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家祠堂和望族旧居

2021-01-02姚力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乔家乔家大院皇城

姚力

祠堂、府邸、大院,是山西古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晋祠,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大量精美的雕柱和塑像;皇城相府,曾为康熙帝师陈廷敬的世居老宅,数百年间走出过数十位科举仕子,康熙南巡两次下榻于此,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而乔家、王家、李家,三大家族的故居,承载了“晋商”的风云传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礼制的浓缩……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其核心建筑圣母殿,更是中国宋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位于太原的晋祠,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早期的记载可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这一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国中有晋水流过,于是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以祭祀叔虞,是为晋王祠。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参观时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于是“晋王祠”中的“王”字被去掉,改称晋祠。

从唐叔虞祠到晋王祠,再到今天的晋祠,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不仅是名字上的变迁,建筑也经过多次修缮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奠定今日晋祠格局的关键人物,当数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他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前修筑鱼沼飞梁,晋祠的格局开始改变。此后,随着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建筑的落成,晋祠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群成型。再后来,道教建筑逐渐发展起来,并占据了主轴线的南北两侧,乾隆时期,晋祠最南端的佛教建筑奉圣寺也被纳入晋祠。于是,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反而退居边缘一侧,形成了今日晋祠的模样。

圣母殿位于晋祠最中心的位置,四周的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大殿采用了宋代《营造法式》中“柱升起”“柱侧角”的设计,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也是学者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圣母殿前的木雕盤龙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很难想象,这样蜿蜒生动的八条盘龙竟然是由木头雕刻而成,时至今日,八条木龙虽历经千年风霜,鳞甲须髯却依旧清晰可见,仿佛稍微惊动便要活过来。在圣母殿中,还有大量的精美彩塑,周王朝第一代王后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在邑姜的身侧,有40余尊宋代侍女群像,这些彩塑的亮点,在于突破了我国古代传统僵化的造像模式,更贴近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的先河。

因为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圣母殿中的彩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而另外两绝,分别是“周柏唐槐”和“难老泉”。

周柏和唐槐,都是晋祠中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又称“齐年古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是周朝时期人们从悬瓮山移植而来,原本有两株,一为“龙头柏”,一为“凤尾柏”。无数年来,两株古柏在圣母殿两侧相守相望,但后来“凤尾柏”遭到砍伐,如今只余3000多岁的“龙头柏”依然郁郁葱葱,被人们尊为护祠神木。唐槐,则是一株于唐代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在晋祠所有古树中最是枝繁叶茂,浓浓树荫为祠堂营造了一方阴凉幽静。

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泉,经年清流不息。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一位善良的妇人,每天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打水,一次遇见一位骑马的老人讨要水喝,便将一担水全部赠与老者。老人回赠她一根马鞭,回家后,妇人将马鞭插在水缸中,便有源源不断的水源流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妇人,便称她为水母,并在难老泉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中立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感叹:“晋祠流水如碧玉。”

所谓“士农工商”,古人把为官出仕摆在首位,认为那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因此只要手头宽裕,为官者少不了要为自己修建一处气派的府邸。当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什么样的府邸配什么样的身份是有规矩的,不能逾矩。但在山西,却偏偏有一处特殊的府邸,规模宏大,甚至直接冠上了皇家的名号,被称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帝师——陈廷敬家族世居的老宅。陈廷敬比康熙皇帝大16岁,他20岁考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旧时的宰相,府邸便被称为“相府”。后因康熙南巡时两度下榻,于是这座府邸就有了“皇城”之称,“皇城相府”也由此而来。

皇城相府占地面积共3.6万平方米,有640间房屋,16个院落,重要的建筑包括斗筑居、河山楼、屯兵洞、御史府、御书楼、陈氏宗祠等,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府邸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此后,陈氏族人不断添砖加瓦,经过数百年经营,最终留下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陈廷敬尽管在仕途上显赫一时,但祖上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并非所谓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直到明朝时,陈氏族人才开始在科举上崭露头角,入朝为官。难能可贵的是,整个陈氏家族从没忘本,而是将“耕读传家”的祖训和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据记载,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的260年中,皇城相府共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且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为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甚至父子同编《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皇城相府給人的整体感受是庄重古朴,没有丝毫的华丽色彩,在相府的墙上,陈列着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思想精髓,还有陈家对子孙后代治学为人“恒、专、谦、宽、孝、勇、慎”的训导,这与陈廷敬家族的祖训“清慎廉俭”一脉相承。

