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2021-01-03纪芳芳申宝鸣
张 刚 纪芳芳 申宝鸣 赵 林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新汶中心医院检验科,山东泰安 271219
交叉配血测定是输血治疗前的检测指标,也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保障,以往临床多见的盐水法测定交叉配血测定,简单方便,但仅仅能够测定出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抗体,无法测定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M,IgG)抗体。酶法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的应用,虽然能够测定出IgG抗体,但是操作流程复杂,当前无法作为常规测定进行推广。考虑到上述研究方法的缺陷,开始应用微柱凝胶法(microcolumn gel method,MGT)进行交叉配血,因其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得到临床大规模应用,且配血状态下也存在程度不同的阳性结果[1]。但在配血中,发生弱阳性结果,如果无法进行快速准确的判定,将导致输血安全性受到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对60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交叉配血不合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新汶中心医院共记录出现交叉配血不合患者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记录60例患者基本资料,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55~84岁,平均(62.25±1.33)岁;其中32例患者出现第二次配血不合情况。纳入标准:①应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进行抗凝血[2],采血量≥2 ml,加入试管后混合6~8次后摇匀,3000 r/min离心5 min;②对本研究知情,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传染性疾病;②肝肾功能障碍。对无法溶血的患者,血标本不染菌处理,在当日采集最新鲜的血液。
1.2 方法
MGT交叉配血,依据说明准确操作。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浆以及红细胞进行分离,将红细胞应用低离子介质溶液配比成1%的红细胞悬液,取出配血卡,对测定号标记,记录好主侧以及次侧,将封口膜撕开。主侧管中加入受血人员的血浆50 μl以及供血人员1%红细胞悬液50 μl;次侧管中加入供血人员的血浆50 μl以及受血人员1%红细胞悬液50 μl。放置在37 ℃度孵育15 min,离心10 min记录结果。
1.3 观察标准
记录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包括60例MGT交叉配血不合患者数据记录。①有8例(13.33%)患者属于不规则抗体,这8例患者均有输血史,在配血特征中,属于主侧凝聚。谱细胞测定,抗-E抗体共6例,抗-M抗体共2例。②有14例(23.33%)患者属于自身抗体导致的交叉配血不合。归属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3],有 2例(3.33%)属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4],在配血特征中,属于主侧凝聚、次侧凝聚,采用Coombs'试验[5]直接测定,结果为阳性,间接测定为阳性,未检测出特异性抗体。其余12例(20.00%)患者明显特征为次侧凝聚,保持在DAT阳性状态,区间范围±~4+,另2例(3.33%)属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6],10例(16.67%)属于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RA)[7]。此类患者的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记录阳性。且无黄疸以及脾大的情况,血清蛋白比值处于正常状态。③有32例(53.33%)患者属于药物导致,配血特点属于单独性次侧凝聚,DAT阳性(±~4+),此类患者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为:只有药物影响导致DAT阳性。④有6例(10.00%)患者,属于血清蛋白不稳定及白球比例导致的假凝聚状态,此类患者具有的明显特征为血清蛋白(编号1e7i)障碍/白球比例失衡。
有50例交叉配血次侧不相合的案例,其中6例(10.00%)为血清蛋白紊乱和白球比例倒置引起的假凝集、32例(53.33%)疑似药物引发,配血呈现为单独次侧凝集,主侧多为阴性状态,而在次侧的反应中,出现有差异的凝聚状态,凝聚颗粒特征为不规则分布,这些凝聚的颗粒均在微柱中,并未处于顶部,12例(20.00%)为自身免疫性病症,10例(16.67%)类风湿关节炎,2例(3.33%)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3 讨论
交叉配血测定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度提高的一种主要方式,目前MGT因操作简单,重复性以及灵敏度较高,目前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因MGT的灵敏度相对比较高,在提升对不相容抗原以及抗体测定能力时,会导致直抗阳性形成[8]。
本研究中,8例(13.33%)属于不规则抗体,这8例患者均有输血史,在配血特征中,属于主侧凝聚。谱细胞测定,抗-E抗体共计6例,抗-M抗体共计2例。上述案例的分析中,分析可能是患者的血浆中出现同一种抗体和供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起反应。处理对策:第二次检查的受供人员ABO以及RH血型[9],检查证实,血型鉴定均准确,检测血液交叉配血情况,行血液输注[10]。而后经过血站的测定有6例存在含有IgG抗-E抗体,2例为含有抗-M抗体。另有2例为:主侧(+)、次侧(+)、自身(-)、DAT(+)、抗体筛选(+)。处理对策[11-12]:采用吸收放射检测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13]。
有50例交叉配血次侧不相合的案例中6例(10.00%)为血清蛋白紊乱和白球比例倒置引起的假凝集、32例(53.33%)疑似药物引发,配血呈现为单独次侧凝集,主侧多为阴性状态[14],而在次侧的反应中,出现有差异的凝聚状态[15],凝聚颗粒特征为不规则分布,这些凝聚的颗粒均在微柱中,并未处于顶部[16],12例为自身免疫性病症,10例为类风湿关节炎,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反映为:主侧为(-)、次侧为(+)、自身为(-)、DAT 为(+)、抗体筛选为(-),处理方式为:患者进行DAT试验,复查受供人员ABO和RH血型,满足输血指征[17]。对于手术患者Hb<70 g/L,不进行手术的患者其Hb应<60 g/L,适当输注主侧相满足的洗涤红细胞[18]。
应用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类处理,对于上述抗生素药物可以影响其Coombs'试验,当红细胞膜受到如头孢菌素药物的影响[19],而产生变化,则造成蛋白非特异性被红细胞吸附,导致DAT阳性,这一部分患者不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输血反应,且血浆总蛋白处于正常的状态,因此疑似为药物导致敏感。
MGT的灵敏度较高,因此检出直抗阳性红细胞的比率较高,这也是MGT方式配血不合的关键因素。在研究中如果配血呈现为主侧阴性,次侧为弱阳性时,且其余检查抗筛呈现为阴性,同时自身对照为阳性,直抗阳性,那么在确定血型测定没有差异后,输注红细胞悬液不会出现副作用[20]。造成红细胞直抗阳性的因素较多,不仅仅是溶血性输血疾病,新生儿溶血疾病,也包括自身免疫性贫血反应。
另外因MGT受到内部以及外部的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也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会导致假凝集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发生因素如下:(1)颗粒物受阻,因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的计数较高,且血小板呈现为聚集的状态,或者出现红细胞小凝块出现,均导致凝胶微孔受阻,进一步造成红细胞下沉游离,引发假聚集;(2)标本抗凝不完全,当纤维蛋白解析出红细胞游离状态时,从而导致假聚集状态,这一情况也多发生在应用血袋供血人员的血浆标本;(3)老旧标本,应用老旧标本进行配血,红细胞在体外导致过敏,引发假凝集;(4)离心不完全,离心机转速改变,或者配血卡没有对称放置造成假凝集。强化配血的每一个流程质量控制,可降低配血不合情况,提升输血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MGT的应用,其准确度较高,但是在予以交叉配血测定的过程中,需要对阳性数据进行详细观察判定,从而更进一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同时考虑到本研究数据存在一定限制,研究样本有限,建议后期临床可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判定更为准确的安全性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