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民族类高校“训诂学”创新教学研究
2021-01-03朱国祥
朱国祥,李 帆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一、训诂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信息互联网技术发展,慕课(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应运而生。慕课教育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均衡问题[1]。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认为,麻省理工学所院提供的一种基于网络免费教育资源和慕课在线开放课程,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成为稀缺资源[2]14-18。
训诂学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一些同学对训诂学课程产生畏难、抵触情绪,认为它枯燥、难懂、难学、难记。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本科阶段训诂学只作为一门选修课,而不像古代汉语课那样作为一门必修课。这门传统学科在教学时面临诸多难题,教学成效甚微。为了改变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训诂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2017 级汉语言文学4个班的训诂学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训诂学课程性质与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环节等探索教学改革。
二、正确认识训诂学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一)训诂学的学科性质
要想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予以重视并产生兴趣,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训诂学的性质。何为训诂学?学界有不同争论。传统意义上的训诂学一向依附于经学。章太炎先生开风气之先,他首倡训诂学是一门“语言文字之学”的学科。黄侃认为,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3]王力先生认为,今天语义学,大致上和传统“小学”之训诂学的范围差不多。[4]周大璞教授认为,训诂学是一门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5]。由此,我们认为训诂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如语音、语法、文字学、语源学、词典学等)的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与现代语言学中的语义学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
(二)训诂学的价值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典籍极其丰富。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就需要理解和懂得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训诂学恰恰是与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直到今天,训诂学仍具有极其重要价值。因为凡是与古代文献相关的学科都需要用训诂学作为工具[6]。董琨先生说,传统训诂学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7]。在新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期,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根基“小学”之训诂学,绍乾嘉而继“章黄”(章太炎、黄侃)之学,自“小学”以通大道。因此,学习训诂学,但凡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人员大有裨益,更是弘扬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情感的一门学科。
三、合理安排训诂学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往往决定教学内容。陆宗达与许嘉璐先生曾论道,训诂学是一门指示治学门径的课程[8]。因此,合理地选择训诂学教学内容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将会影响训诂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
(一)训诂学教材的选择
我国出版训诂学教材多达几十种。这里简要地列举几本训诂学教材代表作:《训诂学初稿》(周大璞,2015)、《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等,2018)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详细的罗列。如何选择一本适合大学本科阶段教学之用的训诂学教材,这涉及多种因素,如比较各种训诂学教材的编排内容、体例以及难易程度,因此,最终我们选择了周大璞先生主编的《训诂学初稿》作为首选教材,并参阅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等先生编撰的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不过,考虑到民族类高校学生的知识背景,比如一些学生不仅具备古汉语知识,还会自己的民族语言。因此,推荐与民族语言相关的参考教材也是必要的,比如《汉藏语同源研究》(吴安其,2002年)、《侗台语族概论》(梁敏等,1996)等。用哪一本民族语言学习阅读资料,学生可自主地选择。
(二)训诂学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1.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训诂学在我校汉语文学本科阶段只作为一门选修课,存在着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每周只有2课时)。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吃透”教材,哪些教学内容是必须要有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不讲的,等等。有些训诂学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有的,如训诂学中的形训、声训、义训等释义方式,常见的训诂术语,训诂学简史或源流。周大璞先生主编的《训诂学初稿》(2015)教材中,讲述训诂历史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特设定“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标题,我国自周代就重视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并设立了各种翻译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王制)。与训诂相关的书在《隋书·经籍志·小学类》中列举一些书目,如《鲜卑语》(五卷)[5]332。
