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十四五”期间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2021-01-02王骁飞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十四五长三角企业

一、长三角产业创新的现状

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24%,上海经济总量仍居城市群龙头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将长三角定位为我国科技与产业的先行者,绘制了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一体化的宏伟蓝图,发挥科技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的重要作用,以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从长三角区域各地科技创新的规划、行动方案、企业布局等多方位的观察,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显示了规划高瞻、行动有利、企业云集、创新能力强大,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创新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长三角地区拥有的我国500强企业一直保持在25%以上,头部企业的聚集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为进一步突破与掌控核心技术供能。

二、长三角产业创新的机遇

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螺旋式的上升发展,尤其是在产业协同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较高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业的螺旋式发展成为必然规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数据与5G、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创新发展,企业在创新、探索中形成从未有过的实践,创新的边界、成果的展现、技术的应用无一不体现长三角产业创新螺旋式发展的内涵。当前,长三角地区承接我国产业链转移的基础上基本已经维持了市场需求与产业供给之间的有效平衡,大循环与双循环发展格局也将继续为供需均衡提供发展的动力,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三、长三角产业创新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将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作为发展的重要取向,肩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让产业国际化活跃增长极成为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驱动力。围绕“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长三角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搭建起以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市为核心连结点的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各城市集中有限精力打造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群最佳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服务,实现良性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在一些行业领域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优势。受全球疫情的冲击,进出口停滞、订单取消、企业停产等经济停摆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体系,但以长三角地区物流体系的复苏为起点,海外贸易的渐进性恢复成为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有力依托。例如:在水下智能机器人行业,自主研发型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研究占领世界市场的份额,依靠技术优势、服务优势、价格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入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在汽车设计行业,领头企业进军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发挥自身整车研发的优势在产品规划、工程设计、骡车装配与实验、样车试生产与实验以及生产线SOP等全流域进行“交钥匙”项目开发,实现共同发展的共赢之路,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进而打破国际的市场壁垒。

四、未来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建议

(一)创新长三角产业投入体制机制

其一,整合政府创新投入,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产业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建立长三角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协调机制,统筹布局产业项目和产业转移园区。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加快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要开辟绿色通道。通过三省一市各自的优势构建产业耦合的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创的现代产业集群,在产业布局上,鼓励各城市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联动发展,基于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使之成为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建议在每年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或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上讨论确定,避免各地无序和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

其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资源分配格局。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平衡原创性的卡脖子科技实现以技术克技术,是推进市场化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强长三角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制度,充分联接企业的每一种需求,才能激发整体的企业创新能力。建立科研的容错机制,解决国企“国有资产流失”的后顾之忧,此外,发挥长三角区域内国企的优势,收购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孵化型创新企业,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发挥金融对发展实体经济的助推作用,保障民营企业的资金永续流动,同时发挥上海强金融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缓解长三角地区创新型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畅通外资企业的技术流动通道,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在三资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形成资本—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共同发挥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

(二)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跨国发展。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发展目标,引导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围绕5G、智能工厂、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和数字经济、新能源网联汽车、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制定符合长三角企业实际的跨国公司培育个性化方案和企业跨国经营指标体系,对符合三省一市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和支持。依托上海研发飞地优势和苏浙皖三地丰富的产业创新资源,建立本土化的跨國公司研发机构“走出去”,支持他们在海外设立研究院、研究中心。

第二,市级有关部门要探索成立本土跨国公司服务新机制,形成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和项目联合推进机制,建立完善企业跨国经营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支持列入重点培育名单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给予项目备案、外汇使用、人员进出等政策支持。以长三角对外合作平台为窗口,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国际企业的沟通交往,提升和拓展国家级、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引导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打造具有产业投资引导、境外项目信息发布、风险评估、投资环境预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本土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信息指引,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国内外共生式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境外投资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承平."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21(3):10.

[2]付羚."十四五"长三角总部经济协同发展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0(6):8.

[3]申俊喜,匡倩.生态视角下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6):14.

作者简介:王骁飞(1990.12),男,汉族,上海人,硕士,助教,从事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研究。

猜你喜欢

十四五长三角企业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