与古代筑城思想相同,内城是皇城相府的核心区域,也是最重要的堡垒、性命攸关之地。明朝末年战乱不断,为保全家太平,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了高达30多米的城垒——河山楼,取意“河山为囿”。河山楼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共七层(含地下一层),考虑到防御功能,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三层以上才开窗,进出完全依赖南向的一处拱门,通过吊桥出入。楼内还可以囤积大量粮食,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围城危机。事实证明了陈家人的先见之明:施建工程尚未完工,便遇到流寇袭扰当地,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入楼避难。城楼坚固,流寇久攻不下,只得知难而退。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庇佑而逃过一劫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当地县志里亦曾有全村800多口人同时在此避难的记载。

受到封建礼教中“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皇城相府内还专门为女眷设置了居所——小姐院。小姐们居住的这个院落,与西花园过廊相连,未出嫁的女孩子在这里吟诗作赋,学习女红,对弈棋琴。值得一提的是,小姐院的房顶全部采用卷棚顶,这种无屋脊的做法在建筑中属于低级的形制,与其他房屋的屋顶做法有着鲜明的差别,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2006年,一部《乔家大院》红遍大江南北,一代名商乔致庸的传奇经历让观众念念不忘。而乔家大院的走红,让沉寂许久的晋商大院重回大众视野。

今天所说的晋商,通常指明清年间的山西商人,以经营盐业、票号等闻名于世。靠着“诚信”“团结”的商帮政策,晋商在动荡的时局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与徽商、潮商并称中国“三大商帮”。除了商场的传说,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晋商大院。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史书,而位于山西的商家氏族大院,则在实际上成为了晋商传奇的见证者。

最具代表性的晋商大院,当属被称为“晋商三蒂莲”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李家大院,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在三处大院中“当执牛耳”,早在张艺谋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时便名声在外,到了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后更是红遍半边天。整座大院占地近9000平方米,分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从高空俯视,整座大院仿佛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或许是设计之初便有意取此吉利。院子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整个院落规模宏大又形如城堡,加上装饰精美,因此有“皇家游故宫,民宅看乔家”的说法。

和精美建筑相辉映的,是三大镇馆之宝:万人球、犀牛望月镜、九龙灯。万人球是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玻璃球,能够按一定比例将屋中人的影像缩小映射在球面上,这种事物在当时极为罕见,据说是乔家从美国购买而来。有了这个东西,乔家在会客谈生意时,会将其悬挂于房上,用以监视屋中人,堪称古代的监视探头。犀牛望月镜是一面直径约1米的镜子,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这件宝贝共分为三个部分,上面的圆镜代表圆圆的月亮,中间雕刻祥云,底座是犀牛形状,犀牛的眼睛往上看,好像在望着月亮,“犀牛望月镜”之名由此而来。九龙灯更为传奇,慈禧太后因八国联军侵华而出逃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为太后一解燃眉之急,太后感其忠诚,便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充分体现了乔家富可敌国的气势及声望。

和总是人声鼎沸的乔家大院相比,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则低调得多,不过在建筑上却不遑多让,甚至还有过之。来自太原的王家人迁至静升镇后,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于是开始建筑家宅。尔后,王家大院的规模逐渐扩展,直到拥有“五巷”“六堡”“一条街”,建筑面积达到45000平方米,远超乔家大院。所以人们说,在王家大院,“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从建筑格局来看,王家大院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除了规模庞大的建筑群,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是声名远扬,被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王家大院的三雕有鸿篇巨制,也有精彩小品,题材丰富,将中华民俗文化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成为“三雕”艺术中的典范。其中以“石雕”最为丰富,每块墙基石上都雕刻着形式不同的历史典故,如“吴牛喘月”“行俑供母”等故事,体现着王家对后代教育的重视。

位于山西万荣县闫景村的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李家大院现存院落11组,房屋146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又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出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可谓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明朝永乐年间,李家先祖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自古以来,为富不仁者众,但李家人却以行善为必须。

清光绪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白金四两”。李家出资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无数,因乐善有德,清政府赠李廷槐、李文蔚、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光绪二十年,孤峰山发大水,房倒屋塌,粮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让一人受饥饿;民国17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又为灾民捐款6000块银元,并设粥场舍饭,长達一年之久;甚至阎锡山都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

所谓“李家看善”,如今李家大院的“百善壁”是必到之处。李家人通过不同字体书写365个“善”字,警醒族人日日行善,永远行善。当游客来到“百善壁”跟前,流连于眼前这片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巨宅之间,不知会有怎样的感慨?

猜你喜欢

乔家乔家大院皇城
正午阳光新剧《乔家的儿女》8·17开播
有时候,平台就是一个人的本事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乔家大院“闭门整改”,要“触及灵魂”才能焕然一新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苦等两年乔家大院终究还是得不到商标使用权
别把平台当本事?
有时候,平台就是一个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