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21厂:见证中国核武器的从无到有

2021-01-03方立江王向阳

关键词:两弹一星核武器研制

方立江,王向阳

(1.青海师范大学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一、221厂的时代背景

221厂始建于1958年,它位于我国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大草原(也就是如今的西海镇),是承担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试验与制造的基地。在1995年221厂宣布全面退役,这期间存在了长达37年的时间。

(一)国际背景

在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对日本使用了核武器,迫使其提前投降,同时也让世界见识到了核武器的强大威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核武器研制前,先后遭受3次核威胁。其中一次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军队被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美军将领麦克阿瑟为了挽回战局,向时任总统杜鲁门请求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但是由于苏联和国际舆论的压力,最终未能得以实施。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屡次受到西方的核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挑战,急需加强国防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两弹一星”建设应运而生,221厂也由此诞生。

(二)国内背景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但从1958年开始,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国民经济秩序被扰乱,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不仅如此,我国的工业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还缺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正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背景下,我国决定开始核武器的研制之路。毛泽东主席在出访苏联时,受斯大林邀请观看了核爆纪录片,了解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在回国途中更加坚定了要搞核武器的决心。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我们宁可暂时日子过得苦一点,吃饱半个肚子,也要发展武器。”[1]与此同时,铀矿的发现也推动了我国搞核武器的决心。正是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孕育而生。

二、221厂建设的发展历程

作为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想必有很多人对它充满好奇。随着历史长河的演变,221厂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它的建设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厂址的选择、基地的建设到基地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都历经了艰难险阻。

(一)厂址选择的原因

221厂作为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为什么要将厂址选择在位于祖国西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大草原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青海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远离边境线,可以防止外国的侦查和破坏,况且对于内地人来说青海也相对比较神秘和陌生。再加上金银滩是一片辽阔的大草原,人员稀少,能够保证核武器研制的隐秘性。第二,符合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选址原则。金银滩四周群山环绕,中部地势平缓宽阔,适合建设基地。四面的山可以做到与外界隔离,保证外人无法进入,并且做到基地内的通讯自由。第三,物资供应较为便利,迁移居民规模小。金银滩距离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约为100公里,对于物资的供应较为便利。与此同时,金银滩大草原上的常住居民较少,多为以畜牧为生的牧民,人口的迁移相对规模较小。

(二)基地建设的过程

1958年5月,由邓小平同志签署了221厂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在金银滩的报告。同年11月,基地开始正式施工。基地的设计方案是由苏联提供援助设计的,而基地工程设计由二机部设计院和核武器研究所共同负责,具体施工任务则由青海和甘肃的相关建筑工程局负责。1958年底,在金银滩大草原上已经形成了一支由解放军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工人和农民工所组成的力量巨大的建筑队伍,修路、基建、工厂建设全面开工,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可是从1959年开始,历经三年的困难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受损,基地建设的工程暂时停顿了下来。直到1962年底,由国家组织协调,从其他建设部门抽调了一批约为1.5万人的施工队伍和原有的施工队伍联合起来,221基地工程施工的建设又重新展开。此后历经一年多的全面建设,“1964年6月,核武器研制基地的18个厂区、4个生活区、近39千米的铁路专用线、75千米的沥青公路全面建成”[2]。

(三)基地的成就

221厂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核工业的初步发展。随着“两弹一星”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221厂在其中也取得了许多成就。第一,221厂创造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和逐渐壮大的历史,作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曾多次成功进行了核试爆实验,并且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成功研造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二,221厂的顺利建设,见证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激发了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的民族精神,凝聚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第三,221厂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动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完成了属于它的使命,善始善终,经过国家的核设施退役处理通过验收,移交地方政府,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221厂在“两弹一星”研制事业及其精神体系中的历史作用

221厂自建成以来,就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两弹一星”事业中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还承担着核研究科学家的培养和实践,更孕育出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一)国防坚石: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221厂在“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就是在221厂生产出来的。与221厂同期的、为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还有“四厂三矿”。各个基地的职能不同,221厂主要承担核武器的研究、实验和制造,而“四厂三矿”则为221厂提供研制核武器的重要材料来源。221厂有着大批从事核研究的科学家,经过他们不懈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核武器事业终获成功。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的罗布泊实验基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爆炸成功。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燃爆,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更加巩固了我国的国防安全。从以前的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蘑菇云”,我国国防的“腰杆子”更硬了,不用再遭受西方大国的核威胁,能够切实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221厂是我国国防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开始向核武器时代迈进。核武器的拥有使我国在国际上也有了相应的话语权,国际地位大大提升。221厂作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科学智库:承担着核研究科学家的培养和实践

