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刊2021年总目录

2021-01-03

关键词:两弹一星研究

鲁青论坛特稿

运用系统思维和立体举措推动实现“双碳”预期目标

范恒山(4-1)

规避克服高原地区绿色经济地理无效率

杨开忠(4-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肖金成(4-10)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及政策设计

张 宁(4-13)

建党百年

精神之美——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

王炳林(2-1)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主轴

刘华林(2-4)

论中国共产党人富强观的新时代发展

武传鹏,申富倩(3-1)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蔡文成,李珊杉(3-6)

建党百年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创新

丁晓强,张小霖(5-1)

建党精神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李姝睿,张 栋(5-7)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

221厂:见证中国核武器的从无到有

方立江,王向阳(2-11)

“两弹一星”精神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

郭梅花(2-16)

“两弹一星”精神的高校育人机制研究

焦堃,马金婷,李 艳(2-20)

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路径思考

王兆宁,吴青云,李生燕(3-14)

“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不忘初心使命的实践意义

孔庆蓉(3-20)

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郭 强,高毅梅(3-26)

中国气概:“两弹一星”的精神体现

戴 燕(4-18)

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思考

王秀娟(4-23)

青海高校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传承策略的实证研究

侯广彦,孙惠梅,赵小芳,同乐豪(6-12)

“两弹一星”精神在新青海建设中的实践价值与践行路径

滕兴欣(6-20)

哲学

征知与伦理——荀子的“心”及其价值意义

耿静波(1-20)

“宽宏”:笛卡尔哲学中治疗激情之药

黄琬璐(1-24)

唯物史观微观研究范式在《资本论》中的呈现

杨宏伟,刘泰佳(2-25)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陈 东,陈引弟(2-30)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及发展变化

杨佳江,倪国良(6-1)

道:生态的哲学

左可厚(6-8)

经济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与区域异质性

陶浪平,厉雨捷,王刚贞,蒋承越(1-1)

欠发达地区农业要素生产效率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黄国瑞,顾 光(1-12)

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

宋香荣,陈思洁(2-5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会计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季 文(2-6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玉树市为例

张剑勇,曹佳俊(3-32)

“丝路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动态评价

郭天龙(3-42)

区际贸易、技术外溢关联性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刘 玉,杨 琴(4-26)

回顾与展望:企业财务报告模式研究

王丽芳,牟昱仓(4-35)

黄河上游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许光中(5-13)

基于媒介接触的“大美青海”品牌营销研究

徐勤飞,王学峰(5-20)

大国博弈形势下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方向分析

喻莎莎(6-25)

创新型国家背景下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探析

李 明 (6-34)

法学

犯罪本质:一个本体论的刑法学思考

郭艳东(1-45)

生态环境之法律内涵探究——以检察公益诉讼为视角

梁 亚,刘光辉(1-52)

完善我国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的思考

王作全,王毓萌(2-35)

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民法典规范价值研究——以保护中小企业为视角

娄力斌(2-42)

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马生海(2-50)

个人信用法益化及其刑法保护路径

张素敏,王士超(3-49)

违法性认识与故意认识因素的判断同一性论证

刘方可(3-57)

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实践发展与制度完善

刘 芳(3-62)

环境公益诉讼中生态损害价值鉴定费过高的解决路径

郭宇燕(4-42)

共享经济模式下新型用工关系法律问题研究

殷晓琳(4-48)

美国经济制裁外交中的单边次级制裁法律问题研究

李 瑾(5-25)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g)款在稀土案中的法律适用

马晓青(5-34)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下“逃逸”处罚规则的重构

王作全,鄢 楠(5-40)

出售本人信用卡刑法定性研究

林需需(6-39)

《民法典》居住权制度的理解与适用研究

刘海峰,杨 梅(6-45)

历史研究

风险与机遇:北宋青唐路的兴起及原因再探

岳凯峰,杨 芳(1-62)

《左传》所见族灭现象与春秋时期的社会观念

牛杰群,李健胜(1—68)

胡绳对中共党史学功能观的阐释

汪 兵(1-73)

“经世”意识与明嘉靖、万历时期北方边防图籍——以记述蒙古史料为中心进行考察

王 平(2-83)

东北亚海洋秩序变迁视阈下近代日本构建对朝鲜话语体系研究概述

安善花,何 雯(2-90)

“两路”精神视角下的青藏公路开路历程

李新文(2-9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考察

何 毅,杨羽航(3-68)

明代西宁卫陈土司家族之始祖建构——以新见《陈氏家谱》为中心

张中磊(3-75)

西亚考古与亚述学的诞生——以1827—1923年间《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为中心

李伟华(4-54)

1873—1896年中西欧经济慢性萧条探析

朱华进(4-62)

秩序与认同:北朝造像题记中的社会想象

张 凯(4-72)

西夏王室佛教活动探析

冯雪俊(4-77)

《蒙古秘史》中的文化记忆及其影响

包宝海(5-46)

国家形态冲突与清末的边疆安全架构转型

张立国(5-54)

失意与辉煌:灾害视域下的新罗佛教

严 可(5-63)

边疆内地化与军堡市镇化:兼论明清乾沟驿城的赓续与嬗变

岳凯峰(6-51)

作为“诉讼代理”的商会——清末民初中国商会法律角色再探析(1904—1914)

庞书纬(6-60)

《二年律令》中盗窃罪的处罚问题研究

陈 阳(6-66)

青藏高原文化

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民族与文化

安海民(1-78)

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现代化路径探析

魏世友(1-84)

甘肃榆中女真遗民的调查与研究

杨富学,王小红(2-70)

