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胜”到“势胜”:孙子对情报功用的定位*
2021-01-03冯开宝
冯开宝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 210039)
功用,即效用或者功能,是指代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由此引申,所谓情报功用即是情报回应和满足情报用户需求的属性。现代情报理论认为,政府、军队、企业等行为主体构成了情报用户的主体,情报要支持情报用户的相关决策以及为实现决策而采取的行动。美国情报理论专家谢尔曼·肯特强调情报对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必要性,并突出情报的预测评估作用[1]。艾布拉姆·N·舒尔茨基继承了肯特有关情报功能的观点,认为“情报不仅要预测未来,更应该塑造未来”[2]。罗伯特·克拉克在论述情报分析的任务时则强调“要基于情报目标的当前状态来评估预测情报目标向未来状态发展的过渡过程以及塑造该过程的力量”[3]。高金虎则将情报的基本功能提炼概括为“感知态势、评估态势、预测态势、塑造态势”[4]。情报不仅是能为统帅拨开战争迷雾的“耳目”,更是可以赋能行动造势变局的“尖兵”。
1 问题缘起与论点提出
《孙子兵法》不仅被誉为古今中外兵学圣典,也堪称情报研究的历史巨作。孙子所提出的有关情报研究诸多命题,早已超脱历史,成为当代情报学的重要研究范畴。目前,学界对孙子的情报思想已有较为完备的研究,其主要包括:杜农一从现实价值视角对孙子情报思想进行了完备考究,并认为“现代国际情报斗争的一些谋略行为基本上都可以在《孙子兵法》中找到理论归宿,或者说情报、谋略的设计者都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孙子的情报思想。”[5]张晓军从“知”的角度入手 ,系统梳理分析了《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并认为“诡道”的实质就是围绕“知”进行的情报战[6],其主编《〈武经七书〉军事情报思想研究》[7]一书对孙子情报思想进行了细致探讨。孙建民从早期情报思想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孙子军事情报思想渊源与形成进行了详实考察[8]。高金虎从《孙子兵法》全篇整体视角考察,并认为“从战前情报的搜集和评估, 到战时的‘相敌’‘动敌’以及战略欺骗, 都反映了孙子对情报工作的重视。片面地认识孙子的情报思想, 将其局限于用间 、‘相敌’或‘庙算’, 都是不适当的。只有从总体上了解《孙子兵法》对情况的认识, 方能把握孙子情报认识论的全貌”[9],将诡道(欺骗)视作孙子情报思想的重要内容。熊剑平从情报先导、情报分析、反情报以及用间等诸多视角对孙子情报思想进行了扎实、全面的考察,其著作《〈孙子兵法〉情报思想研究》[10]《中国古代情报史》[11]等成为孙子情报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邬进平从谋略制胜和情报优势视角对孙子情报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认为孙子的军事谋略思想其直接目标是要在作战之前为我方部队谋求有利的“形”与“势”,其手段是“诡道”之法,其实施的前提是“形人而我无形”的情报优势;战场感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战的胜负,情报优势是准确评估战场态势、获取决策优势、形成有利战场态势的前提[12-13]。
综上可知,孙子情报思想意涵丰富,体系完备,同现代情报理论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有现实上的价值性。《孙子兵法》是情报研究的巨作。在《孙子兵法》中,他用“计”“算”尤其是“知”等名词来表达情报工作,“知”在《孙子兵法》中凡举高达79次。孙子在《计篇》开篇提出“庙算”思想,在《谋攻篇》中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形篇》中详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军争篇》中探讨战场上敌我双方争先取胜的有利条件,其核心思想归于“知”。此外,“《行军篇》论述的是战场上的见微知著,《地形篇》论述的是作战地形,《九地篇》除论述地形外,还论述军心、国际局势和敌我态势;《虚实篇》提出通过“动敌”察知敌方的真实意图;《用间篇》论述通过间谍获取情报。这些内容涉及情报搜集、情报评估,与现代情报工作的内容完全一致。”[9]
