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2021-01-03韩云峰谢志平李雯婷葛杰贾月辉
韩云峰 谢志平 李雯婷 葛杰 贾月辉
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但大多数教师、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上,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学,导致“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出现,影响了医学人才的质量。医学教育要培养的是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并且有宽厚人文精神的医学生。要成为良医,不能仅有高超医学技艺,更需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既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中国策略的提出,促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加快了人文教育的改革步伐[1]。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医疗卫生发展的必需。
《流行病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既是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学科内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美学等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运用缜密的哲学思维解决流行病学实践的问题,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流行病学知识在哲学思想的提炼下变得深入浅出,且流行病学实践的生动实例有助于理解哲学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两者结合则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疾病不仅是个体的生物学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新的医学模式也强调医学与人文的融合[3],我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在教学工作中,尝试将人文教育融入到《流行病学》课程中,根据课程特点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使得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满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1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教学设计
我校《流行病学》开设专业为本科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和临床药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考试课,授课学时分别为80 学时(5 学分)和60 学时(3.8 学分),临床药学专业为考查课,24 学时(1.5 学分)。从2020~2021 学年开始将人文教育融合在《流行病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材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出版、詹思延主编的第八版《流行病学》,讲授教材第一至十二章的总论内容。《流行病学》课程团队授课前积极开展研讨,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要求集体备课,提取人文教育元素,选取与人文教育有关的视频、案例、文献等人文教育素材建成教学资源库。
2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课堂实施
2.1 以医学大家的榜样力量,践行医者仁心 从古至今,流行病学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无一不体现了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典型的人物或案例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如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伍连德博士,在1910 年与1920 年华北和东北两次的鼠疫大流行期间,查明鼠疫的传播过程,为我国防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奠定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础;还有苏德隆教授,运用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确定了流行在我国长江流域的血吸虫感染与钉螺有关,从而为我国血吸虫的病因确定和防治作出卓越的贡献;伍连德博士、苏德隆教授正是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科学地收集资料,调查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体现,也是哲学思维在流行病学实践中的完美应用。
再到2020 年的新冠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冲锋在前的感人事迹,还有支援一线的医护人员。这些无名英雄的勇于担当、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鼓舞学生更加坚定了职业信念。还有不胜枚举的公共卫生学者,以榜样的力量践行了医学誓言,为人民群众铸就健康屏障,用奉献、坚守诠释了医学的使命与担当[4]。
2.2 以病因推断为线索,感受逻辑思维的魅力 流行病学最主要的用途就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疾病的病因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核心。《流行病学》课程的大部分授课内容是讲述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寻找病因线索,应用逻辑归纳法建立病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以及验证病因假设,最后用因果推断标准综合推断,判定病因的全过程。在讲授研究方法的各个章节过程中以经典案例——吸烟是否为肺癌的病因作为案例,从观察烟草的消耗量与肺癌的死亡率变化的生态学研究入手,应用“穆勒推理法则”发现病因并建立病因假设开始,进一步的应用分析性研究方法“Doll 与Hill 的队列研究方法”检验病因假设,最后使用实验性研究验证并综合“Hill 准则”进一步验证病因。病因推断的过程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与辩证思维的能力。
2.3 遵从医学伦理,培养法律意识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如:临床试验研究中设置的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处于没有有效治疗而延误病情的情况;观察性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参与或退出研究都应基于自愿的基础上,不能强迫,更应告知其参与研究预期的收益与风险;在筛检试验中,作为干预措施,筛检也涉及到伦理道德要求,以及在公共卫生监测中,都必须遵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尊重、行善、公正等医学伦理要求。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均提示违反伦理道德或将造成严重后果;学习《流行病学》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药物临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医务工作,依法行医是每一名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
2.4 以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的三件法宝是: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沟通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5]。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启发学生,促使其掌握有效的沟通策略[6]。如:在改变实习课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同伴互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实习课前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结成2~4 名的小组,实习课以每一组同伴为单位相互讨论讲解案例内容,直到同伴间观点一致,下课时每组同伴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以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增加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课后调查有74.23%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
在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授课班级共计149 名学生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8 份。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情况,以及在学习《流行病学》课程过程中学习收获到的人文知识,主要调查授课过程医学人文知识渗透融合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43.48%的学生比较了解医学人文教育,57.25%的学生表示听说过医学人文教育但了解不是很多;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后,学生收获最多的医学人文知识依次是:以人为本的精神(67.39%),遵守医学伦理道德(65.94%),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50.00%),献身医学、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25.36%),感受到了逻辑推理思维的魅力(16.67%),增强了与人的沟通技巧(16.67%)。有92.75%的学生认为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很重要,学生希望的医学人文教育形式依次:多样化创新的教学方式占71.01%、融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之中的占58.70%、减少理论知识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占55.07%。
4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可见,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的学习有积极态度,希望能够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的专业课程中学习。《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献身医学、爱岗敬业,逻辑推理思维的魅力以及与人的沟通技巧三方面人文知识点的教学成效略显欠缺,在下一轮的《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探寻典型的人文素材,着力加强以上人文知识点的输出。
通过对学生访谈以及授课教师的课后反思调查发现,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任何课程的讲授,教师都是第一主讲人,教师要转变意识,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作为专业课的授课教师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授课比社科专业课的教师更有优势,原因是:首先,社科课教师没有医学教育背景,很难将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而且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学时少,多为考查课,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同度与敬畏度更高,由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调查结果也显示有接近六成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教育融合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形式。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应主动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途径,关注医学人文相关的热点问题,持续储备医学人文知识,努力提升人文修养。具有良好医学人文修养的教师能更好地把医学人文教学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将医学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沁入学生心田。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发教学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穿插人文案例,还通过线上平台给学生定期推送医学人文相关的历史、文献、时事等资源。线上线下结合,营造浓厚的人文学习氛围,将人文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5 展望
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医学技术过硬的医务工作者,更是培养兼具高尚人文底蕴的医学人才,这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合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相呼应,共同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
《流行病学》课程作为现代医学的主干学科,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团队会继续深挖、提炼课程内容中的人文元素,选择典型的案例,找准与专业知识的精确切入点,恰如其分地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压实人文教育成效。教师应对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能够融汇贯通,将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使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