221厂不但承担着核武器的研制任务,而且承担着核研究科学家的培养和实践。第一,留洋科学家归国对核研究科学家的培养。当时初步建立的221厂,汇聚了中国众多从事核研究的科学家。其中有许多科学家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纷纷回到祖国,为祖国的核事业奋斗终身,比如我们熟悉的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钱三强和郭永怀等人。他们将国外先进的核物理知识带回祖国,为核研制和核研究科学家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二,苏联对于中国核研制的援助。苏联不但协助中国进行核工业体系初步建设,而且向中国提供了原子弹教学的模具和资料,派遣了一批核研究科学家进行指导教学,同时还提供与核研究相关的机器设备。第三,中国科学家自主突破科学技术难关,培养了大量的年轻科学家。自苏联取消对中国的核援助,撤走专家和图纸资料后,我国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制核武器的探索之路。由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有着留学背景的科学家和国内其他核物理科学家牵头,结合苏联留下的理论、技术、图纸和机器设备等,进行相互交流研究,并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的自主的核研究理论与技术。221厂当时吸纳了许多与核研究相关专业的应届大学生,他们是从事核研究的后备力量。经过在221厂的工作、学习和实践探索,以及众多老一辈核研究科学家的虚心教导与身体力行,这批年轻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二代核研究科技人才。221厂有着独特的科学地位,它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从事核研究的科学家,并为我国新的核基地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三)精神印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鲜活体现地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3],这是江泽民同志对“两弹一星”精神的高度概括。221厂正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载体,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鲜活体现地。221厂建设初期,许多爱国青年义务反顾地投身到祖国的核事业建设之中,其中包括像钱学森、郭永怀和邓稼先等已在国外取得成就的科学家们,他们心系祖国,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国家的核事业建设中,甚至为核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正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最初的221厂条件十分艰苦,许多职工难以适应恶劣的高原环境,基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高原反应。在住宿方面,因楼房仅有少数,所以大部分人仍然居住在简易的帐篷中,晚上忍受着金银滩大草原的凛冽寒风。不仅如此,在粮食的供应方面也较差,只有青稞面没有白面,甚至连蔬菜有时偶尔才能吃到。为此,厂内成立了专门的打渔队,赴青海湖打渔为同志们改善伙食,还组织厂内职工种植、放牧,自给自足。221厂人克服了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仍然为核事业建设奋斗,这不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吗?221厂在核武器研制探索的道路上,面对西方大国的核技术封锁与苏联的单方面毁约,同时国内又处于核科研基础薄弱、经济力量弱小的情况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前赴后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将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大大凸显了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是核工业建设时期凝结的精神产物,221厂作为主要孕育地,是其精神印记的鲜活体现地。

(四)保密先锋:曾经是中国地图最神秘的存在

在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中,221厂发挥了极为严格的保密作用,也是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的重要保证。221厂作为核武器研制基地,是我国地图上最神秘的存在。从厂址的选择、人员的配置、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的体系等,都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第一,厂址的选择。221厂的厂址选在金银滩,使得原住民需要迁徙他处。但这些原住民并不知道具体为了什么而搬迁,只笼统地知道为了祖国的建设。第二,人员的配置。不管是科学家、知识分子、工人还是军人,在选拔人员之前都得进行了严格的政审。政审过后不仅不会告诉你具体的工作地点,还会对你进行保密纪律的严格培训,并且进行保密宣誓。第三,物资的供应。在三年困难时期,221厂的物资供应也出现了问题。但出于保密的缘故,对外采购粮食所用的介绍信也只能是国营青海省综合机械厂,所以获得的粮食很少。第四,管理的体系。在厂内实施保密管理,有着严格的工作保密条例。条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性质和内容不能告诉任何人,即使家人、亲戚、朋友也不能讲;同事间不该问的也别问,相互之间不要打听,除非工作需要,不要进入他人办公室;此外,非工作时间也不能谈论工作。”[4]221厂职工的父母有些甚至在去世前,也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从事什么工作,可见保密制度之严格。似乎在221厂保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正是由于保密的习惯,使得我国核武器研究消息的绝对封锁,才有了后来中国蘑菇云的震惊世界。