《孙子兵法》不仅阐明了“先知”对评估战争结果的极端重要性,也论述了谋略对塑造战争态势、趋向以及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意义。他在《计篇》中论述“庙算”时提出“五事七计”,即在作战筹划时,要衡量敌我双方的利弊条件,其实质就是情报评估,紧后又提出“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的制胜观,即在完成基于庙算的战略情报评估之后,要积极主动地去塑造有利于我的竞斗态势,也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谋求塑造一种积极有利的军事态势。他视“诡道”(即欺骗)为塑造态势的重要手段,认为“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种情报观拓展了情报工作在决定战争胜负、塑造战略态势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将情报的作用从“知”拓展到“行”[4]。所谓“知”即情报的搜集与情报评估,包括“用间”“相敌”“庙算”等,而“行”即谋略行动,如“诡道”“任势”等。恰如张晓军所言“《孙子兵法》论说的重点在‘谋’,基点在‘知’。知而能谋,谋而后战。‘知’与‘谋’贯穿于孙子关于军事活动论述的始终;知为体,谋为用,知与谋始终相伴,如影随形”[6]。
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孙子情报思想的研究多止于“知”的层面,鲜有学者将研究视角延展至“行”,这事实上割裂了孙子“知行一体”的情报思想体系,即情报不仅要评估态势,更要塑造态势。本文聚焦《孙子兵法》中从“知胜”到“势胜”这一思想线索,兼较古今学术话语概念,考察孙子对情报功能的认知。
2 知胜:情报评估态势
现代学界认为“在国家安全决策程序中,战略判断……是国家安全决策的基础与先导,其基本目的是判明威胁,区分敌友,揭示对手的企图,计算双方的力量对比,权衡各种利弊得失,从而为国家安全决策与指导提供正确的结论”[14]。谢尔曼·肯特将形势评估分列为“环境知识、敌方实力、对敌人武装力量及其部署的了解、己方力量、敌方可能的行动方案”[1]。因而,明晰战略环境、权衡敌我实力,是谋划战略、实施决策和定下战争决心的前提条件。所以高金虎认为《孙子兵法》一书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一是如何认识战争,另一是如何指挥战争[9]。熊剑平也认为“《孙子》的基本内容可分两大块: 其一为“知论”,其二则为“战论”。以“知”为主线,孙子系统构建了情报理论,以“战”为主线,详细展开战略战术和谋略思想”[15]。显然,认识战争是指挥战争的前提,一言蔽之就是孙子所言的“知”。《孙子兵法》开篇就言明战争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其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故此,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所其情”,是谓“庙算”之法。孙子直言此五事者,“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在《谋攻篇》中,孙子首次将知与胜紧密结合成为一词,提出“知胜有五”的知胜理论,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知己,每战必败”;在《地形篇》中则进一步强调“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在《用间篇》中更极言“明君贤将 ,所以动而胜人 ,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所谓知胜,归根到底还是“五事七计”的范畴,“也可看作是经过《计篇》《作战篇》和《谋攻篇》的论证之后所提炼的精华”[16],其实质就是充分活用情报在战争筹划与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与预测功用。
2.1庙算:战略情报评估的内容战略环境是实施国家安全战略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因素,只有对本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估,才能判明威胁的来源、性质和程度,才能趋利避害,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17]。战略环境是情报评估的重要内容,是指“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地理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战略态势,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的总态势”[14],这一现代学术概念同孙子所言庙算的思想、内容与作用高度吻合。罗伯特·克拉克认为“孙子所言‘道、天、地、将、法’,可以分别对应现代情报分析理论中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地理空间因素、组织因素、领导因素,找出了各个影响战争实力的关键要素”[3]。
