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奖励善行”的标杆性意义

2021-01-02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章主题医者论点

也许是因为深受传统道德的熏陶,中国人素来有把“利”与“德”对立的习惯,认为求利者必然丧德,德高者自然弃利。这两则故事即为最典型的案例。(添加这样一个开头,让读者的思维更容易迅速切入作者设置的话题。)

孔子的一名学生救了一个小孩,之后欣然接受了其父的感谢之礼,被指责贪心;另一名学生赎回沦为奴隶的同胞而不去国库报账,被夸赞品格高洁。可是,孔子的态度却与众人截然相反,他认为:受赏可以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当奖;不报账会妨碍他人行善,当责。

身为道德标杆、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何以在“利”与“德”的关系问题上与大众意见相左?(加上这样一个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在结构上形成过渡。)

“道德高下與受利多少成反比”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为何帮助了别人却不能接受别人的谢礼?为何一定要蒙受损失才能证明自己是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道德与利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为“有道”之利,取之何妨?孔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区分“利”之“有道”与否,故而对他的学生的行为做出了与众人相悖的判断。(以简洁的语言道出“德”与“利”的关系,阐述了孔子观点与众人相悖的原因。)

古时一位医者董奉,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地多数百姓家中并不富裕,拿不出银两买药,但是这位医者却不免费为他们治疗,而是让他们栽种杏树作为诊金。这样的“有偿诊疗”方式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既让医者自己的生计有了着落,也为拿不出诊疗费的贫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既体现了医者仁心,又使自己有了收入,还成就了“杏林”这一千古佳话。所以,适当的有偿,反而能比无偿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而且并不影响医者的高尚品德。(修改升格后,对这段叙事做了压缩,重点阐述了医者以杏树代诊金的意义,突出善行与获取正当之利并不矛盾。)

其实,孔子夸奖救人后接受谢仪而遭到舆论非议的学生、指责赎人后未去国库报账而受到公众赞美的学生,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名声,更要考虑社会影响。你因做了好事不愿接受谢仪而广受好评,无形之中便提高了大众眼中的道德标准,甚至会让行善者因为得不到必要的补偿“流血又流泪”。如此一来,岂不是冷了众多行善者的心?

还有一点,很多时候奖励助人为乐者乃是一种政府行为,其目的是营造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社会生态,如果一个个行善者都“高风亮节”、拒奖不受,设置这些奖项的社会意义也就化为乌有了。有不少全国科技奖获得者将奖金用于升级研究设备、奖励优秀学子、捐助失学儿童……我认为,这倒是更值得称道的一种做法,这些获奖者真正让奖金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原作中删除了两段,添加进这两个段落,补充了分论点“一个人做事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名声,更要考虑社会影响”并举例论证,拓展了文章主题,深化了文章中心。)

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者获得奖励、得到补偿,这是理所应当的事,非但无碍于他们伟岸的形象,而且会给全社会带来榜样的力量,从而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的风尚!(这样一个结尾,简明扼要,收束全文,总结了两个分论点的内容,将文章的主题推到一个新高度。)

升格启示

写议论文一靠思想,二靠表达,思想主要体现于文章的论点。材料作文的论点来源于作者对命题材料的分析和提炼。一旦分析不够精准,提炼比较粗疏,就会使文章主题平庸,易与他文“撞车”,甚至出现偏题现象。所以,精准审题往往是作文最重要的一环。

猜你喜欢

文章主题医者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后疫情时代《医者2020》上线,是致敬也是治愈
祈祷而已
初中英语阅读整体性教学模式浅谈
巧用对比 突出人物形象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医者与病者
有效作文贵在积累
医者与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