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转型与全球化
——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

2021-01-03焦敬超

科学决策 2021年7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经济

焦敬超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从乡村到城镇,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江沿河地区到中部沿江沿河地区、西部内陆地区,中国改革的进程在有序推进且势不可挡。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管理科学、产权明确且清晰、权责分明且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与运用,国内外市场相互衔接的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建立与持续运作,使我国成功地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系转变为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也使得我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经济领域的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源泉、不可或缺的前提与基础。换言之,在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层面发展的多个关键节点上,国家都坚持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着重点、关键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纵向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多次强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性。例如,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新的态势、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新的方向、新的举措展开了系统性的解读,围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活力与生机展开了讨论。再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在于针对重点领域实施改革。由此可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增加经济发展效率、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动能的重要举措。

由张卓元、房汉廷、程锦锥三人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一书,在依托现代经济学原理、改革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比较,以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为方法,多角度、多类别的地归纳阐述中国改革的基本思路、遇到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并对不同领域改革的深化提出了极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意见与建议。回顾全书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 框架完整,全面覆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本世纪初叶,“中国向何处去”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换句话说,是选择“从现有状态倒退回国家资本主义,以各级政府和国有经济为抓手收紧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并最终成为权贵资本主义”,还是“进一步深化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使其向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发展,进而构建出富裕美丽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针对这一焦点争论,党的十八大给了明确且响亮的答案,即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给出了明确且响亮的答案,即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也意味着,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实施改革,迈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

对此,作者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具体化,明确为如何为中华振兴、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并长治久安而实施成功的变革,并将其转化为该书的编写目的,贯彻全书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编者选取了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分析手段,围绕理论、历史、统计三要素开展经济分析,使得其所制定的制度、大政方针、具体改革措施和政策具有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及内在逻辑性。全书共分成四个部分:“总论”,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需要的不仅仅是愿景牵引、使命驱动和理念宣示,更需要对不同领域的具体改革的来龙去脉、现状问题和可操作方案做出更多细致、扎实的研究。作者对包括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能够建立的条件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落实是以什么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经济如何走向市场化、中国经济怎样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如何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等在内的各项改革和发展议题,均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改革深化提供公共政策启示。第二部分“中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在溯源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计划经济体制及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致性,明确了中国模式论的实质及出路,归纳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强调了富民才能强国的经济学内在逻辑,指出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国富与民富等十大基本关系。第三部分“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分别针对中市场价格改革进程、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市场的宏观调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对外开放”,从近代以来中国的四次大变革入手,归纳了改革的成就及取得的经验,提出应当在思想交锋中寻求改革共识,强调了改革开放进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提出了深化改革、提高开放程度的针对性建议。

2 思路清晰,完整阐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转型

自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担任着自己的责任、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带领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走出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道路、政治道路、文化道路,甚至生态道路。而其中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市场经济转变得以实现、经济建设道路得以顺畅、经济体量得以提升,关键在于中国选择了一条以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等为指导思想、指导原则的道路,并将其贯彻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转型的全过程中,经历了试验探索--总结调整--指导实践--发展转型的曲折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迈上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经济社会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新长城。传统的非均衡改革路径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越来越复杂、系统及紧迫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全方位联动改革的前进步伐一旦被阻挡,慢下来甚至停下来的态势会直接影响到众多部门、领域、方面的局部性改革步伐。因此,中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基层探索,针对两者各自的优势实施更具全面性、稳定性与平衡性的综合性互动改革,真正帮助中国经济摆脱要素驱动的限制,实现效率驱动及创新驱动。

具体而言,其一,作者强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应当是强调“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治理之道,也就是更合理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改革的历程中,加快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众多方面的发展转型升级,这是实现伟大中国梦、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关系到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由此,我们必须要更深刻地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要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上下一心参与改革,成为改革洪流中的一份子。正如古语所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从坚持大局的角度出发,从考虑大势的方面着手改革的顶层设计。只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才能实现人民富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梦想,才能将富强的国家、民主的国家、文明的国家、和谐的国家建设出来。其二,作者结合中国自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历史视角与国际视角两个角度进行了纵横的对比分析,并运用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方法与数理统计的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进行了回顾、理解、求解与深化。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从宏观上把握、分析了改革发展转型的方向与趋势,明确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激发、汇集改革的凝聚力与动力夯实了理论基础,是有效防范或规避改革逆转或错误观念的重要理论支持与政策导向。其三,作者指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发展和治理的逻辑,否则极易引发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而经济持续发展能否遵循发展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科学定位政府的角色与职能。究其原因,政府角色、职能定位的明确可以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治理界线,即让三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并真正实现各施其职的综合治理,以此优化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以推动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改革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政府、市场与社会能否正视并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必要性,实施科学的改革方法。

整体而言,编者科学全面地阐述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及相关的分析架构,提出用现代经济学相关理论来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提高相关的能力。这既能够更深刻地解释、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必要性与内在逻辑,而且有助于综合、合理和灵活地将问题解决、把事情做好。同时,这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知识点,并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优化自己对人处事可采用的基本准则和方法。

3 视野开阔,创新拓展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球化

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已经在中国走过40多个年头,并为中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尊重和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上取得的,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十年间先后赶超了意大利、英国、德国及日本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实现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仅凭物质财富的展示而确立自己世界强国的地位。经济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但更需要向世界贡献一种道德价值。这就要求中国在“强起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绝不能满足只做世界的追随者,而要努力成为引领世界、担纲世界的领导者。

从更具体的层面来看,中国要转变角色地位,即从当前国际体系的追随者过渡到未来世界新秩序、新体系制定的倡导者、推动者,就绝不能盲目自大,陷入极端民粹主义思维、落入极大民族主义陷阱、深陷历史虚无主义泥淖,而是要尽可能平衡国家、民族与国际之间的利益,引领国家与世界共同发展。由此,中国经济体制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成功转型、能否进一步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国能否成为全球的重要参与者,在于能否主动参与到全球议程的制定之中,并组建有力度、有温度、有远见的团队来实现这一参与。如果只是单纯的国际事务参与者,就仅仅是萧规曹随,却不能真正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无法成为世界引领者。基于此,该书本着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应适时、适当地发起更多国际援助计划,引领更多多边国际机制创建,积极主动实现自身价值理念的制度化,用科学的制度框架来传播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价值理念,引领世界新秩序、国际新体系向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方向前进。

此外,该书还表明中国乃至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故在面对内部改革转型升级的需求、外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要求,必须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自主开放及自由贸易协定开放的方式,推动人财物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合理流动。在此基础上,中国必须加大对外开放、深化合作的力度,并真正落实四个转变:以要素为主要驱动力转变为向效率、向创新要动力;要转变单一经济改革的思路,实施全方位联动的改革;要从国际体系的跟从者、追随者向未来世界的引领者、领导者转变,激发中国经济社会的无穷活力。因为,这不仅仅是应对国际产业和贸易重心转移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风险控制,通过设计具有透明度、公正性和确定性的外来投资审查制度,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该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讨论中国改革及其振兴之路的逻辑体系,值得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研读。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