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精致化建设的研究*——以焦作市为例
2021-01-03焦作大学李志阳
焦作大学 李志阳
“精致”一词,出自唐代司空图《疑经后述》:“今钟陵秀士陈用拙出其宗人岳所作《春秋折衷论》数十篇,赡博精致,足以下视两汉迂儒矣”。常见于历代文人对于精巧细密、做工精良考究的美好事物之描述,其还包含着雅致、精美的审美情趣。城市公共空间的精致化建设,是将“精致”一词的内涵扩展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要求,从功能满足到审美意趣,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也考验着城市建设者与管理者的智慧。
一、焦作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结合焦作中心城区自身特点,笔者对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滨水景观带、广场、街道四个公共空间类型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老城区深入居民生活圈的公共空间不足
新老城区发展不均衡,渗入居民生活圈的公共空间不足、品质不高。尤其是老城区建设较早的连片社区、街道,因建筑密度高、道路狭窄、地面硬化比例高、绿化面积减少,用于交往、休闲、健身的公共空间缺失严重,现有公共空间品质不高,社区活力下降。
(二)街道空间缺乏共享与活力
在道路红线与建筑退界之间的公共空间,因权属归责不同,存在铺装不统一、品质参差现象;停车矛盾的日益突出,正导致“车空间”不断挤压“人空间”,许多退界空间沦为停车场;人性化关怀不足,忽视人对街道空间驻足、休憩、互动、交流的需求;街道空间界面经过治理,临街门面招牌形成较有秩序的统一感,但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街道的多元文化特色。
(三)区域边界缺乏亲和性互通
一些街道空间的边界存在围墙、围栏硬性隔离,视觉通透感弱,降低了空间通透性与亲和力;部分街角公园绿地因地形高差设置台阶,忽视无障碍通道设计,可达性较差。
(四)城市家具缺乏系统化设计
焦作市按照道路层级建立了不同规格尺度的公交站台,但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部分站亭设施造型不美观,色彩与周边环境差异较大;部分垃圾桶功能单一,缺乏垃圾分类及烟蒂回收功能;导视牌种类多样,缺乏系统的导视规划设计;道路步行空间缺少休息座椅;部分通讯电力箱规划位置不当,占用步道空间,外观缺乏美化。
(五)公共艺术缺乏品质化创新
城市公共艺术的应用形式单一,特色创新不够,集中体现在城市雕塑的应用上;现有的一些公共艺术应用品质不高,如雕塑公园早期设立的景观雕塑、焦东路周边的一些抽象艺术装置,以及各类造型千篇一律的标牌,品质有待提高。
二、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精致化建设的调控策略
(一)探索成立服务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专属机构
城市公共空间范畴涉及到规划、交通、住建、市政、园林、城管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各个行政部门的管辖范畴相对独立而又局限,缺乏整体统筹与有效指导,既不利于整体协同实施,也会造成项目的审批程序繁杂缓慢。因此,要想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达到“精致化”的品质体验,就需要突破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壁垒,以整体服务的视野,建立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协调机制或管控平台。
建议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建立辅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公共机构。如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成立了相对独立运作的“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北京市成立了由高校和专业工程咨询公司合作的“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这些机构的成立,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承担起政府职能部门管辖范畴的协调工作,将“线性交管方式”,转化为“平台协作方式”,促进体制改革,对方案申报、审批、实施等流程进行统筹优化,促进项目落地。
(二)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精致化建设指标体系
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管控仅依靠单一的“城市总体设计”指导性文件很难实现精细化的管控,而需要建立从宏观到微观、分层级、分区域、分系统的建设指导体系。
国内许多城市,在总体城市设计的框架下,出台了用于补充总体设计的、操作性强的专项指导政策。如2020年9月,威海市发布了全市精致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法规《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随后在建设条例的总体框架下,又制定了《威海市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城市道路、沥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出台了具体的建设技术导则,以及针对小游园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具体导则。构建了“精致城市”理论评价框架。
建议在《焦作市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的框架下,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滨水空间、公共设施等建立专项设计导则与管控标准,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构筑起完善的、系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管控体系,进而促进我市公共空间“精致化”品质提升。
三、焦作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精致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一)进一步拓展百姓身边的公共空间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中提出“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统筹庭院、街道、公园及小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明确了“生活圈”概念,“分为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及居住街坊四级”,更强调拓展百姓身边的公共空间建设。针对焦作市老城市建设较早的连片社区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对私搭乱建的煤球房、车棚等违章建筑进行清理腾退;对于早期由于不同单位建设的连片社区,应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大社区”理念,拆除仅为划分区域边界的围墙,实现相邻区域的良好衔接与有机融合,为建立共享的公共空间提供场地;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宏观规划层面,应“去中心化”,在百姓身边因地制宜建设高品质的街角绿地、口袋花园、屋顶花园等微型公共空间。
