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探索
2021-01-03谢桂芳李尚林
谢桂芳 李尚林
(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0 引言
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一流本科。要办好一流本科,必须有一流专业做支撑,鉴于此,教育部于2019年4月4日发文,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双万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和分“赛道”建设: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等建设原则,给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21年2月,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对于地处边远省城的学校来说,是喜悦更是挑战。为了使湘南学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得到提升,将之建设强大,使之建设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论文对标“双万计划”的精神和条件,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产教融合,探索适应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建设策略,给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1 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湘南学院是湖南省第一个加入全国应用技术联盟、第一批转型发展高校。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95年原郴州师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是全校第一批8个本科专业之一。从2006年开始一直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并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效:
(1)2017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在29所本科院校中排第10名(二本中排名第二)。
(2)2019年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2020年批准获得卓越工程师班。
(4)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效,但由于该专业缺乏双高的领军人物,因此在专业建设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合作模式过于简单
虽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走校企合作之路,但合作模式仅局限于校方和企业,缺乏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也缺少社会的协调监管,导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强,每年企业仅仅就是来校上2-3门实践性稍强的课程和做下实习宣传,而学校每年就是将实习生送到企业去实习。而实习生到了企业之后,也只是简单接受一些专业课程或核心技术的培训,没有真正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社会实践。同时,普通老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是少得可怜(因为一是没有项目驱动,二是没有利益关系,三是老师养尊处优成习惯),每年也就是听1、2次讲座或新建实验室时参加1、2天的培训。这种合作模式势必会使得产教融合流于口号,不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之目的。
1.2 人才培养方案与工程教育认证指标不符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简称18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而成。当年,我校从上级各部门领导到下级各位老师都没有工程教育认证意识,因此,制定出的人培养方案在诸多方面与工程教育认证指标不符,具体表现如下:
(1)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8版培养方案没有制定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所应达到的毕业要求。更没有制定学生毕业5年左右所应具备的技能水平。
(2)18版培养方案中缺乏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
①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远低于15%:18版培养方案中,总学分为168,而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为19.5,所占比为19.5/168=11.6%。
②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中没有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18版培养方案中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相关课程设置在通知类模块中,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不符。
③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远高于15%:18版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 38,所占比为38/168=22.6%。
④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远低于20%:18版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为23.5,所占比为23.5/168=13.988%。
1.3 专业师资团队“双师”而不“双能”
湘南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是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这种过于简单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致使许多教师都倾向于去达到条件(1),即参加其行业特许的资格考试(如计算机类专业的老师都去参加“软考”),并获得相应证书即可被学校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势必导致很多教师虽“双师”,但并不“双能”。
1.4 校内实践实训基地使用率不高
当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内专业实验室总用房面积达1300m2,设有数字逻辑、计组原理等12个专业实验室。拥有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中心和1个省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践实训基地虽不少,但其开放程度不够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非上班时间无人专管实验室等实践实训基地。
(2)只有申报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学生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学习。
(3)只有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才可以进入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或创新创业中心学习。
(4)大部分老师课外进入实验室或基地辅导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参与实践的概率几乎为零。
1.5 持续改进机制不够健全
我校为了加强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要求各二级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虽然是由企业、学校联系领导、学校教学督导员、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带头人、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但这些成员中,真正参与实际检查和督导工作是学院相关人员,而企业几乎没有参与进来,学校联系领导和学校教学督导员每学期也只是开学初和假期前走马观花检查下,没有形成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和长效的持续改进机制。
上述问题的存在,无疑制约着专业建设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本院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了基于“双万计划”的专业建设策略。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策略
2.1 优化育人模式,构建四元五共协同育人机制
“双万计划”指出专业建设必须做到“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将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等需求,深入调查研究,基于多元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四元五共协同育人机制,即学校与企业、政府、社会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技术资源、共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共搭创新平台、共办卓越工程师班,真正走产教深融、多元合作之路。
2.2 精准专业定位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才培养方案
“双万计划”指出专业定位必须做到“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本专业在修订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深入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思想和深入领会工程教育认证指标,使修改后的培养方案满足以下要求:
(1)培养目标:一是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办学特色相符合;二是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2)毕业要求:一是能对培养目标形成支撑;二是涵盖工程教育认证的十二条标准;三是具备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是符合专业的办学规范;二是对全部毕业要求形成支撑;三是符合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规定;四是遵守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五是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的相关规定;六是具有专业和行业特色。
基于上述几点要求,我们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需要调研各方面,即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然后根据调研数据形成调研报告,再根据调研报告召开“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由专业委员会成员共同反复研讨和修改,最终形成终稿。
2.3 融合学术与工程人才,打造双师双能型专业师资团队
“双万计划”指出专业建设必须做到“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本专业将通过外引、内培、激励机制等方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以湖南大学岳麓学者李仁发教授在我院成立的计算机学科发展中心为契机,组建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加强横向课题的申报,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研发能力和实践水平。以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指引,组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团队,提升校内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从本专业教师团队中选派一批学术水平高且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企业、政府和社会选派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2.4 强化实践意识,提高实践实训基地的开放度
“双万计划”指出专业建设必须做到“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专业将对四元主体共建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全天性开放,并安排专职实验教师值班,从而给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共同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并以实践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三化”数字教学平台。包括教学资源数字化(精品多媒体课件、课程视频、电子教材和电子图书、网络期刊等教学数据中心),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库、案例库、课程素材库等),教学方式平台化(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平台、企业实训实习平台、联机考核平台、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等)。
2.5 树立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健全持续改进机制
“双万计划”指出专业建设必须做到“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本专业将成立四元主体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健全持续改进机制。持续改进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社会反馈机制两部分,持续改进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多方参与。因此,我们需要在校内组建由“教学督导、教师、在校学生”构成的内部评价机制;在校外组建由“校友、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构成的外部评价机制。内外结合共同完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运行质量标准,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试考核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共同对教学过程质量全面监管,督导督查、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会各种方式跟踪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督促整改;同时,学校需对持续改进的全过程形成文字性说明并保留存档,以便后期查阅、使用和借鉴。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预期建设成效
经过2-3年的建设,该专业将取得以下成效:
(1)使2020年才开始招生的卓越工程师班持续发展。
(2)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3)顺利通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4 结语
“双万计划”战略开启了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的新篇章。地方高校应以“双万计划”的分“赛道”建设原则为契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争创一流本科专业。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旅游是郴州支柱产业之一,医学是湘南学院重点发展学科。所以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对标“双万计划”和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先从“智慧矿山、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的研究与开发着手,然后扩展至与文学、药学等专业交叉融合,将该专业建设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