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练员的视角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困境探析
2021-01-03阮友兴
阮友兴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理论分析法等方法,对“教练员层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在选材方面仍然是传统的“三级”选材体制为主要模式,教练员经验性的选材较多,虽然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竞技后备人才的质量会影响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大多数教练员在育才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水平比较落后,训练方法和手段不完善,训练工作的科学化程度不够高同时对科学技术的利用还不够全面;教练员在管理方面得出要科学管才,对人才的管理不仅仅在训练和比赛中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在生活、思想上成为竞技人才的良师益友;在使用才方面对优秀新人才大胆使用,敢于用新人,发挥不同后备人才具备的各自竞技特点在竞技比赛中获得竞技效应最大化。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困境;教练员
1 前言
在当今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全球化的推进下,竞技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的体育“三级训练网”培养途径的弊端与不足逐渐的体现出来,教练员在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发展中是引导者也是设计者,在传统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中教练员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才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根本保证与核心骨干,而体育竞技后备人才质量是保证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发展阶段前进力量,如何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竞技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问题,对我国教练员执教水平提升和竞技人才发展进行研究,为我国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建设进程。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困境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图书馆相关书籍和电子期刊论文发现教练员作为后备人才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对运动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关于人才的几个问题》[1]对本研究提供了借鉴性想法和实践的理论依据。
2.2.2逻辑分析法
通过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教练员对后备人才选材、育才、管才、用才方面总结其研究范式,得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且通过逻辑分析法中相关分析法和归纳推理法对本研究提供理论论证。
2.2.3系統理论分析法
运用系统理论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教练员从后备人才的整体发展认识的部分阶段发展,到部分阶段发展进程展望整体的发展趋势,对后备人才发展的困境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到部分、个体分析总结,再回归从个体、部分展望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
3 教练员层面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发展的困境探析
3.1家长存在认知偏差,选材标准亟待完善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很多家长对体育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体育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或者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去选择学习体育”,让一些具备良好运动条件的后备人才没有走上竞技体育的道路导致后备人才的生源减少;另一方面传统的“三级”选材体制弊端逐渐体现,选材标准存在不完善、教练员经验性选材等等问题,后备高质量人才基数剧减。据资料显示,由地方队伍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的输送率不高,国家每年平均吸纳新运动员在1922名左右,仅占在训青少年运动员的1.3%[2],即使能够进入国家队,但能成为金牌运动员的成才率只有3.6‰,在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下,在国际高水平比赛中各个项目高水平人才缺乏且老将居多,并且在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后备人才数量上也逐渐捉襟见肘。
3.2教练员综合能力偏低,教练员综合能力有待完善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训练理念决定了教练员的体育认知水平和训练认识深度,直接影响其训练方式和运动员的成长。此外,因教练员对竞技训练规律认识不深,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缺失,导致其缺乏深入思考处于不同训练时期、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如何准确把控训练节奏、合理安排训练结构、优化设计训练内容等问题。大多数优秀教练员都是从专业队退役或者是经过专业的教练员培训,很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但是在体育的其余理论知识缺乏等对后备人才长远和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长期以往的缺乏多元性,不利于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是体育高水平竞技比赛中获得胜利的必要前提。教练员作为运动员选材、育才、管才、用才等管理工作的主体,对后备人才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2建议
对于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的困境,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归纳总结:优化选材机制;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提高整体执教水平;构建多元性培养模式;努力获取运动员比赛的机会,同时也要创造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培训的机会,践行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缓解“学训矛盾”是后备人才发展最主要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荣高棠.关于人才的几个问题[J].体育科学,1983,第三期.
[2]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0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