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使命与路径

2021-01-03朱江丽史玲莉

青年记者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教育教学

朱江丽 史玲莉

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深入,教育部先后提出“卓越新闻人才1.0”到“卓越新闻人才2.0”的指导意见,新文科建设对新闻传播学科也提出了新要求。全国各大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都先后迈出了“守正创新”的步伐。大家共同面对的痛点问题是:经历了技艺教育、史论与新闻事业教育到与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通识”教育后,新闻传播教育与当前业界发展的严重“脱节”。这具体体现在:理论体系发展迟缓,缺乏指导传媒行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应用技艺教育体系陈旧,不仅“采写编评”等基础课程训练有所减弱,还缺乏与业界的实时沟通与对话;人才培养的对口就业率下滑,在校新闻专业大学生对新闻职业的认同度不高。笔者以为,要破解这一系列“脱节”问题,首先需要回归到新闻传播作为“应用型学科”的本位,以改革与发展实践教学为抓手,打破学界与业界的对话壁垒,加深双方的联系与合作,并且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干中学”与“干中教”的内生性发展模式,融合创新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边界,丰富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内涵。

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的新使命

民国初年,我国早期新闻传播教育深受美国“密苏里模式”的影响,以实践为导向的新闻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当时,以实践为主导的模式之所以盛行,一方面是来自美国“密苏里模式”的大力宣扬,另一方面是出于救亡图存的革命热潮,需要办报救国。当时以实践为导向的新闻教育不仅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也为本土新闻学教育提供了从理论、业务到事业的早期教材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借鉴了苏联模式,主张新闻事业、新闻教育与政治体制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美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大量引入中国,以意识形态为保障的苏联模式、以实践为主导的美国“密苏里模式”以及以新闻学科建设与精英教育为主张的“哥伦比亚模式”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底色。虽然多重模式的融合发展兼容并包,但是难免出现价值冲突与发展悖论。在过去十几年各大高校强调学科大发展之中,新闻传播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大大下降,不仅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不足,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较为缺乏,不少学生也不以为意。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陷入多重压力之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亟待回归新闻传播的“应用本位”,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探索与重构新闻传播教育的边界与内涵,为新闻理论融合创新提供空间与动力,使新闻传播学科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理论活力,提升实践指导能力。更准确地说,新时代赋予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两重时代使命:一是立德树人的使命,为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高素质全媒化专家型复合型的全媒体后备人才;二是重构学科的使命,推动新闻传播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发展,在实践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争取本土新闻传播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的路径构建

在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的使命之下,实践教学不仅需要讲求开展“实践”,更需要追求高质量的“实践”。高质量的“实践”至少需要以下三点作为保障: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合理的“干中学”机制,搭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实践教学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新闻舆论工作者需要遵守的原则,也是新闻后备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于实践教学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实践教学的思想引领,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加强马新观教育,促进学生“学思践悟”的最佳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国内各大高校的做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做法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下做好实践教育、必然要求深刻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立足本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国际传播能力和技巧,但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对中国国情、中国基层社会、中国体制有真正的了解。因此,清华大学实践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嵌入社区网络,保持对社区真问题的敏感性、敏锐性,主动发现与提出好问题。同时,学生也要跳出学生的身份框架,秉持整个学校的公共利益,做一个沟通者、协商者,解决社区真问题。

另一种做法则强调建立完善的“学思践悟”机制,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成为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主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思政教育为引领,通过“课程-讲座-实践-竞赛”四位一体,促进学生“德、知、行合一”的发展。“课程-讲座-实践-竞赛”四位一体,即由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丁柏铨教授带领教学团队为本科生每学期开设“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邀请江苏省各界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生讲授“国情教育”讲座,围绕红色主题教育连续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组织本科生党支部与主流媒体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最后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成果参加各类比赛,以赛促学。在这一完善的机制保障下,不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落到了实处,而且取得的成果颇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员师生开展的“我是共产党员——90后与‘90后’的对话”活动成果于2018年由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推荐给全国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建读物,并在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2.实践教学需要顶层设计合理的机制。实践教学不是目的,而是促进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手段与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既能够将业界发展动态引入校园与教学之中,促进教学内容与教育体系创新,又能够把师生送到行业全媒体化的练兵场之上,接受实践的检验,接触行业最新趋势,促进理论生产。要实现实践教学“干中学”的功能,就不能只埋头苦干,还需要学院高瞻远瞩,出台顶层设计,以促进师生“干中学”与“干中教”为目标,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与嵌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比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出较大改革,在深化“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现了“不限选专业”的大类融合教育,打破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与广告学以专业为壑的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全员融合与学生全科学习。这一方案还强调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加大了校内实践与课程实践的学分比重,开设了“未来编辑部”“创新工坊”等实践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校内媒体的实践学分。此外,对于精英化小班教育的传媒实验班则不仅有校内媒体实践的要求,学院还为其联系媒体实习基地,完成寒暑假实训活动。同时,学院还不断完善班导师、学业导师与本科生导师制度,力求保证“一生一导师”,加强师生互动互促。

3.实践教学需要搭建优质的训练平台。实践教学要求走出“象牙塔”,就需要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优质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达到练兵的目的。在这一方面,多年以来各大新闻传播学院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经验,包括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有效开展寒暑期专项实践活动、借由学科竞赛“以赛促练”等。

