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领养消费模式的乡村振兴战略新探索
2021-01-03范翔昕高铭泽戴方泽王晓召
范翔昕 高铭泽 戴方泽 王晓召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扶贫攻坚阶段产业扶贫模式比较
产业扶贫是一条有成效的科学路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证明了这一点。传统的产业扶贫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通过基础农业推动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可以分为生产带动模式、就业带动模式、资产收益模式和混合带动模式[1]。生产带动模式,是指投资企业从农户角度,通过降低农业成本、提供农产销量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农业收益的增加。就业带动模式,是指企业面向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岗位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以发放工资的方式,提高贫困户收入。资产收益模式是指贫困户的自有资源、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以及村集体的自然资源以资产化的形式,量化折算成股份,贫困户即为股东。企业利用这些资源获得经济收益后,贫困户和村集体也相应的依照股份分享利润,从而增加贫困农户的财产性收入。混合带动模式综合了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带动、资产收益这三种模式的产业扶贫方式。
二、领养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的前景分析
1.传统产业扶贫模式不适应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需要
随着扶贫攻坚阶段任务完成后,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原来的产业扶贫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需要。
(1)农业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自身无法形成振兴活力
脱贫地区的发展不能只借助外来力量,发展内生动力是脱贫地区完成振兴的首要任务[2]。如果只是靠财政的补助资金,企业的慈善援助,脱贫地区还是会陷入一种没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局面,劳动力不能回流,也不能进行持续的经济发展。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宣布胜利,这同时也意味着乡村振兴战役的开始,若脱贫地区一味的将乡村振兴视为政府和社会的工作,那么乡村必然无法振兴,更有可能重新“返贫”。不谋求自身发展之途径,一心只想享受国家之救济,致使农业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振兴活力。
(2)产业扶贫外生动力不足,无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扶贫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乡村振兴更应如此。一些企业仅将扶贫看作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并没有将企业的自身优势辐射到村庄,且帮扶村庄脱贫后,能否继续助力乡村振兴也令人存疑[3]。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帮扶的方式伴随着巨大的投入,包括资金和人力资源。一旦 “乡村振兴”和“企业自身发展”之间并未形成良性循环,企业积极性将被挫伤。总而言之,如果无法找到平衡企业利益和乡村振兴的平衡点,企业对农村的助力必然是短暂的,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帮扶,更何谈乡村振兴。
2.农产品市场亟需进一步开发
2019 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4]中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被无数人誉为“十万亿”的蓝海,近年来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二三产业之间互联性弱,农产品产业链实现不充分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与开发。
(1)脱贫地区滞销多发,农产品销售陷入困境
对于一些地处偏远,与外界联系并不密切的不发达农村地区来说,村民往往是依靠某种单一的农产品创造收入,而由于当地缺乏宣传手段,缺乏销售途径,基础设施欠缺等原因,农产品的销售时常受阻,农民收入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旦遇上滞销年份丰产不丰收,农民的经济状况就会直线下降,甚至形成暂时贫困。好不容易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农民,又走上了“靠市吃饭”的老路。
(2)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互联网+”农业成为新业态
“乡村振兴”战略开始于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以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实施中心,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立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体系。“互联网+”现代农业最初提出于2016 年[5]。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同时,由政府提倡,电商企业推进的“农村战略”开辟了消费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新路径,以一种新思路呈现在解决农村“买难”和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面前,此举带动农民增收,也让基于互联网的合作金融成为可能。
(3)智慧农业发展迅猛,助力低端农产品走出困境
智慧化农业的定位是利用现代机械化智能化设备,有效摆脱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的人力依赖。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传统农业生产工艺,因地制宜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基于传感检测技术,构建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的大量“下乡”,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也不断拓展与开发,许多原本难以找到市场的低端农产品因为品质质量得到了保证,销量获得了突破式的增长。
三、领养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1.消费扶贫是领养消费的内在机理
消费扶贫,指消费主体通过一定途径,对消费客体的产品进行消费,以达到促进增收,助其脱贫的目的。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6]公开发布,标志着消费扶贫的诞生;在脱贫攻坚战役结束后,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领养消费可以进一步有效利用消费扶贫这个抓手,赋能乡村振兴。
2.领养消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传统的扶贫模式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后,如何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则是下一个目标,领养消费可以助力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产销匹配,自行创收“造血”的同时,向创收能力欠缺的农户“输血”,实现全方面,全覆盖式增收。
3.领养消费是政府乡村振兴工作的优质实践
对于政府部门,领养消费无疑是投入小而回报高的优质乡村振兴实践模式,领养消费作为一个地区走出宣传困境的重要渠道,项目带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对于深挖当地资源,进行下一步开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领养消费不失为极佳的投资对象。
四、领养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可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有效模式,领养消费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外双重动力、促进产业转型;互联网和智慧农业的出现则是助力领养消费突破农村到城市的最后一个瓶颈。
1.领养消费为乡村振兴形成内生动力
习近平说,要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7]。“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实行振兴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不同于传统产业扶贫模式,领养消费可以积极调动农户的增收积极性,告别以往农户盲目依赖政府救济的现象,从而创造内生动力。长久看来,当地不再是被动地,依靠他人带动实现增收,而是主动地寻求增收途径,即“化输血为造血”。
