和运行模式等的总和。是实现机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借助新媒体,营造舆论氛围。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378要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站、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宣传阵地的利用,要利用大数据选取新时代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组织宣传人员对新媒体的栏目和内容进行精心编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巧妙的贯彻其中,定期更新,以正面的言行、接地气的表达形式,润物无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舆论宣传中去。同时,建立网上不良信息监测长效机制,强化对大学生所接触和发表的内容的监测,主动把握舆论方向,提高提前预警、及时处理和后期跟进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判断力和抵抗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构筑思维防线、培育正确价值观的一把利剑。
2.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榜样作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就是要深入挖掘榜样典型的示范作用,定期开展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生的评选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活动,利用新媒体讲先进人物事迹、讲传统、讲精神,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和展播,以期在高校内部营造争做优秀的良好氛围,形成上行下效、你追我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竞争局面,帮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用好网络新课堂,联结社会大课堂,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价值因子。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建设好传统思政课堂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建设好网络新课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中5[7];要联结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与学校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新思路,尝试新方法,充实新内容、让思政课鲜活跃起来,奏响强力主旋律。
(四)实践养成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6]09。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应用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完成其使命、体现其价值。实践养成机制体现着实现机制系统的生命力。
1.搭建践行平台,建立实践长效机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活动内容,打造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一系列品味高、格调好、精品多的校园文化创新活动,繁荣丰富校园生活,在实践中砥砺大学生的品格、巩固他们的价值观[7]9。积极构建大学与社会团体畅通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桥梁,例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寒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学文化建设交流活动,不断完善文化建设交流机制。大学文化建设具备大局观、时代观和远大的战略视野,方能在高水平、全要素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不断发展向前。大学可通过积极参与多形式、多层次的国内外高校文化建设活动,借鉴吸收不同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规避可预见的机制运行短板。以夯实文化建设基础为前期要旨,以巩固文化建设成果为达成手段,努力拓展文化建设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逐步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交流中彰显其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文化建设交流活动中,将机制建设实际成果反复检验,不断形成、完善相应办法和制度。
(五)激励机制
制定实施激励机制是确保机制运行充满生机活力,确保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必要手段,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引入激励机制,“既要重视物质激励,也要看到精神激励的重要性”[8]308,在积极的氛围中保持机制的健康运行。激励机制在实现机制系统中发挥号召动员、鼓舞干劲的作用。
1.评先树优。编制完善的评先树优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评选的范围和名额、条件、时间和办法等具体实施细则,活动可分为推荐、评选、公示和表彰四个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进程都要及时做好宣传。在每年的年终工作总结反馈阶段成立专门的评选小组,负责评选工作,评选结果报学校党委审定后,在新媒体、思政课堂、校园网、校园LED大屏幕等公示和宣传。
2.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部分实物等,用于表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可激发全体成员更为强烈的干事热情。精神层面的激励主要包括表扬信、通报书、LED屏幕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同时可以与师生评优相挂钩,营造“学优、争优”的氛围,“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相应的,要建立激励奖励专项经费投入制度,确保经费投入有保障,投入及使用透明、公开,接受监督。
(六)总结评价和纠偏机制
总结评价和纠偏机制主要包括总结评价机制和纠偏机制,是整个实现机制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现机制系统中发挥着保证工作科学高效、方向正确的作用。
1.总结评价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融合程度,获得认可和支持的程度,以及是否由外部推动转化为内部驱动力等问题,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总结评价机制来给以明确的回答,并以此作为组织领导机构开展工作的风向标。大学可以立足自身定位和实际,制定总结评价的考核指标,由于机制的运转是一个不断磨合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制定人性化的总结评价制度,保证考核指标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不断修改和完善。具体的总结评价机制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宏观层面的总结评价机制。主要评价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的整体效果,评价细则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学校为机制的实现所搭建的活动平台是否高层次、多样化;机制的制度创新是否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机制的实现方式、途径是否做到了创新和发展;教职员工在机制的运行当中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否达标;其他社会组织对实现机制的认可程度等。二是学生个体层面总结评价机制。主要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特别是在机制实现过程中大学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主要评价细则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识度、认知度和认同度;大学生是否在机制的运行当中,接受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及接受程度;大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大学生参与机制的方式是否多样化;大学生是否在机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等。
2.纠偏机制。纠偏机制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机制的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总结评价得出的结论进行检查和评估,验证目前的实践成果是否与原定计划、目标相一致,如果存在不同或差距,及时制定并采取措施补救。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一是查偏、寻因、纠偏。要广泛开展检查和调研,查找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总结分析原因,及时形成整改意见,对其中实施效果不显著或者预期不达标的工作方案和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形成总结和整改方案。校领导小组根据总结及评价结果的报告,特别是依据整改方案指出的偏差、问题以及纠偏措施和整改意见,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调研分析,集思广益,最终确定具体的改进实施方案,下达纠偏指令。学校各相关组织根据纠偏指令,在全校贯彻落实。二是形成动态纠偏循环机制。在学校各相关组织根据纠偏指令,落实纠偏整改方案的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纠偏指令和整改方案落实“回头看”,塑造由机制运行到总结评价,再到机制纠偏,最后再运行的动态循环纠偏机制,确保纠偏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螺旋上升,持续健康有序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