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内涵精准关联 强化逻辑明晰思路
2021-01-02张永彪
张永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这是中科院博士黄国平毕业论文致谢中的一段文字,最近在网络走红。他还在致谢中写道:“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当地报纸的时评栏目正在举行主题征文,请你参加这次活动,写一篇评论。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命题材料源于新闻,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具有较强的真实性。题目较好地融合了情境作文的特征,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命制格式紧跟全国卷作文命题趋势,旨在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思维能力。
通过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材料内容,确定角度和立意:
1.从人物经历切入,展开联想:可以针对苦难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阐述苦难是强者的奠基石、弱者的绊脚石的观点;可以结合人物对“苦痛记忆”的态度,阐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可以联系人物成功后的淡然,表达苦难铸就君子品行的思考;等等。
2.从人物成功的原因出发,多方考虑:或紧扣其顶住压力的强大内心,阐发信念无穷的力量;或针对其战胜困难、越挫越勇的行为,论述坚持和勇气的价值;或关注其“走出去”的执着,赞美其在追梦路上不懈奋斗的精神;等等。
3.从事件整体入手,多维思考:可以分析人物奋斗的经历,赞美寒门学子身上的精神力量;可以结合人物“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的希冀,歌頌少年心态的弥足珍贵;可以叙述他战胜困苦、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奋斗改变人生的道理;等等。
当然,也可以进一步阐释“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的深刻思考,或歌颂珍视努力、回馈奋斗的时代精神等。
不论何种立意,都须笃守文体意识,体现出鲜明的评论特色。评论属于论述文的一种,它与常规论述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时代性和人文性,在强化说服力的同时不忘彰显亲和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