(1)充分借力校园媒体平台

校园媒体平台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媒体实践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渠道,也是学生进行新闻传播实践的第一站。近几年来,一些高校新闻学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媒矩阵。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洁老师带学生运营的“RUC新闻坊”,突出数据新闻特色,其作品多次在数据新闻大赛中获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校媒实践主要是一报一刊——《新传时报》和《新闻事业》,一直以来内容输出的质量都较为稳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的校园媒体是《清新时报》,是伴随学院建院就开始运作的重要平台,业已发展出多种媒体形式。此外,清华大学还有三个视听实务平台:“清新视界”“清影工作室”和“人文清华”,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由刘颂杰老师指导的“谷河传媒”和张洁老师带领的“公共传播研究室”都是具有良好口碑的校媒平台。同时,学院正将原有的各类实验室整合为“未来媒体实验室”,以培养学生更好地在融媒体时代做新闻工作。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媒体实践平台“西北角corner”于2014年创办,覆盖三个年级的五个专业,团队有68人,内容集中于深度报道和融媒体实践探索。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要依托社团模式,经营“传播人通讯社”“I can 师大”以及“正大电视台”,指导学生完成从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微视频的全流程全媒体实践。这些校园媒体有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与严格把关,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面前也体现出新闻学子的担当。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编辑部”微信公众号矩阵在2020年疫情期间自觉组织了连续报道“南大防疫观察”,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2)有效开展寒暑期专项实践活动

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当鼓励学生将汗水挥洒在祖国的热土上,知行合一,扎根社会土壤,绽放理想之花。因此,时间较为集中的寒暑假实践活动不仅是能力的训练,更是“社会课堂”的学习。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立足大西北,做好国情教育,组织了一系列扎根祖国大地的实践教学项目,如“重走中国西北角”“新春采风万里行”“国庆采风融媒体实践教学”“新闻学子丝绸之路行”“陇港学子重走长江路”等。其中“重走中国西北角”是兰州大学的特色实践项目,项目重点是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深入社会采访,培养学生认识中国国情、加强责任意识、锻炼专业技能。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则走进贵州,开辟了贵州织金基地的实践专项活动。每年暑期由杜江老师组织带领二三十名学生前往当地开展实践教学,进行田野采风,每年的资金投入超过30万元。

(3)依托学科竞赛“以赛促学”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水平的试金石,也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进而学习升华的催化剂。学科竞赛的形式不仅有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大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大广赛和公关大赛等,也有新闻传播学会与各大高校联合举办的最佳实践作品评选,比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承办单位连续举办了首届与第二届校园媒体大赛,选拔优秀校园媒体作品,加强国内校园媒体指导教师的交流,搭建实践教学的共同体。此外,更为普遍的是各大学院内部设立了常规性作品大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积极开展“子牛杯”社会调查比赛,由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的寒假参加社会调查,春季学期进行评选颁奖,现已举办十余年。为配合这一活动,院系专门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一门课程介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每组学生配备一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社会调查。院系还会将其中的优秀作品向各平台推广,2019年“子牛杯”优秀作品就在“南风窗”社会调查比赛中拿到一等奖。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积极开展“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一封家书等特色活动,探索“以赛促练”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困境

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学科应对新媒体环境信息技术更迭、响应国家全媒体传播人才呼吁、助推新闻学子承担时代使命的重要教学改革。然而,在多年的学科发展与高校晋升机制下,现阶段大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仍然存在诸多困难。笔者认为,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实践是理论与学科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因而,破解“学界与业界脱节”,促进新闻传播理论融合创新发展,都需要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克服实践教学的主要困境。

1.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难。现阶段新闻传播学教育实践教学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的难题。实践师资建设的难点在于,一方面是大学的科研导向让教学科研岗教师难以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精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才引进限制条件,难以引进有经验的业界实务师资。比如一些学校提出博士学位与央媒经验等硬性指标,大大抬高了引进门槛。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进后的实务教师还面临考评和晋升的困难。

面对这一困境,一些学院采取的做法是设立兼职外聘教师岗,请业界老师进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或短期课程。这一做法虽然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但是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并且对学生来说,从业界经验到知识学习还需要一个转化与消化的过程。还有一些学院采取了“引入走出”策略。比如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现导师“双聘双跨”,学院邀请业界导师进课堂给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做实践,同时学院老师也会到业界去培训、考察、学习、挂职。南京大学也通过部校共建落实了“双千人”计划,促进老师与业界的交流互动。这一方式增加了教师与业界对话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师生共同成长都大有裨益。但是由于现有职称评价体系下对教学科研岗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与评价仍然偏重于科研教学,轻视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所以教学科研岗教师从根本上缺乏参与业界互动的动力机制。

2.实践教学经费保障难。与理工科实验室实践不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经常要求学生走进社会。由于学生规模性参与实地活动,指导老师不仅时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当地组织进行沟通,而且活动开支较大,花销较为灵活,这在学校财务制度的约束下经费报销时常滞后而复杂。由于畏惧较高的时间成本与经费成本,学院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如何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资金以及顺畅的报销制度,真正使实践教学没有“后顾之忧”,是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开展实践教学首要思考的问题。

3.学生实践活动调动难。通过实践教学,切实锻炼、提升学生的全媒体能力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美好愿景,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大学生群体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特定阶段,对他们的教育与调动难免遇到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的学生对于实践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听从任务分配,缺乏自我设计和思考;有的学生顾虑校园媒体辐射面窄、影响力小,久而久之失去了热情;还有的学生立志攻读硕士学位,这种升学导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参加实践的意愿和时间分配。这都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难以把握报道方式与技巧。有的时候一腔热情写出了稿件,却受到学校层面对于校园媒体选题和内容的限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下降,甚至滋生不满情绪。如何合理地把关校园媒体的选题与报道,同时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校园媒体实践长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