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财务视角的国企提质增效工作研究

2021-01-03姚凯凯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提质国有企业指标

姚凯凯

(常熟昆仑能源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500)

一、引言

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涉足能源、电力、通信等原本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领域,在给垄断行业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迫使国有企业从原有的市场环境中走出来,迎接市场竞争的大潮。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务院在2016年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提出了“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目标,之后,国资委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精神和理念。

二、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现实环境决定了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迫切性

自2020年以来,外部市场环境震荡,出口业务受阻,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使众多资源型的国有企业业绩承压。不管在国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国有企业高昂的经营成本成为制约产品销售价格、束缚企业盈利的最大枷锁。面对急剧下滑的利润和各项指标,以中石油、中石化为首的国有企业再次提出“提质增效”的目标,是因为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面临着不生产销售会亏损,生产销售亏得更多的窘境,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2.长期格局决定了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必要性

抛开今年的外部市场环境不提,提质增效也是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根据国家的发展方针和战略,许多由国有企业垄断的市场逐渐放开,民营企业的进入在推动技术进步、带来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价格竞争。国有企业要存活,就只有通过自身的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保证在价格竞争中抢占先手;只有通过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来保证自身对市场的嗅觉和敏感度,以免市场反应迟钝导致决策失误。由此看来,提质增效也是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工作内容

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提质增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提升市场调研分析的质量,保证企业销售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从而给企业带来足够的现金流入。

企业首先要提高市场调研分析的质量,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保持销售规模持续增长,带动销售收入稳步提高。同时,要根据市场分析调研的结果,制定合理的产品开发战略,加大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通过产品毛利率的提升,保证企业效益的增长。无论是销售收入的增长,还是毛利率的提升,最终都将给企业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入,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推动“降本增效”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减少企业资金流出。

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一方面,需要业务流程的精简,人员效率的提高。在维持企业高效运转的同时,发挥员工主动性,合理优化减少费用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经营成本的下降,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保证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资金的流出。

要从企业层面综合考虑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入流出。产品开发、市场调研不可避免会带来费用的增加;资产折旧、设备维修也不可规避地会带来资金流出,企业不能从单一的业务层面去考虑。从公司层面来讲,产品开发、市场调研有利于公司产品毛利率的提升,增加资金的净流入;设备维修养护也能更好地保证生产运行,防范风险事故发生带来的资金损失。对这方面费用的控制,适宜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制定相应指标进行控制。

四、国有企业开展提质增效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提质增效不等同降本增效

从财务角度来看,“提质增效”不同于“降本增效”。降本增效仅仅是通过压降各项费用来减少现金的流出,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最终导致企业效益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收入和毛利率没有增加,销售收入和规模没有扩大。

提质增效应该是对企业管理质量全方面的提升。通过各项改革,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员工效率,达到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规模的全方位提升。在提质增效中,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增加销售收入、提高销售利润率上来。

2.提质增效应注重改革与创新

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面对民企以及外企的冲击和竞争,而民企灵活的制度、外企深厚的技术储备都是国有企业无法企及的。只有利用目前在市场的优势地位,争取改革和创新的时间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来削减层级,优化流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及经营效率;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在市场的竞争力。双管齐下,才能在保证企业有质量发展的同时,达到产品毛利率上升,经营管理费用下降,增加资金净流入的管理目标。

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当下,提质增效更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扩大市场销售规模,提高产品毛利为重心,通过制度建设和改革来提高公司经营质量和效率,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才是开展提质增效工作的正确方向。

3.合理确定提质增效考核指标

为了保证提质增效工作目标的完成,企业都会下达各项指标,要求各部门落实执行,财务部门负责进行监控和预警,年底根据各企业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这种权威式的指标下达,虽有助于目标的顺利完成,确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隐患。

一般情况下,提质增效的指标均按照企业的历史数据或企业的预算数据进行一定比例的核减或增加。实际执行过程中,变动费用会因为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将提质增效指标固定在一个数值范围内,会使企业管理者为了完成提质增效指标而放弃对市场的开发。

所以,提质增效指标的制定应充分结合实际,区别于降本增效,在保证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对与销售关联度较强的费用适宜采用动态比例,将费用与收入、销售利润挂钩。制定指标时应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由各分子公司、部门先按照核减比例上报初稿,再根据公司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下发,确保提质增效指标的有效执行。

4.根据实际适时调整考核指标

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的固定费用未必能有效地压减,企业优化销售政策带来的增量资金在财务报告中的体现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企业无法完成指标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彻底放弃提质增效指标的完成;二是按照指标要求减少相关费用在本年度的列支,并增加销售收入的确认。以上两种情况都违反了提质增效工作的本意,并由此造成了财务数据失真的风险。

提质增效工作应结合企业执行过程中市场销售规模,经营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不能因为提质增效而降低市场开发的力度,也不能因为提质增效而中断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对于指标调整,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把握尺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国有企业有效开展提质增效工作的建议

1.明确财务职能,发挥财务分析作用

提质增效工作从前期指标的确定,实施情况的监控、反馈以及到最后的调整,都是建立在财务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工作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在各项财务指标上体现,财务工作在提质增效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要想把提质增效工作落实到位,真正优化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企业利润指标,应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以会计核算为工作重心,对指标的监控和管理也不能停留在数据上,而更应该根据数据后面的市场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等因素做出自己的职业判断。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献言献策或调整指标,这样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发挥好财务分析、建议的职能。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提质增效工作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2.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管理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各种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中石油昆仑燃气的财务共享系统、国家电网的PMS系统都是国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典范。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些系统的使用极大地释放了劳动力。剩余的劳动力,一方面可以参与到公司新的业务中去,另一方面也能弥补适龄人员退休后岗位缺口。不管哪一种情况,在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同时,都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以及其他经营费用,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3.注重内控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在提质增效的工作过程中,因为大量的技术改革和管理创新,势必会产生许多新的生产经营风险。如果没有及时合理地去识别应对,极有可能造成企业巨额的经济损失。

面对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不能以此来全盘否定改革创新的成果。世界总是在发展中前进,内控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接触新的业务流程,识别新的风险,并制定内部管理措施和事实证据,为企业提质增效工作保驾护航。

在提质增效工作开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内控管理。在改革中看到效益的同时,也要看到潜在的风险。国有企业不能一味地为了削减人工成本而进行一定规模的裁员,也不能为了扩大市场销售规模而不顾赊销政策,更不能为了开发市场、开发客户而进行违规担保。提质增效工作应放置于内控管理的篮子里,当两者冲突时,应充分进行考量,并制定合适的替代程序来增加内控管理这个篮子的容量,确保企业有质量的发展。

猜你喜欢

提质国有企业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为城市提质而歌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最新引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