在讲解训诂学的学术传承时,可以介绍一些学术名家背后的逸闻掌故等,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学习的兴趣。比如,王宁教授为陆宗达先生的弟子,陆宗达从学于黄侃,黄侃又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章太炎则又从学于晚清翰林院编修俞樾。另外,具体到某一训诂学知识点,同样也需要作出一定的取舍。再如,声训中“因声求义”的方法应作为重点讲解内容,而与声训密切相关的先秦古音30部与32个声母可忽略不讲,因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2册)中对先秦古音曾有过系统的论述。若授课时纯粹讲古汉语音韵,学生则很难理解。
教学中选择具体词语训释与语音相结合的例证。比如,“夜郎”其实是一个古代的“汉记词”,“夜郎”的语源意义在今天很多人是难以理解的。“夜郎”中的“夜”为仡佬语ɣuɛ¹³,其语源意义为“头人”“大王”,仡佬语ɣuɛ¹³中的ɣ 被外族人译读为j,其与“夜”的声母j 和韵母主要元音是ɛ 相同,“夜”字与仡佬语ɣuɛ¹³读音上相近;“郎”仡佬语ɣuaŋ¹³,其语源意义“竹子”,仡佬语ɣuaŋ¹³读音在汉语听起来感觉与la:ŋ³⁵声音相近。仡佬族先民是以“竹为姓”的部落,仡佬语ɣuɛ¹³ɣuaŋ¹³(竹王)使用频率高,久而久之,使用汉语的人记录为“夜郎”[9]25-28。基于民族院校学生会民族语言的背景,选择民族语之间的语音对音,这既让学生知晓古汉语的语音知识,又能厘清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语音联系。
总之,训诂学教学内容哪些知识点要讲或不讲,每一个训诂学知识点如何讲,怎么讲?教师都要合理地安排和设计,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2.处理好训诂学理论与应用之间关系
训诂学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古籍文献。比如在讲授训诂学的通假现象,其理论很简单,但如何应用呢?“美人充下陈”(《战国策·齐策》)。句中的“下陈”是指哪里?其实这里的“下陈”中“陈”应该是“墀”的借字。《说文·土部》:“墀,涂地也。……”“墀”即为宫殿台阶。“下陈”为台阶下面的地方。其义是“台阶下面充满了载歌载舞的美女”[10]。再如《史记》中《屈原列传》记载:“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有的教师把“倦极”中的“极”解释为“极点”,这实际是犯了一个臆测的错误。《康熙字典》:“极,又疲也。《世说》顾和谒王导,导小极对之疲睡。”[11]《广雅疏证》:“疲、券,极也。郭璞注云‘疲,极也。’”[12]由此,“极”可训释“疲倦,疲惫,疲劳”等义。“倦极”中“极”与“倦”同义,这里“极”当“疲惫”之义。
请再看训诂学反训的例子,即用反义词训释词语。《韩非子》中《五蠹》记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尚书》中《泰誓中》记载:“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第一句“儒以文乱法”中的“乱”应解释为“扰乱”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予有乱臣十人”中的“乱”应解释为“治理”的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唐孔颖达正义中得到一个佐证,即“谓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由此“乱”解释为“治理”无疑。
在古籍文献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句子,若仅从汉语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往往很难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解释。我们若运用民族语言的知识来训释,却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效果。
田汝成《炎缴纪闻》记载:“每村推其长有智者,役属之,号曰郎火。父死子继,余称提陀者……”“郎火”“提陀”训诂上作何解释?根据学者研究,“郎火”(近古音为*laŋ*huo)与“提陀”(近古音*ti*to)不是汉语本民族词,而是记录其他民族的“汉记词”。侗台语中的仫佬语lak⁷kɣo³,“郎火”之“郎”应源自仫佬语中的lak⁷;“郎火”之“火”应源自仫佬语中kɣo³或*ho³,比较“郎火”的“火”读音*huo,二者读音几乎一致。从文化比较来看,仫佬族推举村寨的“族长”即为仫佬语的lak⁷kɣo³。因此,“郎火”语源意义是“族长”。仫佬语ti⁶to²与*ti*to(提陀)读音几乎一致。仫佬语ti⁶to²词义本为“牲畜”义,但其引申义有“下等人”或比喻义为“牲畜似的奴隶”等词义。“提陀”所含的“下等人”与仫佬语词义是能够吻合的[9]61-65。
再看用民族语知识去训释古籍中的例子。《唐书》中《高昌传》记载:“有草名白叠,撷花可织为布。”何为“白叠”?“棉花”维吾尔语为paxta,柯尔克孜语为baqta,它们的读音与“白叠”(*bakdit)读音比较起来则有语源上的联系。藏缅语“棉花”一词应源自古代西域,如木雅语re³³pe⁵⁵,基诺语pu⁴⁴te⁴⁴。由此,“白叠”的语源意义为“棉花”[13]。
3.补充一些古汉语借词借入民族语言的内容
训诂学与语源学是密切相关的。传统意义上训诂学研究往往多局限于汉语语源学范围,而对跨民族语言的词源则很少涉及。其实,古汉语借词词源与语源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训诂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一些古汉语借词进入其他民族语的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第一部语源学的著作是汉代刘熙所著的《释名》,其“因声求义”的研究方法对后世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清代程瑶田的《果裸转语记》就是一部典型汉语语源学的著作,书中第一次把同一词族中较近的音义关系词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若干词群。当代,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一部探索语源和同源字的杰出著作。
下面简要地列举古汉语借词进入突厥语族语言回鹘语与壮侗语族语言里的部分例证。
(1)古代汉语词借入至突厥语族语言回鹘语
