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制革新释放军工院所科技创新生产力
2021-01-03高少冲赵玉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文/高少冲 赵玉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环境形势,军工院所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站在科技自立自强角度谋划科技创新力量。然而,目前机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限制军工院所科技创新的关键瓶颈。因此,军工院所要从科技创新“主体、管理、协同、文化”四大核心要素着手,通过创新主体机制革新实现“愿意干”、创新管理机制革新实现“高效干”、创新协同机制革新实现“共同干”、创新文化机制革新实现“放心干”,最终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机制藩篱,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生产力。
一、军工院所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科技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同时,我国经济将延续稳健复苏态势,但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都将持续影响军工院所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此外,军工院所还面临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交付周期变短、装备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发展态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是摆在军工院所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尽管形势复杂、挑战加剧,但应对好了,机遇更是前所未有。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核心变量,要从国家重大战略中看到机遇,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军工院所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军工院所要站在科技自立自强角度,谋划科技创新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军工院所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大胆尝试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加快推动原始创新、融合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加速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装备研制。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机制革新是释放科技创新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生产力,那么机制革新就是生产关系。通过生产关系调整可以有效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而机制革新是一种基于生产关系调整以释放科技创新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可以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虽然我国科技创新拥有巨大潜能,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重大成果突破、缺乏关键技术积累、缺乏系统化长远布局、缺乏领域国际领导力等问题。目前,高强度科技资源投入模式渐渐失效,现有的科技创新机制在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效率方面几乎达到了极限,说明机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限制科技创新的关键瓶颈。
对于军工院所而言,科技创新机制同样存在诸多阻滞问题。军工院所承担的装备科研、生产任务较为繁重,而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以装备研制工作为主,各研发部门科研人员偏重参与型号产品的研制工作,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也有待完善。而机制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主体不明确,人员参与积极性不足;二是创新管理流程不完善,创新过程低效化;三是创新组织方式偏向封闭,协同合作程度不足;四是创新文化过于严苛,缺乏创新培育土壤。因此,军工院所需要探索机制革新方式以打造能够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率的新机制,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持续动力。
三、科技创新机制革新的四大关键举措
针对上述存在的机制问题,从科技创新“主体、管理、协同、文化”四大核心要素出发,基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简称十四所)在科技创新机制革新领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军工院所科技创新机制革新的四大关键举措:通过创新主体机制革新实现“愿意干”,创新管理机制革新实现“高效干”,创新协同机制革新实现“共同干”,创新文化机制革新实现“放心干”。
(一)创新“主体”机制革新实现“愿意干”
一是确立科技创新主体,打造科技创新特区。十四所打造独立性、前瞻性、开放性的以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构建科技创新特区,包括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人脑机实验室、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等。通过创新特区打造,将各类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独立运行,从繁重的装备型号研制任务中开辟出专门面向前沿科技竞争的创新特区,作为创新人才引进、科研管理、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改革试点。构建考核目标明确、技术管理及技术研究分类考核的公平公开考核机制。
二是开展项目经理负责制,赋予人才自主权。十四所在科技创新特区推广项目经理负责制,构建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团队组织架构,通过考核要素引导项目团队价值导向,赋予项目经理更加灵活的人权、事权、财权和技术路线权。十四所形成了“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团队自主运营”的前沿技术创新主体,解决了诸多产品中基础性、前沿性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建立针对创新项目特点的激励模式,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链路,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既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激励收益的获得感。
三是实施“揭榜挂帅”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十四所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攻坚战,实施“揭榜挂帅”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挂帅出征。坚持需求牵引,紧抓技术更迭、体系重塑的战略机遇,聚焦预警探测领域装备研制和技术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征集和凝练关键技术攻坚方向;突出揭榜挂帅,英雄不问出处,不计应者资历,形成有利于揭榜者脱颖而出的良性竞争生态;强化结果导向,中间过程不设节点,以结果和成效作为科技创新奖励的主要依据,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创新“管理”机制革新实现“高效干”
