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BC分类控制法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意义探究

2021-01-03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控制法病原学病原菌

王 燕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院感科,四川成都 6100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很难找到科学、并且有效的治疗药物,这也对其防控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1]。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应用对多重耐药菌的形成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仅仅依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2]。ABC(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分类控制法主要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者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排队,分清楚“重点”与“一般”,进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本次对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期间受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共70例,通过采用ABC分类控制法进行年龄段、菌群、科室等的确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多重耐药菌感患者70例,纳入标准:均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且被确诊[3];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其中男42例,女28例,患者年龄5~82岁,平均(45.54±14.28)岁。本组患者来自于ICU、综合内科、结核科、感染科、肝病科、普外科、胸外科等科室。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检出标本的分布情况、病源菌种类的分布情况、临床分布情况等,采用ABC分类控制法对对重点管理的范围进行确认。采用回顾性分析的调查方式对本组患者的病原学标本检测报告、临床病历资料等进行了整理、收集和详细的分析,并在ABC分类控制法中纳入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如果某一种感染病原菌同时对三类或者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耐药,则判断为多重耐药菌感染[4]。采用ABC分类控制法进行确认: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各种调查数据进行权重降序排列,将累计比率为95.01%~100.00%的归为A类管理对象,将累计比率为70.01%~95.00%的归为B类管理对象,将累计比率在70.00%以下的归为C类管理对象[5],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分析本组病原学标本基本情况、临床分布、患者的年龄分布、管理类别、病原菌的分布与分类、以及需要进行重点管理的科室。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2.1 病原学标本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中送检的70例次病原学标本中包括尿液21份(30.00%)、分泌物22份(31.43%)、痰液18份(25.71%)、血液8份(11.43%)、粪便1份(1.43%)。

2.2 病原学标本临床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中送检的70例次病原学标本中,19份(27.14%)来自于ICU、13份(18.57%)来自于综合内科、12份(17.14%)来自于结核科、9份(12.86%)来自于感染科(HIV)、4份(5.71%)来自于肝病科、4份(5.71%)来自于普外科,9份(12.86%)来自于胸外科。

2.3 病原学标本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以及管理类别的分析

采用ABC分类控制法分析后发现,属于A类管理的年龄段及患者占比分别为70~90岁5例(7.14%)、50~69岁 6例(8.57%)和< 50岁 6例(8.57%),属于B类管理的年龄段及患者占比分别为>50岁7例(10.00%)、40~49岁8例(11.43%)和30~39岁8例(11.43%),属于C类管理的年龄段及患者占比分别为20~29岁9例(12.86%)、10~19岁10例(14.29%) 和 <10岁11例(15.71%)。

2.4 病原菌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不同病原菌的分离率不同,采用ABC分类控制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类处理,归为A类管理的病原菌包括肠杆菌属(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10株(14.29%)、不动杆菌属(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7株(10.00%),归为B类管理的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其他葡萄球菌)14株(20.00%),假单胞菌属(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8株(11.43%)、肠球菌属(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株(1.43%),归为C类管理的病原菌包括肠杆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30株(42.86%)。

2.5 分析ABC分类控制多重耐药菌重点管理的科室

根据本次送检的70例次病原学标本患者科室分布情况,采用ABC分类控制法进一步明确重点管理的科室,归为A类管理的科室包括ICU 17例(24.29%),归为B类管理的科室包括ICU 2例(2.86%)、结核科 7例(10.00%)、综合内科5例(7.14%)、感染科 5例(7.14%)、普外科 2例(2.86%)、胸外科2例(2.86%),归为C类管理的科室包括综合内科8例(11.43%)、结核5例(7.14%)、感染科4例(5.71%)、肝病科4例(5.71%)、普外科2例(2.86%),胸外科 7例(10.00%)。

3 讨论

本次研究对7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资料采用了ABC分类控制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多重耐药菌重点控制年龄段为50岁以上;重点控制菌群为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重点控制科室分别为ICU、结核科、综合内科和感染科。对本研究7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年龄进行分析后发现,>50岁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力明显低于青壮年患者,因此易感染多重耐药菌,>70岁的患者随其年龄的不断增长,抵抗力降低,将其均归于A类人群[6-7]。对科室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中,大部分来自于肺部感染科室和HIV感染科室,这可能是因为我院这些感染病人机体免疫力较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因此比较容易出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8-9]。我院综合内科所收治的患者大多数为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疾病等,此类患者大都需要长时间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加上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在疾病期。机体免疫力降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发生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几率[10]。我院外科收治的患者大多为肺结核、AIDS、腹腔感染之类患者,此类患者自身存在较多感染因素[11-12]。目前,临床上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方式更加多元化,我院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方式主要有严格手卫生、标准预防、接触隔离等多种方式。

采用ABC分类控制法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明确更多的高危因素[13]。ABC分类控制法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出,其倡导管理者每天都要编制出时间工作表,因为他认为每一位管理者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够完整的完成,所以就要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将每天做的事情分成A、B、C三类,影响全局的事情分为A类,其次是B类,C类工作则可以最后做[14]。近年来,此种管理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医疗领域,也被称之为重点管理法[15]。我院将ABC分类控制法应用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中,医护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各个科室的患者以及各菌群实行了重点管理,在工作中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效果。采用ABC分类控制法对医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有效的加强了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尤其对于>50岁的ICU、结核科、综合内科、感染科患者实施了重点管理,加大了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监管的力度;医院根据此建立了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于重点病原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加强了监管;此种分类管理方式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强化,促使相关医务人员及时明确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掌握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提高各医务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采用ABC分类控制法结合医院感染调查数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重点对象,对医院感染防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控制法病原学病原菌
量化控制法指导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四定”控制法在卫生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不对称电压的综合有源控制法
特许经营协议(IFRIC 12)运营方的会计核算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