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探究*
2021-01-03福建医科大学黄鸿飞
福建医科大学 黄鸿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积淀了丰富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为后人留下丰厚宝贵的精神遗产。这种自信的来源不仅停留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器物”层面,而且是其所积淀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这种力量是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融入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处世态度,可以激发创造力,凝聚向心力。
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性决定了文化自信必然首先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度有挫败感,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部分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自卑的心理,热衷于推崇西方文化,甚至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同时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产生的利益多元化,各种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不同程度消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交织融汇的局面下,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甚至出现价值观混乱、文化认同迷茫等负面现象。以船政文化为载体,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力量与养分,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船政文化体现中华民族“自强”的精神标识
福建船政自兴起就以“自强”为目标,这是应对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扭转中国落后挨打被动局面的积极回应。福建船政力图“自强”的努力,从船政先驱的思想理念可管窥一二,沈葆桢在《闽厂轮船续行与造片》奏章中强调说:“厂中多造一船,即愈精一船之功;海防多得一船,即多收一船之效。况由熟生巧,由旧悟新,即铁甲船之法,亦可由此肇端。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于己。”
(一)船政文化承载着百年“中国梦”
船政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力求发奋图强、抵御外侮的背景下产生的,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动力,为寻求实现民族独立,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的生动实践。福建船政以船政学堂为中心,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培养海军人才,创办近代工业,涉及军事、工业、教育、政治、外交等领域,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孕育了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船政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的奋斗史,是近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探寻历程,是近代中国人探寻民族自强、富国强兵之路的历史缩影,这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不懈探索有深层次的契合。
(二)船政文化蕴含丰厚的中国智慧
船政历史人物身上所折射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谓“师夷制夷”的爱国自强精神、“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的海权意识、“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人才观、“引进西学,为我所用”的开放精神、“求是、求实、求精”“窥其精微之奥”的教育观等,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智慧,其内涵丰富,如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开放意识,寻求自强、振兴民族的奋斗精神,发展工业、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以及寻求突破、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更是值得今人汲取与推崇。
(三)船政文化体现自强不屈的中国精神
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中饱经磨难,在西方列强频繁侵扰中国之际,船政先驱攻坚克难,自强不息,取得的点滴成就在近代中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福建船政在当时创下了许多“中国之最”,其船厂规模之大,是远东近代最大的造船厂,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船政学堂设前后学堂,分制造和驾驶两科,聘用外交,采用英法两语教学,这是中国第一家正规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专业学校。以往的水师轮船,均为人力驾驶,而马尾造船厂自制的“万年清”号,升级传统的造船工艺,采用蒸汽动力,是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舰船。1877年1月,中国自制第一艘铁甲舰“龙威”号下水,是北洋舰队八大舰艇之首,后编入北航海军改名“平远”。1907年1月,船政员工根据法国图纸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这些由船政先驱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就,正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最好的诠释。
二、船政文化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精神价值
以船政文化为载体,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对当前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助力船政文化,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当前,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助力船政文化,明确大学生人生追求
船政学堂培育了一批领先时代的精英人才,也造就了一批捍卫海疆和民族尊严的爱国者,如思想家严复、翻译家林纾、造船专家魏瀚、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又如甲午海战中舍身殉国船政学员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等爱国将士。船政人物所呈现的报效国家、舍身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是对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的理想信念最好的诠释。通过船政文化资源,诸多船政人物的人生轨迹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能够不断给大学生以情感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熏陶,可以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那一历史时段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与民族前途而奋斗的辉煌历程,进而激发大学生立志报效国家的热情。
(三)助力船政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船政文化蕴含的丰富精神素材,为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了精神滋养来源,对于拓展人文知识、培育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和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船政人物身上所折射出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开放胸怀,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间接呈现,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能够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借助船政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内核价值。
三、船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
用船政文化的风骨神韵滋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用船政文化的丰厚内涵提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骨气、志气和底气,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一)丰富船政文化育人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将船政文化纳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根据船政文化的内在属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与教育对象特点,有效发挥船政文化在思政课堂的作用。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直接体现船政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和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掌握和研究船政文化,挖掘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精神、“中国梦”教育的育人价值,促使船政文化的精神价值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其二,船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时,要创新思政课堂授课方式方法,运用鲜活生动的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讲解船政文化的发展历程,理清船政文化的精神内涵;结合时代价值要求,讲解船政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时代内涵,通过主课堂教学认识和把握船政文化的思想价值,从而达到渗透性强和影响持久的教育效果。只有契合大学生成才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把握船政文化的精华,唤起其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其内在的精神力量。
(二)运用船政文化实践育人,融入高校课外实践活动
船政文化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充分拓展其实践育人功能,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船政精神内涵的认识。一方面,要充分开辟船政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以船政文化资源为依托,如参观船政博物馆,船政文化遗址,开展体验式实地教学,缩短受教育者的时空差距,增强历史体验与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自身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另一方面,要建立以船政文化为内容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船政文化系列实践活动,利用各种重要纪念日开展船政文化教育,充分利用船政重大历史事件和船政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引导大学生自发走进船政文化,了解船政文化,宣传船政文化,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教学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感悟船政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实践教育中接受船政文化的浸润,增强学生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增强船政文化育人氛围,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大学不仅是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摇篮,同时也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将船政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中,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船政文化的熏陶、浸染与激励。其一,开展船政文化的主题文化活动,积极打造弘扬船政文化的主题活动,组织举办船政文化演讲、船政文化研学旅行、船政文化文创设计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互动中感受船政文化的历史魅力。其二,船政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如建造船政人物雕塑、船政文化长廊,提升校园特色文化景观,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受船政文化气息。其三,通过报纸、橱窗以及墙体等校园宣传媒介营造氛围,介绍和宣传船政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显性文化符号传递船政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发挥网络文化引导作用,融入高校网络宣传平台
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教育者可以有效传递福建船政文化,一方面,要不断创新船政文化网络育人的形式与内容,充分运用漫画、沙画、微视频、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船政文化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讲述福建船政发展历程,讲好福建船政故事,将船政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潜移默化传递给受教育者,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途径的互动性,要善于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船政人物纪念日,结合大学生学习需求,开设船政文化网络精品课程,建立弘扬船政文化的特色网络阵地,创建师生网上交流平台;打造船政文化主题短视频、易班、微信、微博官方公众号的新媒体联合矩阵,形成有效网络文化育人合力,激发大学生参与网络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