“庙”者,古人祭祖、议事之所;“算”者,筹算、计算之义。故庙算可释为战前基于敌我双方战略地位对比分析的胜负评估。熊剑平认为孙子的庙算理论可以用一个“察”字或“计”字来概括,其中心思想是“五事”和“七计”,亦即分析敌我双方的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论述在开战之前最高统治集团应该怎样进行战略情报评估并作出决策,实际上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以正守国”[18]。
孙子在论述《计篇》时紧紧围绕“如何筹划和指导战争”这一思想主线来展开,并旋即给出“算”之法用以解决这一设问,认为战前要综合分析对比敌我双方实力,作出理性全面的分析,对当下敌我态势进行评估,得出战与否的基本判断,为己方定下作战决心和制定相应措施提供基本依据。评估敌我态势的主要内容就是“五事”和“七计”。“五事”包括“道、天、地、将、法”,分别对应政治因素、天时因素、地理因素、将帅因素、法制因素,意涵敌我双方的基本战略要素。“七计”则是对上述战略要素的细化考究,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敌我优劣作出定性分析。孙子的庙算思想与克劳塞维茨的战略要素思想高度吻合。后者在《战争论》中将攸关战争的战略要素划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以及统计要素[19],其本质与孙子的庙算思想并无二致。钮先钟曾详论有“孙子的想法和现代学者几乎完全一致。他认为必须以国力评估为起点,所以他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之以五”就是首先对权力因素作必要的分类,然后再来对每一种权力因素进行评估;“校之以计”即为量度,“而索其情”即为判断。前者用来处理可以量化的因素,后者用来处理不能量化的因素。两者综合起来即孙子所谓“庙算”,用现代术语来说,即为“纯净评估”[20]。谢尔曼·肯特在《战略情报》中将地理、人口、文化、政体等视作战略情报分析的基本要素,认为上述知识是领导人在和平时期或者战争时期制定积极政策指导方针的依据[1]。这说明孙子庙算理论中对战略情报的认知与定位,同现代情报理论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庙算帮助统帅部门准确把握战略地位的对比,明晰战争前景,拨开战争迷雾,支撑决策者作出合理、英明的判断,从而达成决策优势。当庙算结果有利我方时,决策者即依计用兵,从而紧密呼应了孙子所推崇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战争法则。孙子主张“先计后战”“先察后为”“先胜后战”,由此可以窥见孙子高度重视以“五事七计”为核心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的战略情报评估的作用。
2.2相敌:战场情报评估的手段战争是人与人的智能对抗,战场环境的扑朔迷离,战争局势的瞬息万变,从古至今不曾改变。战场充斥着变数与“迷雾”,指挥将领只有基于准确、及时的战场情报才能定下作战决心,才能做出睿智决策,才能争夺主动,才能发挥指挥才能。战场情报分析就是要系统评估战场敌我态势,帮助己方达成信息优势,塑造透明的指挥决策环境,从而实现先敌一手,克敌制胜。
“相”字意为观察,故通常把相敌视为战场情报的搜集,但实际上,孙子所说的相敌之法是侦察战场情况,察知各种征候,透视各种战场现象的本质。这实质就是战场情报分析。孙子在《行军篇》中详细论述了战场相敌的各类情境与方法,将“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视作战场相敌的四种地理环境,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战场情报分析之法,反映出孙子“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孙子列举了三十多种相敌的实操方法,具体可以归纳为“相物”与“相人”两大类型。“相物”就是观察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尘土等客体,据此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逻辑思维加以连点成线,评估敌人的意图与动向。例如,“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相人”就是通过观察敌人的言行、动向,来分析评估敌方的意图与实力,较之“相物”分析层级更高、难度更大、价值意义也更为重要。《行军篇》中用大量篇幅细致论述了“相人”之法,例如“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军扰者,将不重也;吏怒者,倦也”。对上述相敌之法详加对比和分析,不难发现孙子的战场情报分析方法具有厚实的实战经验做支撑,闪烁着由此及彼、连点成线、见微知著等辩证思维的光芒。