一是构建创新全过程管理流程,实现创新管理系统化。十四所建立创新项目立项、实施、评价、成果转化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管理过程的系统化集成。立项环节涉及信息收集、技术规划、指南发布、项目申请、立项评估等过程;实施环节按照技术风险可控性强弱,将创新项目分为以计划管理方式考核的一般性创新项目和以技术例会形式推进的探索性创新项目;评价环节根据技术指标、创新程度、成果转化、成果影响力、团队建设等建立评价体系;成果管理环节探索成果固化、分享的形式以及技术交易的可行性和操作模式,建设成果共享和交易平台。
二是建设数字化创新管理平台,推动创新管理数字化升级。十四所秉承“信息创造价值”的理念,打造“全数字、全互联、全智能”的新型信息化系统,以整套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确定的业务流程、活动和职责为输入,在信息化系统中全面定制实现了科技创新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打通了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孤岛”。在互联互通网络上进行逻辑集成,建成覆盖创新战略规划管理、创新业务与组织管理、创新项目资源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管理和数字档案管理的科技创新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技创新管理数字化能力持续升级,系统性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发挥创新成果最大价值。十四所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以项目的研发需求为出发点,在研发过程中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发明创造登记、有效保护方式选择、专利战略布局分析等内容,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应用等各个环节,全面统筹项目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及时有效保护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同时,建立项目知识产权专员制度,为项目配备知识产权专员,负责开展知识产权策划、审查、验收、管理、评议、推广、转化及应用等工作。
(三)创新“协同”机制革新实现“共同干”
一是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推动协同创新生态建设。十四所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围绕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开展协同创新生态布局。核心层是指以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专业研究部为支撑的创新平台,围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紧密层是指与国内相关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还包括与集团公司其他成员单位以及战略合作单位共建共管的协同创新平台;松散层是指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探索合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形成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态势。
二是持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创新集群。十四所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聚焦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发挥自身的价值链支点作用,集合区域协同力量围绕网信重点领域进行创新突破。同时,积极搭建探测感知技术领域的区域性创新网络,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与紫金山实验室共建微系统研究中心、苏南自创区协同创新平台的合作落地。充分响应国家、地方和跨区域的各项政策,打通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道,进一步放大协同创新网络的外部溢出效应。
三是积极融入“双循环”,布局国际化协同发展。十四所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接口布局,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堵点,促进与各类标准规则体系有效衔接,实现技术、产品、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十四所充分发挥国际化经营优势,不断提升创新链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运用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企业不断赋能。通过积极融入“双循环”有效提升网信领域技术先进性和管理有效性,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持续优化创新链产业链,实现体系协同发展。
(四)创新“文化”机制革新实现“放心干”
一是基于创新策源打造前沿创新氛围。十四所致力于成为预警探测领域的前沿科技瞭望者、未来概念设计者、创新思想引领者,定期组织所内院士、首席专家、领军人才等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和“远望俱乐部沙龙”,打造科技创新思想市场。科技创新论坛定位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微系统、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方向,远望俱乐部沙龙定位于战略性领域问题探讨,“源”“策”并举,碰撞思想火花,创造新理念新思维,为科技创新营造前沿文化氛围。
二是基于红色基因打造使命文化。红色基因是十四所承担的使命责任,把承担好军工央企使命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十四所的科技创新史就是一部中国雷达技术创新发展史和服务国家战略史,创造了大量中国雷达技术领域零的突破,始终引领着中国雷达技术发展。十四所建立薪火相传的军工特色使命文化,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装备现代化进程,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三是基于蓝色基因打造创新文化。蓝色基因是十四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预警探测领域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创新责任担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理论导向型的前沿探索和市场导向型的应用研究,十四所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领域技术进步作为创新主题。十四所形成开放、活跃、务实、协同的创新氛围,以及宽容失败的探索文化、数据说话的评价文化、持续改进的提升文化,让创新者消除后顾之忧。十四所重视创新观念、创新意识的交流共享,定期组织学术活动周、科技创新成果展、“国睿杯”挑战赛等活动,为科技创新创造优渥的文化土壤。
四、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复杂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军工院所遇到的竞争挑战,并提出了军工院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承担的使命责任和面临的重大机遇。然后,分析得出机制问题已成为限制科技创新生产力的关键瓶颈,军工院所也存在多种机制阻滞问题。最后,从科技创新“主体、管理、协同、文化”四大核心要素出发,基于中国电科十四所在科技创新机制革新领域积累的实践探索经验,提出了军工院所科技创新机制革新的关键举措建议,推动军工院所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