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件“铺展”开来
2021-01-02薛法根张贤
薛法根 张贤
在阅读中,能把丰富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清楚是一种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概括”。概括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是理解内容、分析表达的前提。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作者围绕少年周恩来,从“说、听、见”三个角度写了三件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 “叙事六要素”与“四问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将长长的课文概括为简洁的三句话,以此看到少年周恩来远大的抱负。
阅读,是将事件“概括”起来;而写作,则是将事件“铺展”开来。如《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为难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描述来写,读者虽然了解了事情,却无法体会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精彩。因此,我们要将故事一步一步、逐层铺展开来,将过程写具体、写生动。
怎样将事件“铺展”开来写呢?
1.围绕主线写过程
在一幅绘画作品中,总有一条线是占画面的主导地位,影响着整幅绘画作品。其实写文章也是如此,亦需要有一条统领事情发展的线索,即主线。事情围绕着主线有序发展,结构会更加清晰,情节也会更加紧凑、丰富。
《草船借箭》以“借”为主线,周瑜妒忌诸葛亮,想“借”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他定罪;诸葛亮神机妙算,成功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曹操谨慎多疑,最终中计将箭“借”给诸葛亮。无论是“明借”还是“暗借”,都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也让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母鸡》一课则是以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变化过程写清楚,使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感受到母鸡的伟大及对母爱的动容。
在写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试着找到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可以是人、事、时间,也可以是情感,并围绕主线逐步展开。如果以“温暖”为话题来写,可以把妈妈给你织的围巾作为主线,写出这条围巾在寒冷的冬日带来的温暖,以及围巾背后藏着的母爱的温暖;你也可以把妈妈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主线,写出这句话在挫折时带给你的鼓励,在骄傲时带给你的告诫;还可以把你的心理活動、情感变化作为主线……一旦有了这一条主线,那些零散的人、事、物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珠子,被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
2.聚焦人物写细节
电影的拍摄,需要有全景、远景、近景的镜头来呈现画面或人物的行动轨迹,还需要有某一时刻的特写镜头,因为特写能够让你完全注意人物的细节,是表现特征最好的方式。作文中事件的展开,同样离不开人物的活动,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这些细节都是内心的独白,是藏在文字中的情绪。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聚焦人物特点,把这些细节放大写好,才能达到动情的效果。
《军神》这篇小说,作者着力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与品质。尤其是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剧痛时的动作描写以及手术后他与沃克医生的对话,将刘伯承顽强坚持、乐观无畏的惊人毅力一步步刻画进读者的心里。对于沃克医生,作者则聚焦在他对刘伯承态度变化的这一细节。从开始“冷冷地问”到后来“目光柔和下来”“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最后则是“肃然起敬”,这一系列神情的变化,表现出他对刘伯承的敬仰之情。
要把事件写得清楚,需要有主线;要把事件写得深入人心,就需要聚焦人物的细节。同样以“温暖”为话题,如何把妈妈的温暖写到读者心坎里呢?这或许是从妈妈的眼神中透露出来,或许是从妈妈的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抑或是从妈妈春风般的话语间传递出来……总之,写作时,聚焦人物的细节描写,会让文章笔底生花。
3.渲染氛围写场面
舞台剧在有限的空间演绎,也不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这一方面是由于表演者夸张的肢体表达,另一方面便是舞台的场面呈现。即使是最简单的独幕剧,也会将故事置于某一情景之中,或热闹或冷清,或庄严或轻松……以场面演绎带来视觉体验。作文中整个事件的过程也是在特定的场景中发展的。写作时并非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根据事件发展的需要,选择某一场面,让读者身临其境。《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围绕毛主席写了“见面”“宣告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等多个场面。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了“阅兵”这一场面,从军种特点到行进方阵,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到人民群众的热烈表现,意在渲染热闹、隆重的氛围,体现开国大典给人带来的震撼,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写作时,若是想有“带入感”,把读者带进故事中,就需要有生动、鲜活的场面描写。像我们校园,有一年一度的“义卖活动”,若是要写这件事,就要把义卖的场面写下来,琳琅满目的物品、同学们卖力的吆喝与推销,以及购买者来来回回的挑选,甚至是买与卖之间讨价还价的场面,都能把义卖时候的热闹、快乐渲染出来。这一描写并不是最重要的,却能为文章添色不少。
4.抓住曲折写反复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看小说,因为小说中有一个个情节,这些情节不仅相互关联,而且会有很多波折,这些波折会牵着读者的心走。那种感觉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过山车式刺激,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的释然舒畅。其实写事件也是一样的,找到事件发展中的曲折之处,把这一情节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能更吸引读者。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讲述了一只猴子、一个孩子、船长以及船员之间的故事。作者通过猴子的“三逗”、水手的“三笑”、孩子的“三气”将小说的情节发展推向高潮。孩子不顾一切爬上桅杆,走上最高的横木,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再如《半截蜡烛》一文中,那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被中尉点燃,伯诺德夫人以油灯来替换蜡烛失败,杰克巧借搬柴想取走蜡烛失败,在这命悬一线之时,杰奎琳巧借睡觉之由成功取走蜡烛。一次次的“取”,一次次的“失败”,将小说一次次推向高潮,将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要想把故事写得扣人心弦,就需要有曲折的过程,并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曲折写详细。比如要写义卖中的“讨价还价”,这一过程并非是一次成功,是体现在买者还价、卖者讨价的过程中的,那么这“一还一讨”“一讨一还”就要写详细。当然,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三”是极具意蕴的一个数字,有句俗语“事不过三”,这反复切不可来回循环,而应似盘山公路一般,逐渐上升,到达峰顶,将故事推向高潮。
5.紧要关头写联想
写作,是自我整理后的内心表达。因此,每一句话都源于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不妨回忆与事件相关的情节,加入适当的联想,例如当时的感受与心理,甚至是天气与环境,使内容更丰富。
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盼》,讲述了一名儿童盼望着下雨可以穿雨衣的一件事。在这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并非仅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心情,而是用了极为丰富的心理活动,把当时的想法都写了下来:“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因为盼望下雨,所以当时才会有如此想法;“为什么我一有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了新雨衣却没有机会穿,所以才有这样的内心独白……当“我”终于盼到下雨时,阴雨绵绵的日子却是“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的美好。此处联想到的景物也是“我”终于可以穿雨衣的兴奋与激动。
我们在写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将某一时刻的内心独白、环境等加入文中。比如写义卖活动,可以写一写当天的天气,艳阳高照就如同学们的热情;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你挑选时肯定也有内心的独白,这些都可以写下来。如此,文章的内容会更加丰富。
我们要写好一件事,其实就是一步一步走台阶。先要理清楚事情的主线,让文章有条理;再是雕琢文章内容,聚焦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场面渲染氛围,再将事件中的曲折过程写详细,并加入适当的联想,让文章丰富。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首先要把事件写得有序,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把事件铺展开来写,写得更灵动、更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