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金融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01-03罗曼亭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代化农民

罗曼亭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倡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建设最美农村、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我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农业现代化”一词的提出是源于哈佛大学的两位经济学教授,发展至今该理论日渐成熟,在苏联模式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期间不断地将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手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开展,中国化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不断走向成熟。农业现代化是指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设备来丰富农业生产,对农业管理采取现代经济科学的管理模式,农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专业化、一体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费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高转化效率、保护环境的农业生态系统,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2.农村金融概念的界定

农村金融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农村金融”作为概念被广泛应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金融是指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巩泽昌,1984),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总和(丁文详等,1988),是指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一种信用关系(王世英,1992),是指通过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李树生,1999),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王绍仪,2002),是服务于农村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关于金融借贷机制、金融工具、供求关系等元素的集合(霍焰,2013)。

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具有长期趋于弱势的特征: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地理位置、天气、土壤、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大,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相应地投资风险较大(史方超等,2016)。农村金融可理解为全部与农村资金流动有关联的活动,具体是指合法的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的存贷款、保险、基金、期货期权等相关金融业务(杨子坤,2019)。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需求分析

1.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由于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农民的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储蓄的部分很少,因此不能支付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购买机器设备和农药等的资金;农村地区范围比较广泛,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的问题,同时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进一步扩大了农业融资总需求的缺口。

2.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农业农村现代化促使农村产业和农民生活日益丰富且趋于多元化,同时促使金融需求主体、资金融通方式和融资用途多元化。

(1)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化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较小且比较分散。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该体系是指由家庭、企业、集体、合作共同经营发展。同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发展主体。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近些年来农业现代产业园、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生产基地等新型主体应运而生,不同类别的经营主体对应的金融需求也逐渐呈多元化。

(2)融资方式多元化

农民自身资金具有缺口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应建立高效便利的抵押担保方案,逐步推行抵押担保方式需求具有个性化、贷款产品需求具备多样化分层次的特点以及融通资金渠道多元化。

(3)融资用途多元化

农村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的金融需求:《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应走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

农户生活水平提高的资金需求: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距是我国一直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减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可采取将有关金融机构引入到农村发展的措施。从农民购买大型消费品如房屋、汽车、生产设备等角度分析这些都在进一步扩大金融需求。

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作为重点实施对象,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农村交通运输、水电、数字信息化、绿色能源等方面的投入建设。

3.需要综合化的服务模式

(1)金融产品综合化

目前单一的银行业体系已不能达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需要综合化的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信贷、票据等。金融产品综合化可加强金融业的密切合作,进而提供综合化的服务体系。

(2)金融服务综合化

在传统信贷支持的基础上,“三农”服务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农民需要全方面细致化的金融培训、明智的投资理财、合理的财务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合规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多类型的金融服务。

(3)生产资金高效便捷

农业生产过程具有时效性,为克服农业生产季节周期性特点,相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生产的规律探索合适的投融资组合方案,以便缩短贷款审批流程和发放时间,为投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提高贷款流程效率。

三、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

1.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农村农业生产增速相对缓慢,相应地农民收入较低,农民的偿债能力欠佳,所以农业的信贷资金一直存在供给不足的劣势。

2.金融供给不够丰富

首先,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上。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比较落后仍是以存取、借贷等传统基础业务为主,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创新,金融服务固定化、服务模式死板,未能跟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其次,该现状表现在金融供给主体层次单一。我国的农业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主要是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农业合作社构成。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小网点商业银行效益持续下滑无扭转余地被迫陆续撤销了营业网点,这对农村农业面临的金融供求失衡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3.创新力度不强

农村金融环境欠佳还有待继续完善,为解决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可大力发展线上金融服务。但是农村地区线上金融服务能力低下,线上投融资、农村电商等数字化金融服务还没有广泛涉猎。金融服务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农业保险,农村证券、基金、信托等业务发展落后。

四、国外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做法与启示

1.国外实践

(1)美国新型的城乡发展模式

美国通过城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立,不断提倡乡村发展独创性,加快农村农业发展以及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美国日益形成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主要是将发展中心放在城市,选取个性化乡村作为聚居区,农业经营主体由大型农场构成。美国构造了新型的城乡发展模式即互惠型的城乡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美国走有效的乡村发展路线,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了新型农业发展主体。

