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

2021-01-03北京工商大学吴艳乐

区域治理 2021年43期
关键词:赡养父母中华民族内涵

北京工商大学 吴艳乐

一、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史中,已经慢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孝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养老方式,对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传承和发扬又有重要影响。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因为战争和灾难受到巨大冲击,以至于当前社会对养儿防老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在孝意识淡薄、家庭养老观念逐渐弱化的现阶段,如何理解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已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焦点。当前对孝文化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关系着孝文化再次发展和利用。

(一)孝是伦理观的体现

首先,我们从“孝”字的构成来分析,“孝”是由单个的“老”字和单个的“子”字这两个字组成的,后来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将“老”的下半部分予以省略。其次,从“孝”的起源发现,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相关记录,“老”字、“考”字、“孝”字都是相互关联的,都体现着出老人爱护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寓意,很好地展现出父慈子孝的理念。而在金文中,“孝”字则有力地突显出怎样实施“孝”的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年人表现出一副虚弱不堪的状态,而子女则扮演着赡养老人的角色。因而,我们可以从行动的角度来分析,“孝”字就意味着父母老年后必须依靠后代照顾,这就体现了感恩的意义。此外,这个字中的“子”字代表后代,这反过来又赋予了“孝”字新的理解,其中包含了亲属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传统的中国孝道文明中,孝道最早的意义是赡养父母。“孝”字形象地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和长辈之间的道德关系。因而,“孝”可以说是伦理观的体现,这意味着“孝”字不仅是指要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还要尊重长辈、孝敬长辈。

(二)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开始

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根,也是普通群众家庭教育之根。“孝”字是古人智慧的表现,其涵义深刻。孝是由单个的“老”字和单个的“子”字组成的,体现了老一代与下一代是和谐的一个整体,老一代追溯上去还有老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下面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也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孝经》通过讲述民间典型的孝事件,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孝的重视,其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来说比较著名的经典著述,该著作对孝有着全面系统的概括。孔子曾在《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指,孝是道德之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

(三)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孝不仅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尔雅》认为“孝”是“善事父母”。在《尚书》中就有舜以孝道和睦家庭之事。汉代从惠帝开始,逐渐重视孝的作用,这从孝惠帝、孝景帝、孝文帝等的称谓即可见。至汉武帝“罢黑出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孝道正式成为统治者治国教化的根本,后随着孝文化的发展,孝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表现。因而,孝文化不仅包含着历史上以及当代中外一切有关孝的思想理论和各项法律制度行为规范,还包括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现象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不仅涉及晚辈和长辈,也包括孩子与父母家庭道德关系的处理。因此,孝文化也可以被看作是孝道。

传统孝文明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三个方面:一是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二是葬礼、祭奠活动的安排。三是孝顺父母、赡养父母①。《大戴礼记》这本书也对“孝”字作了解释,传统上的“孝”字一般包括着三个方面:第一是尊重和尊敬父母,第二是不要迫害和威胁父母,第三是奉养父母。总而言之,孝的内涵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孝是伦理观的体现,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开始,孝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由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可以知,孝不仅是对长辈的孝敬,孝还进一步加深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新时代,孝以治家、孝以治企、孝以治国已成为当今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孝文化的内涵特征

当前中国传统孝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特点,如实践性、义务性等,同时,中国传统孝文化也遵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如自然性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然性

孝是法律、规则的体现,是追逐公平正义的表现,是人民群众道德行为的展现,孝也是一种有关血缘关系的基础推导。虽然孝的内涵对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有着很强的规范作用,但在文化发展的逻辑思维的起点上分析,孝文化具有自然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孝文化的各个方面来看,每个自然人生存的基本是血液的正常运输,这也是万物在大自然间生存的根本。人们自身的社会定位以及社会关系则是由血缘关系网所提供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关系网中找到他的位置,并确定他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血缘关系的自然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在不同的阶段应当履行不同的义务和职责。

(二)义务性

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孝经》整本书几乎规定的都是儿女们应当履行的义务,从君王到大臣,再从大臣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人物都要履行孝顺父母和赡养父母的义务,说明不同的社会阶级都要履行孝义务。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没有一个主体是不孝敬父母的,即使是君王也必须扮演着孝子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来讲,在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也是一个实施孝义务的主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采用别样的方式来论述孝道的义务性是能够塑造出“子民”和“臣民”的人格。在古代社会假如有人无视或者漠视孝道,并且不实践相关孝的工作,是要被列为处罚之首的。中国传统社会由伦理和政治这两大主要范畴构成,孝文化的任务不仅是一种家庭品德的要求,更是一种社会道德的规则。

(三)实践性

孝文化也可以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特征的文化。我们实施孝道,其目的不是为了探究自然世界的本质,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社会政治生活相融合,创造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和睦的社会生活环境。孔孟根据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本质所在。孝文明在古代社会的演化中,相应的也出现了不少的经典著作,例如《忠经》《女孝经》《二十四孝》,以及各朝各代的孝子传等,这些著作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孝道,使孝道可以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其中,《孝经》是中国古代社会在宗法统治背景下建立的,它对各个阶级的社会主体应当怎样实行孝工作作出了不同的规则和要求,认为君主完全可以利用孝这种义务和责任来统治社会和维系社会。

三、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孝文化的当代价值也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有效需求。

(一)修身养性,融合家庭

孝是单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我们通过孝顺父母,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善待父母,就没有了个人道德,也就等于失去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每个人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应该是家庭,整个社会存在的基本是家庭。无论时代如何变换,人们的社会生存格局如何变化,都必须要注重家庭环境的建立,特别是在家教、家风、家庭这几个方面。家庭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不稳定也许会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对家庭方面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并且大力强调用孝来规范家庭的建设。在新的时代,我们也要用孝文化让子女赡养父母。

(二)报国敬业,凝聚社会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还包含着对君王的忠诚、报效国家的决心、专心致志的理念。孝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帝王建立了一套礼仪制度。我们知道,儒家并非产生于和平年代,孝的思想观点不光规范社会的品德行为,而且在调节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孝在维持中国古代社会安定方面提供了政治意识,在大团结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以现在的目光来分析孝文化,孝文化虽然有封建、消极、落后的一面,但也有进步、爱国、报效国家、敬业的一面。

(三)弘扬孝道,赡养老人

我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人口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的数量占很大一部分,相比其他国家来说人口老龄化速度也是最快的。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是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国数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乡村老年人的养老。家庭养老在中国广大地区仍然存在,其存在的基础是传统的孝文化,家庭养老是最古老、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之一。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阶段,老年人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弘扬孝道、赡养老人义不容辞。

孝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孝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养老方式,对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着重大影响。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历程当中,由于战争和灾难受到巨大冲击,以至于当代社会对养儿防老观念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孝意识淡薄、家庭养老观念逐渐弱化的环境下,现阶段重新理解孝文化的内涵和当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①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

猜你喜欢

赡养父母中华民族内涵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活出精致内涵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挖掘习题的内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美国:赡养父母就减税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美国人靠父母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