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53》的初步解读与演奏阐释

2021-01-02韩珺璆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大调奏鸣曲乐章

韩珺璆

摘要:贝多芬是人类音乐史上伟大的音乐家,虽然他一生命运波折,但是他却有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他的作品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所以个性鲜明、表达情感手法强烈。本文结合贝多芬所处时代背景及作品创作背景对《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进行了初步分析和阐释,让读者体会到贝多芬作品的风格。参考了大量书面文献以及视频音频资料后,对贝多芬作品进行了剖析,希望可以通过此文让大家对这首奏鸣曲乃至贝多芬的其他作品理解与演奏有所帮助。

关键词:贝多芬  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  作品解读  演奏阐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061-04

贝多芬八岁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26岁耳聋,对他的音乐生涯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打击,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一生中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都具有时代的气息。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交响曲,以及很多小提琴作品和声乐作品都很有价值,交响乐中,像“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都对世界音乐发展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奏鸣曲中,“黎明”“暴风雨”“热情”“悲怆”等许多著名的乐曲都在后世成为了学习钢琴的人必修曲目,《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作品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首作品,它使得贝多芬的创作生涯走向了成熟期、辉煌期,如果说在这之前它的作品是向传统学习,那么这之后的作品就是向创新致敬,各种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新颖的创作手法使得贝多芬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是题献给他伯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公爵的,一个不仅提供他经济帮助,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对他也影响至深的人,所以该曲又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这首曲子和《英雄交响曲》都是贝多芬从古典音乐风格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的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贝多芬已经患了耳疾八年了,他的性格也因此暴躁孤僻,他渴望从大自然中得到快乐,《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是体现他自然观的一个作品,演奏起来效果宏伟,而且抒情性很强,仿佛使人进入到大自然中,有一种开阔感,这个奏鸣曲通常被后人称为《黎明》奏鸣曲。该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原来的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形式的行板,后来以独立的小曲出版。

第一乐章是有活力的快板。全曲第1小节音符一出來就可以把人吸引进去,有明确的C大调调性,音响效果就像火车前进一样。第2小节最后一个音出现了转调的倾向,完美的过渡到下面一小节,并且形成对比,音符的脉动就像黎明的美景一样让人陶醉。第4小节的倚音犹如小鸟清脆的叫声,将这个主题的基本线条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收尾。第5小节在第一个音的位置上对第一小节进行了反复,下属和弦出现,第9小节的倚音要突出,仿佛黎明树林中鸟鸣的完美大合唱,并且要在此小节和之后的一小节内连续的渐强,左手高八度时达到最强的落点,要注意的是速度不能变慢,节奏表现依然强烈。第12小节的四个八分音符令刚才紧张强烈的音乐有了停顿感,这是八分音符本身的魅力,但是速度不可以变,这时的音乐是不稳定状态,有一种蓄积了很多力量的潜在动力。第13小节的全音符是自由延长的,停在半终止上。第14小节节奏型产生了变化,右手变成颤音音型,既有连绵不断的音响效果,又有喧哗和活力,音乐仿佛像大自然的早晨一样活跃起来了,而且这一段是主题连接副主题的过渡性段落。第23至28小节右手的快速音群在弹奏时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慢练,要与左手的分解和弦很好的配合,而且要做渐强,28小节每拍的重音都有sf的标记,所以一定要突出,第29和30小节虽然是分解和弦的下行,但是一定不能减弱,要注意音群的连音效果。第31至34小节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转为八分音符,在跳动中,隐藏着两个声部对话式的旋律线条,高低声部仿佛在互相模仿,第34小节可以减弱,让气氛得到缓冲,然后进入35小节E大调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的仿佛是被大自然的美景征服后的宁静心态,虽然要弹奏出优美的感觉,但是速度不可以慢,弹奏时注意连贯,用指腹触键,腕部的动作要柔顺。从43小节开始,主题由左手弹奏,右手是连贯的三连音,副部主题也融入到整体音乐的流动中,主属功能每半小节交换一次。副部主题的出现在主部主题的三度调上,这种调性使作品更加新颖,这种调性关系在以前的古典作品中是不常见的。从50小节开始是副部的第二个因素,左右手三连音的切分节奏要突出强拍效果。第58小节又回归到第一主题的节奏型和节奏感,加大了功能变化,而且渐强要突出,让气氛变得十分活跃,仿佛太阳升起、万物苏醒的感觉。第68小节旋律和伴奏互换了,右手要十分的轻盈,但又不失节奏感,左手略突出旋律,但不能强,张弛有度、富有弹性的效果一直要保持到第92小节,即展开部。展开部主题进入了新阶段,高声部动机被缩小,但是行进效果却是生机勃勃,让人体会到庄严和紧张的气息。第112小节开始是展开部的第二阶段,用波浪形的三连音形成,织体是起伏的,情绪激动,弹奏的时候要有饱满的力度。从142小节开始是展开部的第三阶段,左右手反方向进行的写作手法推动了音乐发展,从极弱到极强的力度变化也更加突出了贝多芬作品的戏剧性,将乐曲推到极强的高潮。然后在第156小节开始进入了再现部,和呈示部的效果是一样的,从182小节开始转调,为进入副部主题做准备。之后副部主题在196小节以A大调的形式出现,接着变为a小调,仿佛是哀思,然后又回归明朗的C大调,作者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想让弹奏者把这种调性色彩演奏出来,再现一直进行到249小节,进入到结尾部分,前面的呈示部和展开部篇幅已经很大了,所以结尾部分不会以很仓促短小的篇幅结尾,开始仍然是模仿主部主题,运用了不同调性以及和声的变化,这对于之前古典主义音乐作曲方法来讲是有突破的。到284小节似乎在模仿副部主题,此时的音乐在经历前面激烈的主部主题后显得格外安静,直到295小节再次用渐强把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用宏伟而短促的C大调和弦结束了全曲。

