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国宝级庙宇
2021-01-02石磊
石磊
在各类山西古建中,数量尤多的,便是那一座座精美恢弘的寺宇。相比古城,它们的规模稍小,但胜在宝相巍峨,自有传承信仰的神圣氣质,其建筑特点、营造技法、历史文化,足以传之千古,惊羡世人。
佛法有云:“天下释教为一家。”此言不虚,但是各地寺院却各有千秋。在山西境内,我们从数量惊人的存世庙宇中选出了8座,它们无一不具有鲜明的特色,无一不跻身国宝之列。
山西大同地区,古称“云中”,与蒙、冀交界,山川众多,位置显要,为晋北屏障。大同曾经做过北魏的都城,以及辽、金的陪都,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兴国寺都位于大同境内。其中要数悬空寺与华严寺最具代表性。
先看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号称“恒山第一胜景”。其实,悬空寺原名“玄空阁”,“玄”为道教教义,“空”为佛教教理,因整座寺院建于悬崖之上,如临深渊,便取“悬与玄”的谐音,因此得名。
传闻中,关于悬空寺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北魏年间,曾有仙师寇谦之,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之精妙,窥大道至理。但在亲眼目睹北魏灭佛之后,寇谦之认识到了宗教的脆弱,于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训,建造一座“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空中庙宇,便可保留一线生机。于是,后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在恒山翠屏峰危崖建造此寺。
整座寺院上载于危崖,下临于深谷,以西为正,寺门向南开。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仅150多平方米的面积,却建有三佛殿、太乙殿、三教殿等大小房屋40余间,极尽恢弘精妙。
悬空寺不仅外表惊险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总体说来,该寺外观巧构宏制,建筑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悬空寺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寺庙的格局,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巧妙的设计构思。作为我国现存唯一将佛、道、儒三教创始人合祀的寺庙,悬空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比悬空寺孤峙峡谷,超然世外,华严寺则位于大同古城内的西南一隅,历经风雨沧桑,饱览红尘俗世。
华严寺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取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慈悲之华,必庄严之果”而命名。寺庙整体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建筑分别排列于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66000余平方米。
史料记载,辽代佛教盛行,辽道宗更是于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放置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并在寺中“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自此,华严寺兼具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此后数百年,华严寺历经战火摧毁,又屡次修补,甚至在明代中叶被分为上、下两寺,直至2008年,经过大规模整修,两寺合并,才恢复其辽金时期的鼎盛格局。
华严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藻井等,无不技艺高超,令人眼花缭乱,堪称辽金艺术的博物馆。在薄伽教藏殿的中央佛坛上,供奉有31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形象动人,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盛赞其为“东方维纳斯”。此外,华严寺的标志性建筑——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宝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塔下有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乃是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
来到忻州,就不得不提及五台山——佛教中的“清凉世界”,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当地佛教昌盛,著名的寺庙众多,以南山寺与南禅寺为代表。
南山寺坐落在台怀镇南两公里处、海拔1700米的案山陡坡之上,坐东向西,地势险要。整座寺庙由三大部分、七层平台组成,上三层为元代始建,称为“佑国寺”,中间一层为“明善堂”,下三层为清光绪年间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时,寺院住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统整规划,将原有的这三部分建筑全部合并、容纳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才形成如今的格局。
站在山門眺望,南山寺108级台阶沿山势层层抬升,宛如天梯;七层平台殿宇,建筑各有特色,布局高低错落,形制层叠有序,更显得气势恢宏。作为五台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南山寺现存建筑保存完好,既相对独立,又连为一体,寺中有寺,院中套院,与周边环境和谐天成,既有寺庙一概的严谨,又有园林一般的清幽——这在现存的大型古建筑群中极为少见。
南山寺最为出彩的,是精美绝伦的石雕,尤其是位于上三层的佑国寺,目之所及,可谓“无石不雕”。主要建筑的勾栏、云路、门楣、券拱、角柱、犀头上皆有石雕装饰,石刻图案多达1400多幅,内容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川河流、帝王将相等,例如人们熟悉的“穆桂英挂帅”“苏武牧羊”“三顾茅庐”“太公钓鱼”“孟母三迁”等,其刀工精细,构图饱满,形象逼真,堪称石雕艺术的宝库。
就规模而言,南禅寺比南山寺稍显逊色,但却因坐拥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附近,寺内现分为东西两院,保存有殿宇6座,其中东院为僧舍区,西院为礼佛区。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为唐代原物,其余山门、龙王庙、菩萨殿以及僧舍皆为明清建筑。
大佛殿作为主殿,整体造型高大雄伟,浑然古朴,唐风尽显。据实际测量,大佛殿面宽11.7米,进深9.9米,为单檐灰瓦歇山顶。步入殿内,环顾四周无廊柱,顶上无天花板,墙身亦不承重,只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而屋顶的重量,主要是通过简练梁架互相搭建,再由檐外的柱子支撑。在各梁、柱、枋的巧妙搭建配合下,既使得大殿稳固牢靠,又增加了空间开阔度,给人以明亮庄重之感,体现了中唐时期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在大殿内,保存有唐人墨书题字,为大殿重建年代之明证:“因旧名旹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据时间推算,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