我国传统历法中的十大“天干”词语进入回鹘语。回鹘语s̆ïpqan 十干,即qap<Chin.甲、ir<Chin.乙、pi<Chin.丙、ti<Chin.丁、buu<Chin.戊、ki<Chin.己、qï<Chin.庚、sim<Chin.辛、z̆im<Chin.壬、kui<Chin.癸。我国古代十二“建除”体系的回鹘语借词译音,即kin<Chin.建、c̆uu<Chin.除、man<Chin.满、pi<Chin.平、ti<Chin.定、c̆ip<Chin.执、pa<Chin.破、kun<Chin.危、c̆i<Chin.成、s̆u-s̆iu<Chin.收、qai<Chin.开、pii<Chin.闭。除了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的文化意义名词语进入回鹘语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词性的汉语借词被回鹘语借用。比如:c̆am xui<Chin.懺悔、čïquy<Chin.指挥[14]。
(2)古代汉语借词借入至壮侗语族语言
民族语言汉语借词(1949年后的现代汉语借词排除在外)不仅是训诂学教学当中直接的译音材料,也与训诂学研究中的“声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我们选择壮侗语言中的一些古代汉语借词,以补充我们在训诂学教学中的材料不足问题。
壮语里的汉语老借词不同于近百年来的汉语新借词。壮语里的汉语老借词:持təɯ²、杖tɯŋ⁴、箸təɯ⁶、肥pei²、分pan¹、斧pou³等。再看壮语中的汉语老借词(监ka:m¹、甲ka:p⁷、擦ʦʰa:t、(工)作ʦa:k⁷等)[15]。在训诂学教学中,我们讲述古汉语语音的一些特点,如“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韵尾-m和入声字韵尾(-p、-t、-k)时,除了常会提到粤方言韵尾保留-m、-p、-t-、-k(如jip叶、jim 验、jit热、jik亦等)这样一些例子,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民族语汉语译音借词中也得到同样的印证。
水语里的中古、上古汉语借词。中古汉语借词:兵piŋ¹、分pan¹、父pu⁴、八pa:t⁷、笔pjət、破pʰa⁵、漂pʰiu¹、盆pən²、平pjeŋ²、病pjeŋ⁶、多to¹等。中古汉语声母具有“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的语音特点在水语里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上古汉语借词:白pa:k⁸、肥pi²、浮piu²、藩pa:n²、渡ta⁶、斗to⁶、杖tjuŋ⁴、芥qa:t⁶等。通过这些上古汉语借词译音材料,我们可知道,上古汉语语音里没有送气声母、三等韵有无-j-介音等问题[16]。
训诂学教学时,我们往往会举一些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里没有舌上音,舌上音读如舌头音。古无舌上音在闽方言中可以得到语言材料来证明。在民族语的仫佬语中,我们也会找到一些汉语借词存在着“齿头”音与“舌头”不分的特点。仫佬语保留的中古汉语借词:浸təɯ⁵、再tai、秋tʰəu¹、漆tʰət⁷、字ti⁶、西tə¹、(事)情təŋ²、算ton⁵、席tek⁸、匠tja:ŋ⁸等[17]。
我们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研究古代汉语语音时候,除了需要一些声训、方言等语言材料之外,少数民族语言里的汉语借词音译材料往往能弥补其他语言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势。
四、训诂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理论,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构建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18]。传统训诂学教学,教师往往是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信息时代,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要更多地提供资源链接,激发兴趣,进行思维引领[19]。
(一)新的教学理念重构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行为与效果。传统训诂学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学”的个体差异性。随着网络在线学习流行,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流,持有这种教育理念者则一味地强调学生“学”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在强调学生“学”的同时,往往又忽视了教师“教”的作用。“混合式教学”能解决这种尴尬局面。它把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使得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都得到最大的发挥[20]。
混合式教学无疑是对传统训诂学教学的一种重构。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ID:zhanghuangguo),“章黄国学”经典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章黄讲堂”推送章太炎《论国学之大体》《黄侃先生治学语录》等论著。“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图文并茂,十分有趣,如国学漫画(《孔子曰》等)、今史记(“朴槿惠世家”“杨振宁列传”“郭德纲列传”“莫言列传”等)。训诂学课程新的混合式教学观念重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者的兴趣。
(二)新的教学方法重构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某些理论指导下,“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套操作规则和程序[21]。训诂学教学,若授课教师单纯地讲解、或板书,或辅之以PPT,学生边聆听边做笔记,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学或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状况,训诂学教学方法势必做如下调整。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训诂学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内容相对较为枯燥、难懂,现代教育技术为训诂学教学提供了便利。比如:讲授形训时,给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数字化《说文解字》等。再比如我国传统“小学”之音韵学,音韵学更是被视为“绝学”,教师很难讲好、讲清楚,学生学起来也觉得艰难。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教学效果显然不一样。如教学生如何查询古音,比如《广韵查询系统》APP(潘悟云制作)等软件。为了让学生对汉语古音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我们选取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郑张尚方先生用上古音朗读《诗经•关雎》的视频。同时,还组织观看汉语中古音朗读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等。汉语古音的视频朗读,学生充满了好奇,又激发学习古代语音学的热情。