3 势胜:情报塑造态势
态势是事物所处环境的客观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是战略博弈者战略部署和战略行动所造成的状态,军事能力、经济实力等硬实力是塑造国际态势的最直接因素,一个国家的决策能力、谋略能力、情报能力、外交能力等软实力也是塑造态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情报能力和谋略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运筹水平,是塑造战略态势的关键因素[4]。大国博弈、战略竞争、军事斗争,归根结底还是敌对双方实力的较量,而竞斗的结果则同实力的运筹水平和发挥效果密切相关。敌我实力对比无外乎敌强我弱、敌弱我强、势均力敌三种基本情况,而情报则可以通过帮助己方营造信息优势进而为决策者或指挥将领达成决策优势,并凭借谋略性行动将决策优势转化为行动优势,或使强者更强,或使弱者变强,打破敌我均衡态势的微妙,撬动实力天平的翘板,以期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追求。因此,谋胜必然要谋求势胜,而情报则是塑势变局的重要手段。
《孙子兵法》专门讨论了“势”这一概念。孙子提出“战势不过奇正”。“势”在战略领域的基本内涵就是“奇”与“正”。“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里出现了有关“势”的四种语境,所谓善战“就是对于‘奇正之变’能作弹性的运用,此即所谓‘求之于势’”[20],而“任势者”则是指代能够凭借战势变化取得胜利的人,犹如在千仞高山转动木石,易于将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这一转化过程就是孙子所谓“势也”。黄朴民认为所谓“势”,就是兵势,亦即根据一定的作战意图而灵活部署兵力和掌握运用作战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一种客观作战态势;是军事力量合理的积聚、运用[21]。只有将静态的军事实力充分发挥,灵活动态运用才能战胜敌手,而这一过程就是实现“势胜”的过程。本文在上述阐释的基础之上将“势胜”阐发为实力的积极运筹,并视其为敌我斗争比拼的实质表现和中心内容。
孙子不仅提倡“兵者诡道” ,而且力主“兵以诈立”,“诡道”确实是其兵学理论中至为关键和非常重要的内容[22]。从《形篇》提出“胜可知而不可为也”,确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原则,到《势篇》论证“以诈立、以正和、以奇胜”是胜敌的必然选择,再到《虚实篇》揭示“示形动敌、避实击虚”的战胜路径,孙子构建起了“势胜”理论的基本框架。基于情报评估,可以察知敌人的虚实,而能否批亢捣虚以及创造战机则有赖于情报塑造,即谋略性行动的支持,这也就是孙子所言的“诡诈”“奇正”“示形”等概念范畴下的欺骗行动。
3.1诡诈:编织骗局,塑造全局先机战略欺骗是力量倍增器,故特别为弱势一方所倚重。克劳塞维茨强调“当兵力很弱,任何谨慎和智慧都无济于事,一切办法似乎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诡诈就成为最后手段了”[19]。诡诈和谲变是克敌制胜的枢纽,是改变战争全局的关键,是达成优势胜利和以弱胜强的密码,诡诈的本质,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敌人实施欺骗,释放虚假信息,系统编织骗局,干扰敌方的认知,诱导其做出错误的决策,采取我方预期的行动,简言之就是操控敌方的决策与行动,使己方获取全局先机。统帅部和指挥人员应当“通过欺骗来控制局势的发展,通过欺骗诱使敌人犯错误”[23]。
孙子是中国的谋略大师。他对战略欺骗尤其是军事欺骗有非常独到的论述。孙子在《计篇》中论述完庙算理论之后即提出“诡诈理论”。孙子在此详论诡诈,可见他是从战略全局高度来思考和筹划欺骗的,行骗布势,以诈造局是孙子情报思想的精义。
“谋”的重要内容是诡道,诡道的核心是“形人而我无形”,实质是围绕“知”而打情报战,即千方百计确保己方之“知”(先知、尽知、确知),扰乱敌方之“知”(迟知、漏 知、误知),最高明的,则是使敌方知我所欲其知[24]。那么如何实现欺诈敌人使其无知,乃至为我所误导这一艺术般的运筹呢?孙子的“诡道十二法”,详实论述了行骗布势的具体方法,体现了其高超的谋略水平和追求势胜的情报功用理念。“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是实力欺骗,“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是佯动欺骗,“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是因敌欺骗,“亲而离之”是用间欺骗,而“利而诱之”既是欺骗手法,更是筹略欺骗的原则和机理。“诡道十二法”纵涉战前筹划和战时进攻的方方面面,涵盖战略、行动、人员等各类要素,是成熟完备的欺骗方法论。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例,功败垂成之间总有欺骗的影子,谋胜离不开精心筹略的骗局,以骗争胜历来为英明统帅所青睐。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25]战场瞬息万变,战势一泻千里,敌我态势在动态中不断调整,基于准确、及时的情报编织成的合理骗局可以使己方在认知、决策以及行动上领先敌手,在全局中赢得先机。
