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01-03温和民
温和民
(甘肃省泾川县第二中学,甘肃 泾川 744300)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任课教师。”这说明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语文学科思想性强,“传道”与“授业”应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语文学科内容广泛,文字优美,感染力强,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无论是“因文悟道”,还是“由道赏文”,都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的特点是“渗透”,是潜移默化,是熏陶感染。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在导语设计中渗透德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优美而恰当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带进文章蕴含的思想境界中去,使学生快速受到文章意境的熏陶,很快进入角色,这样就有利于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如我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父亲”这个刚性的称呼,给予我们的是坚定。的确,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靠山,一直坚定地、默默地挺立,栉风沐雨,无怨无悔,令人叹服,令人敬畏!于是就有了“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父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奔涌的江河”“父爱是一本书”“父爱是一杯酒”等含义丰富的比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唱给父亲的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的导语使学生迅速感到了父亲的伟岸与崇高,从心底萌生一种对父亲的敬仰之情,树起了父亲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学生对父亲的尊敬与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尊敬父辈、热爱师长的良好品德。
二、在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背景介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主题思想。教师注重在背景介绍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在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给学生讲述了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的概况,并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有关图片和资料,介绍了渡江战役的形势,使学生了解了人民解放军气势磅礴的渡江场面,感受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思想品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的英雄壮举使学生听来如身临其境,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从而更真切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人民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了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远大理想。
三、在课文朗读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说:“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地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精辟地说明了朗读是融理解、技巧、心灵感悟于一体的学习活动。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信息,从心灵深处产生热爱、喜欢、厌恶、憎恨等情感,读得越多,读得越投入,所受到的熏陶感染就越深。
语文教材蕴含着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具有陶冶感染学生的潜在力量。在教学记叙文、童话、诗歌时多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来加深对课文的思想情感理解。朗读有范读、默读、齐读、比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升扬、低沉、抑止、拖长等技巧,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韵味,正确地传达感情,从中体验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节奏韵律、深远意境,感悟到诗的激情和散文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和舒展自如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在思想内容的理解中渗透德育
“文以载道”,一篇课文,一段文字,一个词语,都潜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凭借语言文字的中介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机地渗透德育。
教学时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语言,斟字酌句,剖析那些能够揭示人物精神境界的词句,领会其内涵。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分析来使学生领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用其高尚情感和优秀品质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益,产生崇高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如我教《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思想,他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上完了最后一节课。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了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些描写揭示了韩麦尔先生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这是他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分析到此,学生无不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染,爱国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五、在课堂总结中渗透德育
课堂总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精当的课堂总结不但是对知识的归纳,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对学生巩固知识,深入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在这个环节突出德育,就能使思想教育得到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设计了如下总结:课文通过记述愚公一家祖孙三代不畏艰难,决心移山并移山成功的感人故事,塑造了愚公的伟岸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艰难、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坚强意志,我们要学习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课文启示我们不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信心百倍,踏实肯干,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这样的课文总结不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使学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感受到了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这对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积极上进的优秀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在课后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后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升华,是巩固课堂知识,增长实践经验,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活动,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还是学生不断进步和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如我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后,学生课后活动是这样安排的:给课文中的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寻找事实论据,在古今著名战例中寻找,可以查历史古迹,也可以在网络中查找,查找后做好记录,写出发言稿,下节课进行交流。学生找到了失道者的典型代表秦始皇,学生列举了秦始皇的种种残暴行径,以及他不顾民众反对、不管人民死活,大规模征集劳役修筑长城、修建陵墓等历史实例,用事实证明秦王朝的迅速灭亡是他的 “失道”造成的道理,从而进一步明白了做人要讲正义、讲正气,有爱心;不能一味地唯我独尊,夜郎自大,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作为统治者更应该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否则就会自取灭亡。相反,也有学生列举汉高祖刘邦为“得道”者,他们说刘邦作为王者,能用战略家的远大目光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顾全大局。日常能关心部下,热爱子民,遇事三思而后行,处事不急不躁,考虑周到,通情达理,深受人民欢迎,所以,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一帆风顺。这样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思想教育的闪光点,以传授知识为先导,以能力养成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之中,就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