殿内还有一座佛坛,坛上屹立17尊塑像,皆为保存完好的唐代珍品。这些塑像以近4米高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周边遍布听法的侍者、菩萨、罗汉、童子……他们或静或动,或神情凝视,或恭谨深思,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如出一辙,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寺内还有唐代遗留的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须弥座下的唐代砖雕,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留的唐代砖雕艺术杰作。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南部,以“盐运之城”而闻名,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上古帝王舜、禹皆在此定都。除了举世闻名的关帝祖庭,运城还有不少佛教寺庙,比如普救寺、万固寺,这两座寺院皆以塔著称。
普救寺,位于运城市蒲州古城东面的峨眉垣头上,创建年代不详,但《蒲州府志》及寺内碑刻表明,至少北朝时期已经存在,隋唐时期予以扩建,宋元明清屡有修葺,甚至还是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
在《西厢记》中,女主人公崔莺莺出身名门,是个美丽有才情的女子,尽管父亲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但她的内心仍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互生爱慕,却被封建礼教约束。但随着反抗意识的觉醒,二人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打破来自家世和传统观念的限制,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西厢记》的影响下,寺中的主要建筑——普救寺塔,也被称为“莺莺塔”。该塔位于寺院西侧后部,高约37米,有13层,是一座仿唐风格的楼阁式砖塔。有趣的是,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人们在塔附近以石相击,便可在特定位置听到“咯哇、咯哇”的回声,类似青蛙的叫声。所以,普救寺塔同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石琴并列“古代四大回音建筑”。
普救寺有莺莺塔,而万固寺也有一座与其合称“姊妹塔”的多宝佛塔。
万固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胜利庄南300米,据寺内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北魏,本名“繇哉寺”,后毁于战火,于隋代复建,取“万年永固”之意,更名为“万固寺”。后来,万固寺历经两次大规模扩建,并将蒲州境内的泰和院、白石寺、竹溪寺、石佛寺、旃檀寺等寺院并入,形成一座规模庞大的佛教圣地,时称“中条第一禅林”。
如今的万固寺依山而建,层层叠起,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 20000平方米,沿着中轴线自西向东,有照壁、山门、大雄宝殿、药师洞、水陆殿、多宝佛塔、无量殿、藏经阁等多座古建。
最重要的多宝佛塔,位于寺庙的后部中央。据史料记载,建该塔时,曾有玉佛、舍利子、宝瓶、佛经等四件宝物被奉于塔中,故名“多宝佛塔”,只可惜随着历史变迁,如今宝物早已遗失。佛塔塔身为八角圆锯形,通高约55米,共13层,层高逐层规律递减。塔基四周设石质围栏,栏上雕刻云龙纹饰和莲花图案,古朴中透着精致,与古塔相映成趣。
在塔身外表,除了装饰有精美的砖雕斗拱,檐角还悬挂有风铃,风吹铃响,犹如云中仙乐鸣奏,美妙无双。昔日,诗人刘世奇听闻此乐,曾留下“竹篁一径绿成荫,塔上风铃天外音”的佳句。登上古塔,俯瞰江山盛景,听着清脆的风铃声,便不免“顿觉六根清静飘然,若在六合之外”了。
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在全国名声响亮,它就是法兴寺。
法兴寺始建于后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该寺最初名为“慈林寺”,后被唐高宗李治改名为“广胜寺”,直至宋英宗赵曙,又改为“法兴寺”,并沿用至今。
让法兴寺闻名的,是“三绝奇观”:从唐代保留至今的舍利塔、唐代的石质长明灯,以及宋代的圆觉殿。
据记载,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到法兴寺观光,因喜爱当地风光,便出资并主持建造了一座石塔。此外,郑慧王还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經赠送给寺院,并保存在石塔之内,舍利塔之名由此而来。该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为正方形,外形呈重檐楼阁式,内部构成四方藻井,藻井内浮雕精美,四壁有壁画,画中人物形象端庄,十分精致。整体说来,此塔的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在我国现存古塔中是绝无仅有的。
长明灯,其实是舍利塔背后那座一人多高的石灯塔。其神奇之处在于,如果在塔室里点燃油灯,尽管四面通透,但无论风有多大,油灯都能长明不灭。在灯塔的隔柱上,雕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的文字,指明了建造时间。它的形制美观,雕工精细,在国内现存的三座唐代石灯塔中当属最佳,因此被誉为古石雕的珍品。
圆觉殿,又叫前殿,是法兴寺内最大的建筑,代表了宋代庙宇建筑的最高水准。殿高约8米,石门框,格扇窗、骨架全为石柱、木柱支撑,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圆觉殿的亮点,在于内部的宋代彩塑十二圆觉塑像,佛祖、菩萨、金刚分列而坐,造型、服饰各有千秋,却无不生动逼真,庄严肃穆,有着强烈的美感。
法兴寺以“三绝”著称,而永祚寺却以双塔和牡丹而广为人知。
永祚寺,又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附近的郝庄村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9年),历经战乱岁月,曾饱受创伤,到民国时期已是伤痕累累,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缮,终使其焕然一新。
永祚寺的标志性景观,当属“双塔凌霄”——即寺院中的一对古塔,至今仍是太原的地标建筑。这两座塔一西一东,为砖砌仿木构筑,皆为13层,高度相差不过2厘米(分别为54.76和54.78米),构造几近相同,在全国的砖塔成双组合中,是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塔身八边,呈楼阁式梭形,塔心中空,游人可登至11层,俯瞰太原美景。
而在塔下,永祚寺内的牡丹风光更是一绝。据统计,在永祚寺中有各色牡丹6000余种,如姚黄、魏紫、赵粉、豆绿、状元红等40多个珍贵品种,其中最为名贵的是紫霞仙。这是我国唯一现存的明代牡丹,不仅极其珍贵,花开更是美艳无双。每年4月,春意正浓,幽静的寺院古意盎然,院前一朵朵牡丹争奇斗艳,宛如花海绚烂,成为太原最靓丽的一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