3.2示形:削弱敌人,塑造控局实力“最好的战略就是打击在敌方的战略计划(谋)上。这也是所谓的‘釜底抽薪’之计,使敌方的计划失效而根本不能应用,则也就必然能迫使敌方放弃其原有的意图”[20],隐真示假无疑就是这样一种理想选择。何为示形?“示形就是伪装和欺骗,即隐藏真相,制造假象,让敌人乖乖地中计上当”[21]。那么,为何示形?孙子直言道“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孙子兵法·虚实篇》)示形可以运筹谋略欺诈敌人、调动敌人、操纵敌人,使敌人四方奔走以致无力应战,使敌人四处布防以致处处难防,进而达到削弱敌人实力与斗志的目标,形成己方的相对乃至绝对优势,达成“以镒称铢”,所以示形的目的在于动敌。诡道实质就是通过巧妙的隐真示假、欺敌动敌以避实击虚 ,克敌制胜[6]。“‘示形’是‘动敌’的前提和基础,而‘动敌’则是‘示形’的最佳效果。”[22]恰如孙子所言“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予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孙子兵法·势篇》),其寥寥数语揭示了示形动敌的施行机理与缜密逻辑。示形动敌是以谋争胜的诀窍法门,示形动敌的过程就是完成敌我优劣态势的转换过程,就是削弱敌人实力,厚植己方实力的过程,历史上孙子亲策亲为的“疲楚误楚”之战,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分敌聚兵行动,毛泽东的四渡赤水战法等都是经典案例。
示形意涵隐真与示假双层含义。隐藏真相与意图是示形的首要内容,也是动敌弱敌的首要条件。筹略欺骗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的各项要素必然是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其中任意一环出现纰漏都会导致整个欺骗行动付诸东流。因此,“保密是战略欺骗的第一步”[4]。孙子显然认识到了“隐真”的重要性,提出要“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孙子兵法·九地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孙子兵法·形篇》),将反情报工作列为欺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熊剑平认为,“顺应这一逻辑,孙子所设计探讨的各种诡诈之术,尤其为夺取战争主动权而设计的‘形人之术’,因为都以欺骗作为中心内容,而且多围绕情报活动而展开,因此完全符合现代情报学的反情报概念”[26]。
示假欺骗是示形的关键与精髓,也是动敌破袭的要义所在。运用谋略,巧使诡诈,可以颠覆敌对双方的优劣位相,可以改变战场形势的机遇走向,可以帮助弱者扭转颓势、转危为安,亦可倒覆强者的大好局势、胜战前景。示假欺骗是一项精妙的艺术性工程,其中的微妙与时机不言自明。情报部门必须聚焦敌手,全身心的投入欺骗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之中,必须准确、客观了解己方的实力和手段,弄清己方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意图,在此基础之上,密切监控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应对。军争就是利争,欺骗动敌要佯顺敌意,让敌人为利益所趋,为利益所累,使其漏察、失察、误察我方的有意欺骗,误判战情,以我方的“有意”达成行动的“不意”,这也就是孙子所言的“乖其所之也”(《孙子兵法·虚实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
综上,隐真与欺骗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恰如高金虎所言“欺骗可以成为保密的一部分,保密自然也是欺骗的一个方面。为了隐真,示假手段才层出不穷;同样,当欺骗者挖空心思采用各种手段示假时,隐真早已不言而喻。”[27]因此,筹谋“示形”应树立全局观念,坚持联系观点,做到兼同关照。
