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发展

2021-01-03刘顺初肖卓霖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师德育人院校

刘顺初,肖卓霖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a.组织人事处;b.食品药品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1 引言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师德师风建设,2018 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这也是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师能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务,师德建设应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推进,以“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为载体,以高职院校所提供的组织条件为保障,实现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发展,从而让高职院校培育的专业人才在走出校门后,在“尊道德、有自信、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着新风貌”[1]。

2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的内在联系

教师是道德之典范、知识之化身、人格之楷模、智慧之引领,“教师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理解将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2]。高职院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是基于广大教师成为学生专业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引路人的需要,以“四个统一”为目标,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与塑造,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坚守精神家园与人格底线,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从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内容来看,职业院校应完善当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师德师风坚守,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师德建设要求教师自觉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将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社会性行为,从而肩负起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时代高职育人方式改革主要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通过创新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培养平台等做法,提升高职所育人才的职业化属性。新时代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可谓殊途同归,师德建设是通过对教师品德素养多维度的要求,提升高职教师素养。育人方式改革主要是通过改革高职育人方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师德建设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一环,两类工作目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学生品德是教师品德的有效观照,高职人才品德素养亦成为新时代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一员,勤修师德方能真正地践行师道。高职院校教师在践行师德师风过程中应从教学视角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师德师风。通过教学互动实现德育与专业教学的对接,通过育人方式改革、学术研究贴近学生。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高职育人工作者首先应当是一个专业素养过硬、教学能力突出、学术上有所造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实现德学结合,明德力行,成己达人,在实现自身师德师风发展的同时,将职业发展顺应时代需求传达给高职学生,实现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发展。

3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的具体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更为鲜明突出。新时代各方充斥的一些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都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师德建设进入新时代德育工作完善的范畴。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待加强,对职业人才培养缺乏自信,职业认同感有待提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散漫态度,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差不用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育人方式改革只是走过场,导致线上课程资源被大量浪费,育人方式改革流于形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严重短板,教师师德建设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影响了育人方式改革的效果。特别是在功利思想的影响和缺乏监督激励机制的环境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德育工作更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因受到生源特征的影响,最大的内在不协调就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知识积累有限、低分弱能生源”之间的矛盾。德育理念下的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新时代职业人才高标准与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全面实现专业能力发展与德育的对接。新时代信息技术对育人方式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师生数字化管理并不代表着师德建设成果与育人方式改革成就。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智能管理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将网络德育、网络教学服务功能作为改革教育方式,完善师德建设主要内容,将管理方式创新等同于育人方式创新,很多院校的师德建设就是在平台上设置专栏,上传一些网络公共课程,要求教师点击观看,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线上育人方式缺乏师德评价指标,学生本身就难以直接见到教师学习理论课程,如何通过教师良好的言行影响学生的价值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4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发展对策

根据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探索影响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并且根据新时代高职师德风险需求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整合多方育人资源创新发展方案。

4.1 更新高职教师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发展的理念

在职业教育方式改革过程与高职师德建设过程中注意更新应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注意引入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文件要求,注意渗透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和专业教学最新理论,明确高职“四有”教师培养的具体目的,实现育人方式改革与师德建设的系统性与综合性,以及对实现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探索高职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发展的内在衔接点。

各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育人项目、学徒制工坊育人等新兴育人方式中渗透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教师作为育人项目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课程实施的践行者,其师德师风对新兴育人方式践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要认识到专业课程的品德塑造并非将德育直接套入课程内容,要从行业发展需要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出发,为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需要服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除了坚持专业课程知识的专业性外,还要挖掘其本身所蕴含的学理性价值、普世价值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品德素养。例如,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讲解“工匠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出台的具体时代背景,涉及通信、电子、电子商务、设计等各类学科范畴,体现我国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紧迫性,也展现了新时代我国在各行各业前沿成就,为提升人民幸福感做出的长远战略规划,此类方式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道路自信与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应更新教学思路,职业院校各学科课程设计更加直接反映了社会各行业发展的直接服务需求,兼具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征。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成果,更新教学方法,基于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方式改革成果解读专业课程,分解教学过程,将各类型课程进行单元性整合,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方案。在知识高速裂变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需要高职教师不断探索追求新知,以较高的教学水平来支撑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特别在实践能力培养层面,将知识内容上升至行业、社会、国家层面,分析行业生产链上下游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做到与时俱进,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强化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教师方面也要跟紧时代发展的趋势,不忘育人初心,完善育人方法,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技术,改革与创新教学形式。

4.2 营造高职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教学育人环境

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学习最新的师德师风、职业教育改革等政策性规范文件,了解最新的育人平台建设、行业技术发展成果,在校园内营造出一种共享、互动、尊师重教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引导高职各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应开展教育活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设立情景培养学生的职业品德。积极组建相关的学生社团,积极举办师德师风主题的专业竞赛、座谈会,以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宣传师德师风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的内容,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勇于创新,积极进取。

健全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发展教育体系。“由下至上地建立合适的学习、考核、奖惩、监督与宣传相结合的机制,让每位教职工从日常的教学、生活工作的每个环节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3]。坚持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积极发动全校各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参与,形成多级学科共建共享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坚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明德修身,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同时强化警示教育,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师德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应将师德建设贯穿到落实育人方式改革的全过程。坚持规范新聘用教师师德考察工作与实施新育人方式的情况,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同时,高职院校应对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细化完善高职院校各项规章制度。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立德树人等要求贯彻到教师管理工作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教育失范行为处理规定。

全面梳理线上线下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教学资源,引导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跨学科学习思想政治内容,以专业育人方式改革之契机融合德育内容,在学习德育内容中促进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创新性地将师德发展与育人方式改革关联起来,鼓励学生保持阳光心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特别是在融入“工匠精神”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育内容进行职业化延伸,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形成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分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传播优秀的教学案例和实践范例,让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德育、专业教育更好地融合起来,均通过教学监督、反馈评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及时掌握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利用网络视频教育、网络视频辅导、线下沟通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专业问题,让高职师生在线上线下都有正确发表观点、想法的渠道,也便于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4.3 建构高职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高职师德建设与育人方式改革协同发展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加以优化完善。首先,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学生评价。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教龄段的发展情况,从专业素养、教学情况、学术水平等内容分层评价教师,特别重视育人方式改革中师德建设的落实情况,对于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效果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采取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其次,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方式提升教师师德及育人方式改革效果。各专业教师应创新育人评价形式,具体评价方式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选择专业发展档案袋、成长记录册来开展过程性评价。最后,评价指标。师德建设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了教学、学术研究成果,还包括了师生人格、品德素养的发展。育人方式改革的落实情况也影响着评价指标,不同育人方式存在不同教育场景。例如,线上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是否积极利用教育新技术与学生展开教学互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开展过程中师生参与度等指标都应逐渐纳入评价体系。针对目前高职大部分教师的实际专业素质,教师应强化行业生产的实践性知识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改良教学方式,“以‘过程-结果’导向的教学评价能力”[4]。

猜你喜欢

师德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