青海齐家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的构成与差异

王倩倩,甄 强(2-77)

保护抑或破坏:土族纳顿传承问题的批判

文忠祥, 文玉侠(5-70)

传统的赓续与调适——以青海大通鹞子沟花儿会为例

冯桂莲,李言统(5-79)

从柳湾裸体人像彩陶壶看史前人类生殖崇拜

李积英(5-85)

文学

论《柳文指要》的扬柳抑韩

郭华清(1-89)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薛润梅(1-104)

佛禅观照:张恨水旧体诗词创作

王 凯(1-110)

情怀与坚守:昌耀诗歌的精神内涵

雷庆锐(1-116)

规训主体的沉默与历史断裂处他者的声音——《一场冰激凌战争》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常智勇(1-121)

元末明初宣徽文学的渊源、观念及影响

赖 晶(2-106)

鲁迅藏书与诗人鲁迅

李明刚(2-116)

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人》的文化意蕴解读

范景兰,侯宣辰(2-122)

北周鲜卑宇文家族诗人的地理分布与空间书写

唐 星,高人雄(3-82)

《推销员之死》中的记忆与音乐叙事

蒋贤萍(3-93)

古典诗歌鉴赏的三重维度

措 科(3-102)

《诗经》“三颂”与颂体的起源

杨化坤(4-82)

略论悟真邈真赞的文学特点及其思想价值

李世忠(4-90)

《赌徒别传》考论

丁世鑫(4-96)

苏童小说的公共空间书写

赵友龙,张寅岚(4-103)

后三国背景下《华阳国志》向中央文化的突进——兼论地方史志的编修旨趣

张廷银(5-91)

苏轼论“乐”及歌曲谱写

杨晓霭(5-101)

白雪楼:“有意味”的文学空间

刘英波(6-73)

“龙朔变体”说内涵考辨

甘生统(6-81)

文化地理视域下“乡愁”的空间体验——以黎锦扬的《花鼓歌》为例

汪顺来(6-87)

语言学

二语写作准确度、复杂度与流利度研究

邵 旭(1-128)

语用能力在民族志访谈中的表现

姚 欣(1-137)

多功能虚词“由”的语法化及语义衍生关系

张成进,孔冬秀(2-126)

万世标准与格语践言——朱熹关于圣人言语的体认与践行

郑淑花(2-134)

契约文书讹字初探——以《吉昌契约文书汇编》为例

王 阳(2-140)

《广韵》实用性学述

冯宽平(3-108)

兼收并蓄的青海方言——以缝补类用词为例

贾爱媛(3-114)

清末民国时期汉字“类推”简化法的演进

孙建伟(3-121)

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始见书证问题商补

周广干,薛文华(4-112)

“实在”与“确实”在不同语体中的立场表达特点

葛锴桢(4-118)

《说文》籀文与对应小篆构形系统比较研究

朱 栋(5-109)

河南土地契约文书俗字校读释例

王 阳(5-116)

文学语篇中汉语位移方式动词的维译策略——基于中篇小说《地久天长》的封闭语料库研究

姚家兴(6-103)

回顾与前瞻: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2004—2021)

闫维康(6-109)

艺术研究

动画融合传播视域下的三维特效研究

汪俊琼(5-123)

青海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展演与传承研究

王海龙(5-129)

人工智能艺术生成机理探究

赵树军(6-92)

互联网情境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设计创新

张 琦(6-98)

思政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

蒋怀滨,何斯娜,王恬悦(1-3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三重逻辑

周良发(1-39)

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分析

张淑敏 冶成福(5-156)

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鞠晓英,褚晓彤(5-161)

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意义

丁柏峰(6-134)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战略主题实施进展十年回眸

王秀芳,郭连云(6-142)

教育与教学研究

国家认同教育:意蕴、困境及实现路径

李晓华,陆思羽(1-143)

三维索隐:影子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姬梁飞,薛 超(1-149)

“孔门之乐”的审美心理内涵及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苏 中,宋琛琛(1-155)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魏 萍(1-160)

多维联通的大学英语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任重远,李景林,付佳灵(2-146)

“一优两高”战略下青海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定向研究

张春海,李金睿(2-155)

“教育援青”国家战略与西部高校教材

董晓萍,李国英(3-127)

青海高校本科专业结构研究:2005—2020年

张 征,陈凤菊(3-131)

青海乡村学前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分析——基于对青南15县乡村幼儿园的调查

李瑞华(3-137)

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及其思政课意蕴

谢狂飞(4-126)

“中国地理·青藏高原”课程MOOC的建设与思考

刘峰贵,陈 琼,王静爱等(4-132)

基于翻转课堂背景下的生物学讲座式授课模式探讨

谢惠春,王英典,李建民(4-141)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闫 昱(4-145)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魏庆娟(4-151)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西部职业教育地方立法研究

郑春晶,郝文武(5-133)

青藏高原大学生创业倾向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

窦秀玉(5-139)

论辩与鉴赏:典籍英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乔劲松,李淑芳(5-146)

近十年国内高中学科融入式生涯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

李超民,周 雯(6-120)

UBC乡村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研究

铁生兰(6-130)

高原心理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与实践

陈永涌,高 群(3-145)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手机依赖状况的心理分析——以青藏高原J校为例

陈洋洋(3-153)

图书文化

信息时代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研究

曹 彩(4-15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图书馆民族文献发展提升策略

赛 青(4-160)

服务设计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研究

张雅杉,李臣玲(6-149)

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

袁 荣(6-157)

书评

《丝绸之路青海道史》出版评介

李兵兵(3-162)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研究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
庆祝“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百岁华诞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