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2021-01-03雷易朋李凤金王伟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气滞血瘀原发性

雷易朋 李凤金 王伟明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痛经(dysmenorrhea)多指未孕年轻女性行经前后或期间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或者疼痛牵引腰骶部,具有一定周期的妇科病[1]。痛经有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之分[2]。由相关学科研究调查统计发现,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尤其是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未孕的年轻女性更易发病[3]。痛经的发病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惑。

目前西医多使用口服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还有避孕药缓解其症状[4-5]。有研究表明[6],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COX-2 从而导致PGF2α减少,最终可发挥药效、缓解症状。而其也抑制同工酶 COX-1,进而导致一系列胃肠道以及中枢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口服避孕药作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二线药物[7],在长期服用的过程中也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类早孕反应以及肥胖现象,还会引起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停经等[8]。因此西药虽即时止痛效果好,但其治标难治本、远期疗效差且易复发。有研究表明[9],其治疗失败率为20%~25%。所以其难以在临床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中医药凭借其整体思维,对痛经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并且方法灵活多样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凭借其治疗痛经两千多年的发展[10],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使得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面优势巨大。因此,本文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三个大的方面对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希望能为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提供一些新方向和理论上的参考,有助于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有更好的应用和发展。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其认识

祖国医学在原发性痛经方面有着足够多的研究,而各大医家对其亦有具体的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见解。由相关记载可知,对原发性痛经最早的记载是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11]中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的描述。其简明扼要地描述了痛经发生的部位,以及其周期性发作的时间规律等。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12]中有“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的记载。将原发性痛经的产生归因于劳伤导致机体生理机能虚弱,最终导致气血因寒而凝、阻塞不通故而引起疼痛。为痛经病因病机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清朝医家傅山在《傅青主女科》[13]中认为痛经与肝、肾、脾有关。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14]中有记载:当月经来临腹部作痛时,其症状有实证和虚症之分。实症,可由寒的凝滞、血和气的阻滞、热的结滞而导致;虚症,可由血和气的虚弱导致。这段话认为寒滞、血滞、气滞、热滞、血虚、气虚为痛经常见病因。宋朝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15]中记载痛经为“经来腹痛”,并开始认识到寒不是痛经的唯一致病因素,除寒之外气郁、血结等也与痛经密切相关。宋代的严用和在《济生方·妇人门》[16]中记载有:妇女和未婚女子,由于七情伤及内心,导致机体的血和气受到影响。首次提到了痛经与七情内伤有关,奠定了七情内伤也是痛经的病因基础。

1.2 现代医家对其认识

王丽娜[17]认为,原发性痛经多是实证。由血海气机不畅,肝郁导致血瘀,胞膜因血瘀发生阻塞,即为不通则痛型原发性痛经。秦理[18]认为,由于失血过多会引起冲任之中气血不足,在行经之后,血海由满盈状态而变得虚弱,导致气血无力濡养胞宫,故而引起原发性痛经。陈莹[19]认为,阳虚血瘀是导致经行腹痛的主要原因,内外因皆可导致阳虚的产生,如患者素体不足属于内因,而生冷饮食或外感寒邪属于外因。夏桂成[20]认为,患者经期发生的阴阳消长且转化失衡会导致痛经的产生,或者在经前阳气没有得到及时的增长、也会引起原发性痛经的产生。姜春莹等[21]认为寒凝导致冲任之血运转不利,导致滞涩于胞宫引起疾病;由热致气滞运行不畅,血瘀阻塞于胞宫之中等也可导致原发性痛经的产生。杜红艳等[22]认为患者在行经期间生冷饮食导致外感寒邪进入体内,影响气血的运转导致腹部痛冷,为实证原发性痛经。朱海润等[23]认为原发性痛经大多为虚寒症。患者先天禀赋欠佳素体虚弱,则肾气亏损不足,气血不足以滋养胞宫,经期血海骤减,气血虚弱运转不利,导致经行不畅。即为虚型原发性痛经。

2 中医药对痛经的治疗

2.1 中药内服汤剂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之所在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痛经的辨证分型有肝肾亏损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阳虚内寒型、气滞血瘀型和湿热瘀阻型等[24]。祖国医学对痛经的治疗源远流长,针对不同类型的痛经,有着不同的经典古方和专家自拟方可以对其进行治疗。谢智等[25]对30例符合肾虚血瘀型标准的痛经患者,运用宽带汤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加减,在3 个治疗周期后,显示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倪英芳[26]运用暖宫逐瘀止痛汤,治疗青春期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1例,总有效率为93.5%。赵登科[27]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为97.17%。王翠霞[28]认为痛经多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运用寒凝血瘀痛经1 号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湿热蕴结痛经2 号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经;气滞血瘀痛经3 号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标本兼顾并取得了良好的远期疗效。张良[29]运用少腹逐瘀汤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味(基本方: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0 g,桂枝10 g,延胡索10 g,干姜5 g,小茴香10 g)治疗符合寒凝血瘀型的2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结果显示有84%的患者有效。

