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治疗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2021-01-03沙日娜白云
沙日娜 白云
【摘要】目的:研究将蒙药,把其应用到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中,对其治疗疗效、FT3、FT4、TSH、甲状腺体积、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症状评分的作用、效果。方法:2019年5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治疗的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共7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36例接受甲巯咪唑、左甲状腺素,观察组36例同期进一步加用蒙药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22%,相较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对比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T3、FT4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低,观察组的TSH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甲状腺体积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小,P<0.05;治疗前2组心悸、出汗、眼睑水肿、便次增多等症状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后心悸、出汗、眼睑水肿、便次增多等症状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5.56%,对照组8.33%,P>0.05。结论:对于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合用左甲状腺素、甲巯咪唑、蒙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并缩小其肿大的甲状腺体积。
【关键词】弥漫性甲状腺肿;甲亢;老年患者;左甲状腺素;甲巯咪唑
临床中弥漫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其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此两种疾病同时并存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多数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有关,特别是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较大变化该类疾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临床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较高,可采用的治疗手段较多,如放射性碘疗法、外科手术治疗以及药物疗法等,药物疗法的应用方便且疗效确切,因此应用广泛。蒙医是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分支,而蒙药则是蒙医领域进行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蒙药也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与各类疾患进行斗争所总结的治疗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中医治疗经验,最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治疗手段。蒙药在应用中与中药较为类似,主要以各类草药为主,通过将多种草药进行研磨为药末所精制而成,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蒙药的药物种类繁多,并且资源丰富,是蒙医在疾病治疗中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伴随着蒙医药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新的蒙药品种不断增多,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将分析对于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通过给予左甲状腺素、甲巯咪唑、蒙药进行联合施治的实际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5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治疗的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共7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性别比例:男:女=15例:21例:年龄范围:63岁~86岁,均值在(71.3±1.7)岁;患病时间范围:2个月~3年,均值在(8.7±1.7)个月。对照组:性别比例:男:女=14例:22例:年龄范围:61岁~85岁,均值在(71.3±1.9)岁;患病时间范围:3个月~3年,均值在(8.9±1.8)个月。经对比2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未见任何明显差异,可对比,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过证实患有弥漫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且二者合并;(2)患者的年龄在60岁~90岁;(3)患者及(家属)均表示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4)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器官功能检测无明显异常者。排除标准:(1)并发肾、心、肝等功能严重异常者;(2)对于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或存在其他应用禁忌者;(3)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等无法配合语言沟通交流者;(4)合并甲亢危象者;(5)随访期间中途退出者;(6)合并各类恶性肿瘤疾病者;(7)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者。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弥漫性甲状腺肿以及甲亢的临床诊断标准;(2)年龄60~90岁;(3)患者TSH受体结果阳性,并且TSH水平<0.1mIU/L,具有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多汗以及脉搏增快等症状表现;(4)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晓,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5)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器官功能检测无明显异常者。排除标准:(1)并发恶性肿瘤者;(2)并发重度认知障碍、慢性疼痛病史、严重的精神疾病者;(3)对所用药物具有经应用禁忌者。
1.2方法
对照组:甲巯咪唑、左甲状腺素:对患者施予甲巯咪唑,每一天5mg-10mg,進行口服;对患者施予左甲状腺素,进行口服,每一天50ug-100ug。观察组:在此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蒙药治疗,方法如下:早餐前口服阿如日阿-5丸,单次15粒;在午餐后,巴嘎·古日古木−13丸,单次15粒;在晚餐后,胡日亚格其汤(3g/次)、乌兰赞丹−3汤(3g/次),并给予消肿九味散5g进行外敷,4h/次。2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评价标准
(1)治疗后,对2组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显效:症状、表现已经消失,甲状腺功能、甲状腺体积等已经正常;有效:症状、表现大部消退,甲状腺功能趋向于正常,甲状腺体积有所减小;无效:症状与表现未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2)治疗前、治疗后,对2组的各项甲状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3)对患者进行彩超,记录其甲状腺体积。(4)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包括心悸、出汗、眼睑水肿、便次增多等,均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计为0分~3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3分为严重症状,得分越高患者的症状越严重。(5)记录2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疹、甲减、肝功能下降、恶心呕吐以及白细胞减少等。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s),以“t”对数据差异实施检验,计数数据表示为“[例(%)]”表示,以“χ2”对数据差异实施检验,若P<0.05,为有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组间对比
在表1中: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疗效97.22%,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疗效83.33%对比更高,P<0.05。
2.2甲状腺功能指标组间对比
在表2中:治疗前,2组的FT3、FT4、TSH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FT3、FT4相較于对照组对比更低,观察组的TSH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高,P<0.05。
2.3甲状腺体积组间对比
在表3中:治疗前2组甲状腺体积均较大,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甲状腺体积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小,P<0.05。
2.4症状评分组间对比
在表4中:治疗前2组心悸、出汗、眼睑水肿、便次增多等症状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后心悸、出汗、眼睑水肿、便次增多等症状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2.5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
在表5中:治疗后,2组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弥漫性甲状腺肿同时合并甲亢的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人数较多,该类患者的发病隐匿,其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并无任何症状这使得发病早期非常容易受到忽略,使得患者未能早期确诊并接受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目前对于该类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方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多汗及脉搏增快等相关症状,同时可帮助调节甲状腺功能并抑制患者的病情进展。甲巯咪唑是对该类患者十分常用的治疗药物,在给药后可对甲状腺过氧化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并降低其活性,同时能够对甲状腺生物合成进行抑制,进一步降低其合成速度。例如有报道指出,甲巯咪唑的应用能够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治疗中获得确切疗效,通过采用小剂量给药方案与常规剂量用药方案的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且小剂量用药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然而部分患者在单一应用甲巯咪唑治疗期间可能产生甲状腺激素减少的情况,甚至造成甲状腺组织异常增生。所以对于合并弥漫性甲状腺肿以及甲亢的患者来说,单纯给予甲巯咪唑进行治疗的效果并不十分满意,还需探寻更为科学的联合用药方案,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左甲状腺素是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十分常用的治疗药物,能够取得与甲状腺素片较为类似的治疗功效,然而左甲状腺素生物活性进一步提升,在用药后生效速度缓慢并且更为平稳,通过口服给药方式简单,可进一步转化为三碘甲腺原氨酸,有利于改善机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良好的发育状态,同时可提升交感-肾上腺功能。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在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治疗期间,甲巯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应用能够取得确切疗效。本次对患者施予左甲状腺素联合甲巯咪唑,指出观察组的治疗疗效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高,观察组的各项甲状腺功能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优,以及甲状腺体积明显减小且小于同期对照组。这也进一步证实,左甲状腺素以及甲巯咪唑两者进行联合,能够在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甲亢患者的治疗中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提示此联合用药方案的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用左甲状腺素、甲巯咪唑、蒙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并缩小其肿大的甲状腺体积。
参考文献:
[1] 杨洁. 左甲状腺素在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和用药安全性分析[J]. 保健文汇,2020,25(29):153-154.
[2] 李江山. 甲巯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的疗效评价[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22):78.
[3] 岳新,史素琴. 甲巯咪唑联合夏枯草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临床研究[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0,26(1):101-104.
[4] 欧阳建,刘莲,陈建斌,等. 甲巯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20,27(19):2315-2318.
[5] 王阿元. 左甲状腺素在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