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中的历史》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以部编新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为例

2021-01-03廖潘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五星红旗国旗校本

廖潘宁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广东·深圳 518000)

1 校本课程实施的背景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也提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然而,通过知网搜索关键词“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从2006年到现在,总计发表论文仅40多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初中历史老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不够。

2016年9月,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投入使用。“新编历史教材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也使得历史教学“将有效地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这些新变化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尽快顺应改革趋势、找准课堂定位、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故事中的历史》就是在对课程标准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充分挖掘与整合历史素材,形成历史故事。课程以历史故事为线索,凸显教学目标,通过历史故事反映时代发展特征,以小见大。《故事中的历史》是在新形势下对课程授课方式的一次探索尝试。

2 校本课程实施原则及步骤

下文以部编新教材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具体讲述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故事中的历史》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课标》对此提出了“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和可行性”原则。《故事中的历史》基于新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筛选反映历史真实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具有可操作性。

课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该课的要求如下: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据此,“故事”的选择就应该落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中生对于国家概念理解有限,如果能够抽象概念具体化,就会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将着眼点放到“国家象征”,“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国家主席(国王)等。作为国际交往中的国家识别标志,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国家象征。”国家象征使得抽象概念具体化,我们在研究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确定其主题为“五星红旗的故事”,通过讲述“五星红旗”的故事,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第二阶段:依据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与教科书相比,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史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载体和依托,”“史料的选择……既要针对性的切合主题,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通过该历史个案往往可以得出一些普遍性的认识和结论,达到‘以事明理’的效果。”作为“故事中的历史”,不宜完全依赖史料研读。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甄别史料,精选有趣、符合课程需要的“故事”;进而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进行问题设计,形成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课堂实践。

(1)讲述故事:在史料选择、整合的基础上,讲述“五星红旗的故事”。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议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同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发表《征求国旗国歌国徽图案及国歌歌词词谱启事》(以下简称《启事》),面向海内外公开征稿。至8月20日,共收集应征国旗图案2992幅(一说3012幅),其中从美洲寄来的国旗图案有23幅。新政协筹备会聘请专家对征集的图案进行评选,将复选38面国旗图案编印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征求诸位政协委员意见。

新中国国旗在选定期间产生过较大的分歧。当时评委们主要看好三幅图案。第一幅图案是上面一颗金色大星,旗下三分之一处是黄色的横杠;第二幅和第三幅左上方都是金色大星,在旗下方有两条或三条横杠。设计者认为,这三条横杠分别代表黄河,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和珠江。

据《张治中回忆录》所记,张治中对这三幅国旗图案都不大满意。他向毛主席说:“我反对这个图案,红底国旗是代表国家和革命,中间这一杠,不变成分裂了国家分裂了革命吗?”过了两天,毛主席在说明了存在的一些不同的看法以后,说:“我知道反对这黄河的,在大会里只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四分之三或者三分之二的赞成人数,通过是没有问题,但是这样不够圆满,我们一定要选一幅让全场一致通过才好,大家想想吧。”

毛泽东说到这里,他把第36号参考资料给大家看。“这是上海市曾联松设计的图案,这个怎么样”,许多人都说好,只有两三个人提出异议:“这四颗小星说是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就没有后面这两个阶级,国旗不是还要改吗?”毛主席当即回答说:“把说明改一下好不好?不说四个小星代表四个阶级,而是说五星红旗象征中国人民的大团结。”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最终选定国旗的图案。

“五星红旗的故事”主要讲述“五星红旗”的征集、遴选、选定,附以与清末民国国旗对比。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故事讲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按故事结构分多角度分析。

本课涵盖“新中国国旗图案”的征集、遴选、选定以及五星红旗与清末民国国旗对比等四个部分的内容,那么分析也主要从这四个角度展开。

角度1:“五星红旗”的征集。

材料1:《人民日报》等报纸刊登的《启事》。

问题1:①《启事》发布给谁?

分析:报纸是当时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启事》刊登于各大报纸,面对的则是所有民众。

②为什么要向全体人民征集国旗等国家象征呢?

分析:将国旗等国家象征的设计交给民众,清晰表明新中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凸显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角度2:“五星红旗”的遴选。

材料2: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的应征稿件数量为国旗图案2992幅……政协筹备会将复选38面国旗图案编印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再次征求诸位政协委员意见……新中国国旗在选定期间产生过较大的分歧,透过分歧也不难看出……期盼国家团结统一、稳定发展的政治诉求。

——殷冬水《缔造国家象征》,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60、61页。

问题2:①材料体现了国旗遴选的标准有哪些?

分析:体现国家团结统一、稳定发展。

②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政治诉求?

分析: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和平。从国旗的遴选过程可以看出新中国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分析:根据材料,概括归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大团结,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

(3)认识提升:在讲述故事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深层次的意义。

“五星红旗”征集、遴选、选定反映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与清末民国旗帜对比,则体现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升,“五星红旗”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的,是新中国的国家象征,国旗选定的过程和“五星红旗”本身呈现出的意义都体现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在选择、整合史料的基础上,讲述和分析故事,然后再充分挖掘故事背后的历史。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真实故事展现历史促使学生理性分析、深入思考、融入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最终与课堂共同实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培养水平的目标。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对教学和课例的反思。在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故事中的历史》课堂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再研究,使课程切合新教材的需要,故事选择、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体现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形成可行的课程授课方式、系统的校本课程教材;同时也有利于倡导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教学,避免历史教学的符号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故事”的了解拓展了历史知识,通过对问题的逻辑分析,形成学科思维、提高学科素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身边的历史”“口述历史”出发,尝试参与课程开发,使教学能够实现“从‘展示教师魅力’到‘展示学科魅力’,再到‘展示学生魅力’的不断改变,”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多样性发展。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以学生为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新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以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故事中的历史》旨在以史料为载体,讲好历史故事,培养学科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实现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五星红旗国旗校本
存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啊 五星红旗
触摸国旗的那一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五星红旗颂
我爱五星红旗
国旗升起
国旗国旗我爱您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