2.2 中成药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中药剂型也做出了改革,出现了许多适合人们快节奏生活需求的中成药。陈占侠[30]对符合标准的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使用灵通胶囊,用安慰剂治疗另外50例患者,实验研究显示有92%实验组患者有效。肖修平[31]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使用参白痛经颗粒,进行随机双盲实验安慰剂对照,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3.87%,提示其在治疗气滞血瘀型患者方面具有非常不错的临床效果,且安全可靠。孙红[32]运用缓宫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痛经32例,结果显示其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

2.3 分期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发作有其规律性,但病情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新的症状会随时出现。应该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的症状对其进行分期治疗。从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在经期主要可以运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的治法治其标,而在非经期则主要运用健脾补肾、调冲固本之法治其本。赵俊慧等[33]通过对原发性痛经分型对其进行分期分阶段治疗。经前,对寒凝血瘀型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少腹逐瘀汤并进行增减治疗;对气血虚弱型痛经患者运用八珍汤或四物汤进行治疗。非经期,运用血府逐瘀胶囊和逍遥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运用补中益气丸和乌鸡白凤片治疗气血虚弱型痛经患者。痛时治标,平时治本。杨黎文[34]分期治疗原发性痛经31例。经期,服用方药:生甘草5 g,白芍12 g,枳壳 6 g,乌药10 g,当归10 g,小茴香6 g。均为经前3 d 服至痛止3 d;经后,运用八珍汤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增减,健脾养血,补肾调冲任,总有效率为87.1%。

2.4 针灸治疗

针灸是祖国医学所特有的一种疗法,其凭借从外治内的优势,对原发性痛经有着很好的疗效,且操作简便易于为患者所接受。薛淑芬[35]选取足三里穴、子宫穴、合谷穴等进行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67%。薛翠丽[36]在腧穴上放置姜片,进行艾灸;另取地机、次髎、血海等进行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8例。经过治疗后有95.83%的患者有效。杜敏[37]采用毫火针治疗原发性痛经44例,经过3 个月后,治愈率为96.0%。朱君利[38]选取气海、三阴交(患侧)、承山穴,双侧次髎穴、关元、足三里(患侧)。行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总有效率为94.4%。

3 作用机制研究

余青等[39]通过研究发现,当归、川芎药对能抑制PGF2α生成,并对原发性痛经小鼠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齐峰等[40]发现,当归四逆汤能降低模型大鼠子宫内的PGF2α并且提高PGE2,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此可能为其作用机制。郭起岳等[41]通过研究发现,给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灌胃乌鸡白凤丸,其能大量降低子宫内PGF2α含量,并引起PGE2含量相对升高。方玲等[42]发现,月舒滴丸能降低OTR 蛋白表达,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缩宫作用变弱,并修正前列腺素相对含量有密切关系。陈小莉[43]通过研究发现,隔药饼灸命门可以降低模型鼠的扭体反应率,表明其有良好的对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Chen 等[44]研究表明,元胡止痛丸能降低模型大鼠体内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其还能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大鼠离体子宫的收缩。姚鑫等[45]研究显示,香附四物汤能影响模型大鼠子宫中一氧化氮和钙离子含量,并且能增强超氧化物氧化酶SOD活性。认为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陈芳等[46]认为,白芍、川芎及其药对能明显抑制原发性痛经,导致模型小鼠扭体次数减少,研究显示可能是通过增加子宫中一氧化氮而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凭借着中医的整体思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在治疗过程中亦可根据病情的变化对治疗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利于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治疗。虽然中医药有着诸多的优势,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各医家对原发性的病因病机各有不同的认识,没有形成较统一规范的标准。其次在辨证分型上缺少完善的理论依据,疗效评定标准没有相应的量化指标,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再者许多研究多为临床观察,样本量少并缺少随机对照,不能得到更科学充分的实验结果。更为关键的是中医药在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缺少深入实验研究。故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应该被广泛重视,以得到充足的说服力使其在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气滞血瘀原发性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