四、221厂在新时代的价值意义

221厂作为核工业发展的产物,不但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在新时代仍然具备重要的价值意义。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符号价值,对于新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社会价值: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昔日的221厂,在今天已经变为了原子城。如今的原子城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完成了核武器研制的使命并顺利退役,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社会价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核文化遗产。保护好重要文物,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地承担起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职责。原子城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物质载体,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有利于培育其正确的“三观”。在新时代拥有双重身份的221厂,尽管已经退役,但是还仍旧发挥着余热,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散发着社会光辉。

(二)经济价值:州政府驻地与热门旅游景点

221厂在新时代不仅有社会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221厂经过国家验收退役后,就交由地方政府实施管理。现在的221厂已经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州政府驻地,是该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前基地里的建筑物也被当地政府继续使用,比如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住过的被称为“将军楼”的普通住宅,现在是州委领导同志的宿舍。“当年的科研楼现在改作州委机关的办公楼;原来的科技楼已变成州图书馆、电视台、群艺馆和工会的所在地。”[5]当地政府对于旧建筑的再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资金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可以加大民生、公共服务和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投资,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其不但是州政府驻地,而且还是青海省的热门旅游景点。以前人们到青海旅游,可能只知道青海湖和塔尔寺等著名景点,现在的原子城已经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旅游景点之一。其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逐趋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全国的游客前来打卡,增加了全州的旅游收入。原子城作为热门旅游景点,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有着重要的经济作用,它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221厂在新时代拥有着独特的经济价值。

(三)精神价值:宣传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载体

221厂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和形成地,在新时代它的精神价值仍然不能被遗忘。如今的原子城纪念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221厂的点点滴滴,发挥着宣传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作用。馆内一件件纪念品的展示,基本都由老一辈的原221厂人指导完成布局展览。“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能激励广大中华儿女不断向前。“它不但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内涵,而且为建设新青海不断提供了精神支撑,其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是广大党员干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的重要资源”[6]。原子城作为宣传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全国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宝库,还为青海当地的发展建设提供了精神养料。青海为宣传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作出了巨大努力,以原子城为依托,由省委批准在青海师范大学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并建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承担“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工作,挖掘老一辈核事业建设者的精神事迹,并从中不断汲取精神养料,面向广大人民、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学习,充分发挥出其精神价值。

(四)历史研究价值:丰富我国核武器研究历史

221厂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对于221厂历史的深入挖掘可以丰富我国关于核武器的研究历史。“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已全面退役。”[7]这标志着221厂基地的解密,但似乎并没有因为解密而使那段历史得以开放。究其原因可能是保密制度的长时间践行,亦或是保密条例成为了一种习惯,221厂的老职工在核基地退役后也依旧不愿向外界透露其相关情况。再加上“由于披露的档案资料非常有限,有关221的建设、组织、科研攻关、生产加工、工资收入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更是寥寥无几”[8]。正因为如此,社会各界对221厂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对于我国核武器的研究发展历史也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尘封的往事渐渐被揭开。许多在221厂基地工作过的老职工开始回忆金银滩传奇,也愿意将那段红色记忆公布于众。根据各种书籍、回忆录和老一辈221厂职工的口述,以及相关核基地和图片资料的开放,人们对于221厂基地的了解正在逐步增多,这就为研究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事实素材和历史资料,有助于整理和完善我国在核武器研究发展史上的空白。

(五)符号价值:老一代核工业人的情感寄托

一个时代拥有着属于一个时代特殊的符号,而221厂则是属于它那个时代的重要符号,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符号价值。221厂基地作为重要符号,是中国核工业人进行核事业建设的起点,是对“两弹一星”核工业发展的见证,更是激励着新一代中国核工业人不断向前的动力。对于众多原221厂人来说,221厂已经成为他们共同回忆追思的载体。曾记否,有多少热血儿女将青春贡献于此,221厂正是他们艰苦奋斗的符号象征,记载着他们的辉煌青春。现如今,越来越多曾经在221厂生活或工作过的人又重新踏上原子城的土地,去找寻他们的青春痕迹,也有许多核二代子女带着父辈们的遗愿,重新踏上了高原之上的原221厂的土地,替父辈们再次看看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221厂作为一种符号象征,表达了原221厂人对基地深沉的爱,以及对自身那段艰苦奋斗史的追忆,具有特殊的符号价值。这种独特的符号价值不但有着对于过去的怀念追思,而且充满着对未来的激励意义,以过去的光荣为榜样,秉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核武器研制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五个核大国应率先行动起来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