(2)日本的造村运动

在日本的造村运动过程中政府的正确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倡导各地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格局,不断开创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农产品生产地,发展过程中注重农产品的创新。为鼓励企业走向乡村,日本有关政府采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给予财政拨款的方法,对走向乡村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措施,提高企业走向乡村的积极性。在造村运动过程中日本重视农民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乡村免费举办各种培训班,讲解农业知识,为农民解答疑问,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在农业产品销售方面,日本建立了合理的农业产业链,掌控农产品最初的生产、加工阶段,同时监控产品中期的流通,最后制定产品的营销策略等每个细小环节。日本在造村运动的推动下经济得到了日益可见的快速发展。

(3)德国更新村庄

德国力争在不改变原有村庄的基础之上,通过整改土地、更新村庄等方式,来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农业的生产效率。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村庄的重整,规定更新村庄的前提是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对城乡规划进行整改。二是德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意识由地方政府进行干预和主导。三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提倡合理规划零散的小块土地,高效划分工业用地、参观游玩用地、文化产物用地,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将村庄更新和土地整改有机结合。五是大力推广农地金融,鼓励农民利用抵押土地的方式获取资金,还可以通过相关金融机构之间转贷款向农民发放贷款。德国更新村庄保留了原有村庄的特色和优势,还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对我国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启示

一是要以达到金融需求多元化作为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中国邮证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相关机构组成,对于迫切的目标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各个相关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合理分工,加强合作,尽职尽责。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涉猎的范围较广,但在某些特殊的政策性业务中涉及的还不充足,应提高政策性业务欠佳的银行参与到政策性业务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相关银行在政策性业务中的工作效率。

二是根据城乡协调发展理念,进一步对城乡产业进行合理规划。首先,应制定新型城乡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倡在小城市或地级县地区发展大型工业企业。其次,改变城市建设方针,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让更多农民有机会在距离自己近的城市工作。最后,应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推动工业化发展,提倡建立县级地区产业园,走农村地区城乡融合的道路。

三是针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不断修改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以及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促使资源转变为资产、资金转变为股金、农民变为股东,推动以联营、股份参与等方式加入到城乡建设中。根据市场发展现状和经济原则,建立新型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

四是将激励作为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农民作为主体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村地区道路、水电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加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支持,不断落实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五、金融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1.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提供多元化信贷服务

目前银行在农村设立的网点有限且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门槛高,授信额度小,加之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种类少、金融业务涉及的范围小,不能满足农村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对此农村金融体系应力求多层次、广覆盖、倡导正规金融机构与合法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不断增加支持农业发展资金的及时供给,给需求多样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的信贷服务。针对农村信用社继续进行深化改革,大力提倡在农村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大支农的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胆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而满足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政府应尽快制度合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进行合规管理促使该金融组织规范发展,资金流向能切实地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断扩充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类型,使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一席之位。在提高农村信贷规模的同时还应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调整战略探索提高农业产出的关键路径,注重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激励和培养优秀金融人才的合理机制。

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开发出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建立由金融机构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模式,通过相关企业进行担保、资产抵押或质押等方式,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信贷支持;对抵押质押的担保方式不断进行大胆创新,扩大担保物的范围。在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范点的同时,大力提倡将股权、存单等的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器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针对农村原有金融服务模式进行革新,可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宝等电子信息化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条件。

3.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金融环境欠佳,农民金融意识薄弱,风险防范能力较差,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工作,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农业经营风险较大且农业保险的理赔制度不健全,应健全农业风险补偿与农业保险体系,提倡商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开展,对涉农的保险企业进行政策支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金融风险突发事件的防控和管理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风险应急机构,以维护农民利益。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相对较低,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现代化媒体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普及农民金融知识和对农民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农民信用意识,提高金融知识素养。

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转移和分散农业风险

首先,在法律层面应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立法,不断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制度的管理,根据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应适时制定农业重灾风险分散措施和农业再保险制度,对农业重灾风险保险准备金进行合理地规范管理,不断扩大农业重灾保险的试点,以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培育优秀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其次,应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政府应给予财政支持,对相关保险费用进行财政补贴,扩大农业参保范围,转移和分散农业风险。最后,应加大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细致地了解有关农业保险的国家补贴政策等相关信息,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现代化农民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