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先生
2021-01-02李霞
李霞
仰望夜空,漫天星斗闪耀着梦幻般的光芒,我们为之着迷。群星之中有一颗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它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李佩星”,以纪念李佩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李佩的故事。
我一定要上大学
“父亲,我要上大学!”1936年的一个黄昏,一家人正吃着晚餐,女儿放下碗筷对父亲说。
“女孩子上什么大学?上了高中就足够了!”
“父亲,您在英国留学多年,没想到思想还这么封建!”她气呼呼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什么叫封建?我们毕竟是在中国。”
“不管您同不同意,我一定要上大学!而且,从今天起,我的名字不再叫李佩珍,而叫李佩!”
18岁的李佩如愿以偿来到北京大学。
一年后,由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学停课了。
李佩在家待了半年,“我不能再这样虚度了!”她在心里做了个决定。几天后,拿着李佩托人转交的纸条,父亲长叹一口气。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女儿的不辞而别真让人担心。
李佩要到哪里去呢?
原来,因为战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李佩就是要前往昆明继续上学。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越南进入云南。
正是回国的好时候
勇敢、聪慧的李佩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又走出国门,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在康奈尔大学,她遇到了西南联大的校友郭永怀。后来他俩结婚了,一同在异国他乡求学奋斗。10年间,郭永怀成为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李佩也成为精通中英文的外语老师。
在国外生活得再好,也抵挡不住他们对祖国母亲的思恋。新中国成立后,身居海外的学子们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机会。
“你们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这里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要回那個贫穷的国家呢?”美国朋友试着挽留郭永怀和李佩。
“我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现在正是时候,我们必须回国!”
1956年,他们带着5岁的女儿,一路西行,在海上航行了三个星期后,终于踏上祖国的国土。
没有时间孤独
回国之后,郭永怀从事核武器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李佩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英语教师。
1968年的一天凌晨,一架从兰州飞往北京的飞机不幸坠毁,郭永怀当时就在飞机上。噩耗传来,李佩静静地站在阳台上,漠然地眺望着远方,一句话都没说。
“我没有时间孤独,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李佩后来回忆时说。1978年,李佩接受重任创办外语教研室并担任主任。她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编写中国第一套研究生英语教材;举办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口语水平;请来外国教师壮大队伍……李佩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她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李佩喜欢拎着那台收录机,挎着装有磁带的帆布包去给学生们上课,她总是面带微笑,站着讲课,从来都没有坐着讲过课,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她讲课讲到80岁才退休。
一盏明灯、一朵玫瑰
学习和进步,这是李佩一生的坚持。81岁那年,李佩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她自掏腰包筹措经费,亲自邀请专家来讲课。这些主讲人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大讲坛共办了600多场,场场爆满。直到她94岁,实在干不动了,才关闭了大讲坛。因为这些,人们又把李佩先生称为“中关村的一盏明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李佩把国家授予丈夫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功勋金质奖章,捐给了中科大,又把毕生积蓄60万元捐给中科大和中科院……
李佩先生的一生,是爱与智慧的传奇。虽历尽沧桑,却百折不挠。她的精神如星般璀璨,照亮了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摘自《七彩语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