2.多种授课方式的有机结合与运用
传统授课、收看视频、在线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教材是静止的,教学是动态的。教师在面授时,应注意讲授一些与本训诂学相关的科研新成果,如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主持下的《超文本<说文解字>教学科研系统软件》等。组织集体或课下自主收看视频,比如收看央视专题纪录片《史说汉字》(7 集)或王宁教授主讲的《汉字与中华文化》系列讲座等视频。慕课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诸多限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慕课学习,不只是看视频[22]。
3.组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与实践课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专家开设一些与训诂学相关的专题讲座(如音韵、文字、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的讲座。此外,增加训诂学的实践课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学校图书馆的古籍室,观摩古籍,影印古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新的学习方式重构
1.移动化学习方式变化
信息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可随时随地学习,突破传统课程的时空限制。于歆杰教授认为,“95后”“00后”大学生或已习惯于从不同渠道来获取信息。[2]14-18我国电化教育的著名学者南国农曾说,教育信息化的阶段,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利用不同数字设备学习[23]。移动化学习将会变得更加普遍、更加便利。
2.学习平台变化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多种学习平台使得学习者更加便捷化。学习者不仅通过不同平台获得训诂学资料,同时,学习之后的分享与链接,将会使得受众更多。通过云课堂、在线教育系统、短视频、慕课、App(钉钉、腾讯会议等)、微博、微信群、QQ群等平台,学习者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分享和讨论。
五、训诂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重构
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训诂学课程也不例外。传统的训诂学考核较为简单,即期末考试与平时相结合的方式。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评价转变,即从聚焦于结果向聚焦于过程的转变[24]。因此,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考核环节分值权重比例设计
平时作业共两次占20%(第一次基础知识,限于教材基础内容,第二次作业阅读训诂学论文或写读书笔记);分专题小组做训诂学PPT 占10%(每生5 分钟);网络上学习占30%;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学术实践活动占10%;期末考核占30%(撰写训诂学论文,或闭卷考试)。期末闭卷试卷内容征集学生设计,授课教师综合学生所设计的试卷,确定考试内容。一方面,设计试卷内容往往针对性更强、涉及面更广;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每人认真学习教材上的知识点,并查阅各种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料。
(二)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线上学习考核包括督促学生观看训诂学课程视频、关注与训诂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与训诂学相关数字化资源网站,或查询关于汉字的字音、字体等APP 软件等。线下学习考核,包括到课率、书面作业、阅读论文、参加集体组织的学术活动等。训诂学课程评价考核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自评(如训诂学线上学习、观看电视视频或慕课等)、小组成员互评(如参加学术实践活动等)以及教师评价等相结合。多元化评价主体考核比单一维度考核更客观,也更科学。俞敏洪认为,未来教育评价方式会从单一的结果评价变为过程、结果的多元评价[25]。
(四)考核注重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训诂学基本知识必须理解与掌握,而能力培养是在基础知识掌握之上的再“迁移”或“运用”。比如小组PPT讲解与小组讨论、撰写小论文或阅读古籍等,这些都旨在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考核方式的改变理应是训诂学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训诂学课程创新考核方式,重视学习过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动,注重知识与能力培养,将学过的训诂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当中去。
六、结语
信息时代背景下,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针对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教学内容上,哪些内容应该有,哪些内容可忽略,应该补充什么内容到教学中去,这都需要精心设计和规划。教学理念上,要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长。教学方法上,要认识到教学是没有固定于某一个模式,基于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变化,从单一的聚焦于结果转变为多元化的学习过程的转变。总之,激发学生对训诂学课程学习兴趣为教改的出发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我们的做法能丰富民族类高校训诂学课程的教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