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管理与儒家礼学关系

2021-01-03文|王

企业文化 2021年33期
关键词:荀子孟子竞争力

文|王 蒙

近年来,现代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在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现代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如张国春的《现代企业管理与儒家伦理》就是一篇较早地研究现代企业管理与儒家伦理之间关系的文章。这一类成果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对企业管理与儒家礼学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略显薄弱,特别是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研究企业管理与儒家礼学关系的文章就更不多见了。本文尝试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对企业管理与儒家礼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孔子礼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资金、技术、人才等是企业竞争中的有形因素,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中的无形因素。前者是企业近期竞争力的体现,后者则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体现。孔子礼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孔子礼学思想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之一。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吸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核心文化竞争力,使企业管理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似乎是要复兴周礼。事实上,孔子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周礼,而是要重构周礼,是要建构以仁为依据的礼。《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并没有在全社会普遍运用,而是仅仅在士大夫内部实行。孔子所讲的礼是要在全民中普遍实行,《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参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如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够吸收孔子礼学思想,使每一个员工都在礼的框架下平等工作、平等参与、平等创造,势必会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自律精神,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同时还能够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按照孔子礼学思想,我们要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以礼相待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仅在领导和高管内部要以礼相待,在员工与员工之间、高管与员工之间也要以礼相待。

孔子重构周礼实质上是为礼建构了具有普遍性的目的和依据。《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正如金景芳先生《论孔子学说的仁和礼》一文所说,孔子是将仁作为目的,将礼作为手段。“仁者,爱人”,仁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是人的本性。礼的目的具有了普遍性,礼仪活动也就不再局限于士大夫阶层了。

仁不但是礼的目的,而且是礼的依据。仁的普遍本质就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恕之道进一步体现了仁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普遍性,同时也是礼所奉行的原则。孔子认为礼乐是形式,仁义是内容,礼乐如果离开了仁义相当于内容离开了形式。《论语·八佾》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礼乐的前提,如果没有仁作为基础,礼乐就会丧失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仁的基础,礼就变成了一个空壳,只能走向强制性的他律,与各种僵死的规章制度也就没有区别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要建立以仁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意识和企业礼学文化,否则礼学文化建筑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会被削弱。如果企业上下都以仁爱之心行礼乐制度,那么我们的企业就可以表现出一派盛世景象,全体员工的心必然会被凝聚起来。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既能吸收孔子礼学思想,又能将这种礼学思想建立在仁爱之心的基础上,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自然会不断增强。

在礼乐制度健全时期,礼既具有自律的性质,又具有他律的性质。但是,一旦出现礼坏乐崩的局面,礼的他律的属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有学者指出:“礼乐制度的崩溃意味着礼的政治权威与强制性约束力的消失。此时,礼治的恢复唯有依赖于统治者的道德自觉,礼的践行唯有出自于行礼者的自我要求。”因此中国的礼制往往是与政治并行的,或者说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对礼的确立与实行影响深远。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既强调自律,又强调他律。但自律与他律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主有次,要以自律为主,以他律为辅。这样既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吸收孔子的礼学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要形成一个崇礼、尚礼的文化氛围,从而达到增强每一个员工自律行性的目的。

二、孟荀礼学思想的现代管理意义

孟荀是指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同样也是孔子礼学思想的推进者。孔子将仁作为礼的依据,使礼具有了普遍性依据,但没有从人性论的角度对仁的依据做进一步挖掘。孔子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没有对人性论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孟子和荀子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将人性论作为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加固了孔子礼学思想的根基。

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提高人的素养这一问题特别受到重视,特别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几乎成了企业培养人的首要工作。孟荀礼学思想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即从礼仪制度和人性论双重角度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礼仪制度是人性论的外在表现,是企业培养人的抓手,人性论是企业建构礼仪文化的理论依据。

孟子认为以四端说为代表的性善论是人们行仁义的原因。《孟子·公孙丑上》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另外,《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这些儒学概念都是本心的彰显,都以本心为依据。孟子哲学的“心”“性”是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它不但是礼的基础,也是仁、义这对哲学概念的理论基础。

现代企业管理在培养人的价值观方面可以借鉴孟子的性善论和四端说,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特别是以此为基础建构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文化中,不但应该有竞争意识,还应该有辞让之心。在员工之间、高管之间,甚至在竞争对手之间,都离不开辞让之心和恻隐之心。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礼仪制度才能被企业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接受,才能够使礼仪文化的自律精神得到显现。

荀子则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命题,从另外的角度为礼的存在寻找依据。荀子认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纷乱,先王制礼作乐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纷乱。《荀子·礼论》曰:“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另外,荀子还认为礼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荀子·非相》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礼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

《荀子》和《礼记》是礼学的两部重要著作,《礼记》很可能是荀子门人所著,二者共同强化了礼的雅化和净化功能。《礼记》解释了礼仪制度的含义和原则。如该书在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时强调“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这一说法几乎确定了后世师生交往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礼记·学记》中讲“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学生应尊奉的礼仪原则和礼仪规范。

礼的净化和雅化功能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礼的这一功能能够增加每一个员工的崇高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构建企业员工的意义世界。企业文化建设不但要注意到孟子的性善论,同时也要注意到荀子的性恶论,这样就能够发挥礼的自律和他律功能。企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使有技术有文化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只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价值的竞争了,更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竞争。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吸收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学思想、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礼学思想、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的礼学思想是构建企业文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思想文化宝库。

猜你喜欢

荀子孟子竞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和谐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知识小词条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