(二)重视城市微空间的设计改造品质
不仅“大而精”,也要“小而美”。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碎片空间,如胡同街巷、菜市场、停车场、厕所、口袋公园等,这些存在于民众身边的“微空间”,在改造设计中更应精耕细作。一方面,微空间如同城市脉络系统中的毛细部分,星罗棋布在城市各个角落,数量庞大,是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能有效提升城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整体占比,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微空间贴近百姓生活,使用频率高,各功能需求间冲突性强,直接影响着民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体验,也往往是“不精致”现象的焦点所在,其品质提升更能为百姓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内许多城市都十分重视小微空间改造提升过程中的设计参与。如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从2016年开始,就通过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持续开展了“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专项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微空间设计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微空间的品质改造。
回看焦作市近年来实施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对大型项目的设计十分重视,而在小微空间的改造提升过程中,尤其是老城区中的小微空间,往往因投资规模小、环境复杂、改造难度大等原因,反而降低了设计要求,改造方案往往停留在地面铺装、简单绿化、外墙粉刷等层面。建议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开展“城市微空间更新”活动,充分挖掘群众需求,重视设计创意,建设满足民众需求的“小而美”“小而精”的公共空间。
(三)打造多元化的街道风貌,重视人的需求关怀
街道空间,建立起了人们最重要的城市记忆,因此建立丰富多元的街道风貌,对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宏观方面:应在城市总体设计的框架下,制定符合焦作中心城区特点的专项设计导则,指引城市街道风貌重塑。2016年10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联合发布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围绕“街道”这一主题空间,“围绕安全、绿色、活力、智慧街道四个目标形成了设计导引”,图文并茂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设计指引,有效地推动了上海街道的品质提升。
细节方面:其一,应关注人的步行体验。从行走过程中人的需求出发,保障步道空间的尺度、通畅性及安全性;设置便利舒适的街道设施,如公共座椅、卫生间、垃圾桶、雨棚等;其二,设置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可有效提供林荫遮蔽,同时立体化植物搭配,能柔化建筑外立面的生硬感,增加街道的自然亲和力;其三,塑造多样性的空间界面,提升人的视觉体验;其四,增强街道与建筑内部空间的连通与共享,打破空间边界硬性隔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升街道活力。其五,保持历史街道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文脉传承。焦作市近年来先后实施的花园街、胜利街、瑞丰街改造工程,已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建议针对街道特点分类定位,分类打造不同特色的街道,延续城市记忆。
(四)对城市家具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
“城市家具”所包含的城市环境设施品类众多,散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形象、品质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城市家具应进行整体规划,建立分门类、分系统、分层级的视觉形象设计系统,能较好地形成统一规范,指引不同管理部门进行应用,有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如城市公交站台形象系统、道路指示系统、户外广告牌系统等,可根据城市街道层级与尺度,参考街道风貌,建立统一的规范。系统的设计并不是要求千篇一律,而是为了使城市设施更好符合城市周边环境特点,避免与公共空间的风格冲突;同时,系统的设计,可将城市特色元素融入产品创意,如将城市的典型文化进行凝练概括,转换为视觉元素符号,应用到具体的城市设施产品设计中,能有效地将城市文化融合到公共空间中,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焦作市人民路两侧的路灯设计,即将太极元素巧妙的融入,使其成为街道风景的一个亮点。
(五)重视公共艺术的精致化应用。
公共艺术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将城市环境的物质性改造提升到公众审美趣味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应用的制度建设,深化公共艺术的应用领域,提高艺术品质,鼓励多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如壁画、现代装置、新媒体艺术、景观艺术等;另一方面,加强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创新。焦作市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从“商汤革命”到“武王伐纣”,从“光武中兴”到“正始玄风”,都在焦作留下了历史印迹;是闻名世界的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拥有百年近代工业历程,现存大量文物古迹。这些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素材,广泛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类领域,通过环境体验向公众表达特有的历史文化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延续城市的文脉。
四、结语
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精致化建设,从宏观上,需要建立完善的管控体系,建立平台突破行政管理局限;从微观上,需要从各构成要素切入,通过精细、深微的设计实施,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整体的环境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