3.3奇正:达成突袭,塑造行动胜机“奇正”是孙子兵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所谓“正”就是常规之法,体现在作战层面就是正面进攻,与之对应的“奇”就是非常之法,运用到战争中就是迂回侧击、阴谋突袭。孙子提出“以正和,以奇胜”的制胜机理,认为“战势不过奇正”,欲求胜战必须灵活用兵,不断变换战术,出奇兵制胜,“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孙子兵法·虚实篇》)达成突袭,首先有赖于“正和”,没有正面军队应敌格挡,则没有建立奇兵的条件,以常规军正面迎敌,吸引敌方精锐的注意,迟滞敌军的进攻,消磨敌军的意气,敛其锋芒,使其用兵意图难以实现,造成其心理上的焦躁与实力上削弱,从而为“奇”攻制胜奠定坚实的基础。达成突袭,“奇”兵必须依据相敌之法获取的战场情报,制定周详的实施计划,时刻掌握战场形势的变化,进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充分运筹己方的优势实力,果断定下奇袭的决心,攻击敌方的孱弱之处,牢牢把握住战场态势的主动和攻防取舍的时机。达成突袭,还必须坚持避实击虚的原则,“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要挑选敌人的孱弱之处以提高突袭成功的几率和减少己方代价;要挑选敌军的关节要害予以其毁灭性打击,击溃敌人的战斗意志,剿灭敌方的全局战势;要挑选敌方麻痹懈怠的时机以提高突袭的效能和减少己方的实力消耗。对不确定性的运用,即给敌以不确定性,造成其判断的错觉、困难与失误,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常常是带决定性的[28]。
由此可见,在己方达成突袭制胜意图的过程中,情报要素发挥着居间承启的中心作用。a.有关敌人的实力意图、弱点漏洞等方面的重要情报有赖战场情报评估的支持,己方出奇用兵的地点与时机也离不开情报的保障。b.情报是遮蔽敌人耳目,误导并强化其“安全”感和“懈怠”感的必然手段。c.欺骗顺利实施与否与己方反情报谋划与运筹水平密切相关,反情报是己方实施伪装,暗中调用奇袭兵力的强大支撑。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改写二战历史的背后是严密细致的欺骗和奇正的妙用。从假宣蒙哥马利抵搭英伦半岛引起德军戒备,到无线电技术炮制虚假军队和妙用双面间谍传递虚假情报诱导德军主力着眼加来,再到暗中集结军队乘隙蹈虚登陆诺曼底。盟军虚实相合、真假相间、奇正相生,巧生骗术妙用诡诈,隐藏了己方的真实意图,混淆希特勒的视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达成突袭,主动塑造了战场胜机。
4 结 语
孙子的重谋思想、善谋追求、行谋理念不单阐明了情报之于战略全局的极端重要地位,更揭示了以“知胜”致“势胜”的战争筹略的制胜机理。
换言之,知是造势取胜的前提和条件,“知”的目的在于运筹布势。善战者必用谋,无谋者难致胜。战争中的谋略性行动在其本质上就是诡诈欺骗,用谋就是运筹欺骗达成战略突袭或示形动敌,削弱敌方,赋能己方,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运筹谋略、实施欺骗必然有赖情报系统的全方位支持。欺骗的精髓的在于巧予敌利、顺详敌意、保密有力,反欺骗的要义则在于知敌底细、察敌意图、识真鉴伪。只有准确了解对手的实力与意图,才能制定精确的欺骗计划;只有准确把握对手的反情报能力,才能挫败对手的情报与反情报攻势,成功实施隐形与示形的行动。所以,卓越的情报能力(知)是实施谋略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情报优势(“知胜”),才有可能通过“奇正”“诡道”等谋略手段实施“制胜”。“知胜”是实现用谋制胜的前提。“知胜”是手段、能力、路径,其本身的价值必须基于科学高效的运筹在塑造行动优势的过程中和结果上得以创造与实现。“势胜”是“知胜”的归宿和落脚点,是目标、追求、结果,是实现决策优势之后的“水到渠成”,是决战决胜的关键要领和本质内容。战胜的要义和境界在于造势以取得优势胜利。无法达成“势胜”就会陷入苦战、鏖战的困境,往往会加剧己方的实力消耗,迟缓政治意图的实现进程,乃至最终丧失战争的胜果。
战争形态伴随历史的演进不断衍化变迁,然孙子以“知胜”致“势胜”的制胜观、情报功用理念迄今仍高度适用。当代的信息化战争以及呼之欲出的智能化战争无不以制“信息权”破袭敌关键环节、瘫痪敌战争体系进而塑造行动优势和达成优势胜利为制胜法则和目标追求。尽管如今“信息权”的内涵外延已深度拓展,但其实质仍未超脱“知胜”的情报功用范畴,制“信息权”的实质就是帮助己方决策和统帅部门达成信息优势(实质上是情报优势),模糊、干扰和误导敌方的认知与决策,简言之,就是拨开我方的战争迷雾,削弱乃至瘫痪敌人的“耳目”功能,实现我方的情报优势,进而通过睿智的决策达成决策优势,通过有效的战略行动实现行动优势,从而塑造战略态势。知胜、势胜与制胜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