2.领养消费灌输外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学意义上,出资企业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声誉,提升企业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出资者可收获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热心公益的良好社会声誉。经济学意义上,作物领养是一种认筹。同样的一笔费用,通过领养一棵作物,可获得的成果远超于市场上所购买的数量,且从作物领养所获产品为纯天然制造,不同于市场上的劣质假冒产品,对领养者而言,属于投资回报。领养消费可以调动企业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发挥企业下乡之利,消除企业下乡之弊,形成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格局。
3.领养消费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创造地区特色振兴品牌
领养消费模式将传统农业与生态旅游体验等服务业相结合,创造性地将当地固有的果树作物转化成体验式商品,将农户必须要做的种植和维护等农活转化成生产服务的过程。可以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都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8]。另外,领养消费也有助于当地形成产业印象,树立产业品牌,全方位推动当地知名度从而促进纵深发展。
4.互联网与智慧农业为领养消费保驾护航
互联网是农产品行业的良好的助推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产品营销要颠覆传统的营销通路,借助互联网裂变渠道。线上销售的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将生产信息和产品信息第一时间介绍或反馈给消费者。同时,依靠互联网平台,生产者会掌握一定的需求信息,缩小供需鸿沟。现代传感技术和监测设备,是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智慧农业的必要载体[9]。通过传感技术,可实现远程科学监测,有效降低农户无意义的人力消耗,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除此之外,智慧农业可助力向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过渡,也让传统的农业生产走向智能化、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化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5.领养消费有效缓解农产品滞销,打通乡村振兴重要环节
领养消费模式解决的问题是压缩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实现供需两端的直接对接。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环节为三大主体,农户生产农产品,批发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流通至市场。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市场需求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物流受阻等情况,农产品就会积压滞销,领养消费模式则剔除了中间商环节,让农户直接与市场联结,降低了农产品的滞销风险,也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农民收获的利润显而易见得到提升。
五、领养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
1.领养消费模式中领养者与农户关系的构建
在领养消费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为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消费者即为领养者,生产者即为农户,针对拥有经济作物的农户,以一定价格将该资源的使用权出售给领养者,农户代领养者对作物进行种植且管理。领养者可以利用闲暇、节假日前来观赏和采摘。待作物成熟后,领养者可收获固定数量的产品,果实可由领养者自行采摘或通过寄送到家。在此模式中,化乡村振兴过程为消费过程,建立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2.领养消费模式的规范管理运作
(1)创办村企和合作社,集体管理农户种植
在过去,落后地区没有自己的加工厂,农产品只能以批发价卖给商贩,农户处在产业链末端,收入不高,影响了种植和管理积极性。基于领养消费模式,当地可以创办基于股份制的综合开发公司,由村集体、村民、经营管理人员分别持股,并建成标准化厂房,进行农产品加工生产。同时组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产销分离的架构,与当地公司签订协议,确保入社群众稳定收益。
(2)政府监督规范,政策支持补贴
政府针对领养农业制定强有力的监督体制,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范保障食品的质量问题[10]。基于地区产业实际状况,政府也应优先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产品基地建设、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等作为政策的主要内容。同时为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项目、新型创业人士等进行一定的扶持补贴。
(3)领养消费合同关系的维护
领养消费是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乡村振兴方式。如何规避风险,最小化风险,是该模式走向市场化的关键。在领养者与农户签订领养合同时,在合同选择上选择以单一生长季为期限的短期合同,最大程度上规避违约风险。在领养过程中,对于作物照料心不在焉,或者种植果实品质不堪入目的农户,将不再进行认领合作。这样做既出于对领养者的考虑,也是对领养消费模式长期运营不稳定性的规避方式之一,为模式持续开展减少阻力。对于完全履约合同并且提供高质量果实的农民,采取奖励制度。
六、领养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1.扩展销售途径,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
为使生态农副产品卖出且卖好,需要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大力拓展销售渠道。一是建设乡村振兴定制农产品平台,将乡村的产业与大众消费需求有效对接,通过“互联网+”,实现其他农产品开发模式的科学复制;二是利用电商平台,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线上销售网络;三是引入专业互联网营销团队,帮助合作社建立微信小程序销售平台。
2.打造生态品牌,亮出产品“新名片”
唯有自身“造血”,乡村才可振兴。为进一步延伸生态农产品的附加值,当地可以打造具有产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首先要制定产品的标准化流程,使得产品品质达到国家认证标准。其次,可与当地土特产公司进行合作,综合农产品资源特点,开发制作下游产品,增加产品品类,提高自身收入。
3.开发生态旅游,掌握农旅结合“新脉搏”
不难看出,农旅结合是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的大趋势。其中,乡村旅游以其独特优势,促进城乡融合,重塑城乡关系,可延长农产品区块产业链,不仅给农村带来长期客流量和持续的资金流,也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养消费模式可以吸引领养者的流量以激活乡村旅游潜能。为发展乡村旅游,可结合村内民俗、特色景观打造休闲农家乐。同时,引进城市力量,推动文化创新产品制造、文化旅游小镇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11]。
4.建立乡村振兴基金协会,引导激活乡村资源
待领养消费模式成熟,可以自发建立相应的基金协会,将每年的部分收益划为慈善款项,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领养者的领养款中可以包含支付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的资助款项,这可以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全覆盖。
七、领养消费模式需要关注的问题
领养消费模式虽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果,但仍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性因素,农产品生长过程中有可能遭到物理破坏,这就对双方提出风险共担、收益同享的挑战。再者,农产品整体物流链尚未形成。由于一些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包装、冷链、物流、仓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标准,而生鲜产品对于运输环境、包装技术、储存空间等的要求都比其他食品要高不少,这就对领养消费提出挑战。
八、结语
未来随着农业种植标准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持续升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领养农业将会迎来更大的风口。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借鉴脱贫攻坚的有益经验,这其中需要领养消费模式的实施,也需要我们的参与。相信不久之后,领养消费模式会走向市场和社会,迸发出更多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引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