第二乐章是很慢的柔版,其实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一个乐章,贝多芬只是用它把第一和第三乐章连接起来,是个短小的“引子”。贝多芬起初写的第二乐章是一个冗长的行板,但由于篇幅过长,破坏了各乐章的平衡,所以在其他人的劝说下,他忍痛割爱,将这个行板独立出版之后写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第二乐章。这一乐章仿佛描绘了太阳喷薄而出的景象,有很朦胧的意境,音乐线条柔美,淡淡的色彩又不失宁静,让人感觉作者仿佛与婉转的鸟鸣、葱郁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融为一体。该乐章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第9小节为第一部分,音乐的律动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每个休止符都有它的含义,表达了作者幽深的心境,第6小节sf不应该做的太强,第8小节左右手交替的和弦不能太连贯,否则难以表现减弱的效果,第9小节既有调性的转变,又自然的连接到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为第10小节至16小节,演奏出的音色要像女中音那样浑厚,第10小节和12小节是如歌的乐句,11和13小节是一种回响效果,不带任何表情,音响要控制精细。第17小节主题再现,进入到第三部分,再一次营造一種神秘的氛围,结尾处柔和延绵的长音让气氛都凝固了,也更让人期待着第三乐章的出现。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遵循了“ABACA”的曲式原则,是贝多芬采用民谣写成的,优美的曲调把人引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里,仿佛将人带到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气氛中,洋溢出人们在大自然中唱歌跳舞的喜悦之情。第一部分是1至175小节,第二部分是175至312小节,第三部分是313至结尾。第1至62小节是A部分,典雅淳朴,同名大小调交替增强了色彩的变化,第1小节与第31小节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要平静,另一只手的旋律要有歌唱性,这两部分是左右手交替的,第51小节开始要加强右手颤音,突出左手的G、F、E、D,让ff音响更明亮,表现出黎明到来时人们的兴高采烈,演奏时大臂要用力。第63到70小节是连接句,旋律仿佛舞曲一般充满活力,右手三连音每个音头要弹得切实。第71到98小节是B部分,由C大调转向a小调,主题材料也是崭新的,演奏时要用踏板保留左手低音。第98至113是连接句,其中109小节要减弱,但一定不能减慢,在一连串八度音之后,从114小节进入了A部分,主题再一次明亮起来,至此第一部分结束。第175左手八度的G开始,作品进入第二部分,175至220小节为C部分,调性由c小调转向f小调,再转向降A大调,183小节是自由的八度的复对位,赋格式的呼应,左右手是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与八度的交替,弹奏时八度要有弹性,三连音要清晰不能漏音,节奏不可以不均匀。第221到312小节是第二阶段,仿佛主题的展开部,和弦ff的效果要做的饱满,要抓住每一个音,235小节要营造出神秘的气氛,突出切分效果的同时要贴键弹奏和弦做到保持效果。第287小节要有统一感的自由展开。第313小节开始是第三部分,A段到第344小节结束,第345到402小节是篇幅很长的连接句,与62小节是相似的。第353小节是连接句的扩展,右手的三连音要强有力的弹出,制造出轰轰的音响,仿佛激流一样。374小节出现的p要把它前后强和渐强对比出来,形成一个起伏的线条,接着在一连串和弦之后,整个激烈的气氛安静了下来。第403小节到最后一小节是结尾部分,即A段,至此,该曲回旋曲的结构“A-B-A-C-A-Coda”完成。结尾部分气氛由喜悦转向了急促,甚至是气喘吁吁的跑动,431小节右手的八度要连贯,第441小节进入尾声的第二阶段,ff与p的对比要鲜明,后面的小节音型都和这里一样,这种强弱鲜明的对比让调性特征十分鲜明。511小节开始,以小节的渐强引入515小节开始的ff、p对比的A主题,最后激情迸发,弹奏时力度要有对比,因为技巧难度比较高,要注意音的准确性,最后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到了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业是比之前发达的,他有一架公爵送给他的六个八度的三角琴,再加上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从小受家庭影响形成的性格,所以他的作品就力度而言也不可能是变化较小的。在弹奏贝多芬奏鸣曲时,要把他内心的张力和作品表现的戏剧性结合起来,才可以表现出神韵。贝多芬作品中的ff、sf、fp、p、pp等都是很常见的,这些力度变化让他的作品戏剧性更强,对比更鲜明,也更能点燃演奏者和听众的激情,成就了他的独特风格。曲子的感情通过力度强烈的变化表达的更清晰。在《黎明》奏鸣曲中,开头是pp,十分安静但又富有生机,行进了十个小节后变为sf,让人一下子充满了激情与对大自然的向往,然后紧接着又变为pp,如此鲜明的力度对比,再加上优美的旋律,不可能吸引不了听众,这样鲜明的对比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贝多芬发挥了当时钢琴的极限音量,每个力度都是他由心而发的,我们演奏时指尖的触键与力量的控制要完美结合。还是拿《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来讲,之前是2/4拍,到了Coda部分变为2/2拍,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进入了全乐章的高潮。加上后期贝多芬耳疾很严重,近乎完全失聪,所以他有些作品的速度几乎是他想象出来的,要想达到他要求的标准速度是非常困难的,他有些标准速度仅仅代表该乐章最快的片刻,否则会超过速度极限,因为太快了。他的独奏乐曲相对于大型合奏音乐是比较自由的,但无论如何变化,还是应该做到一个乐章从头至尾听上去是保持统一速度的。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弹奏这些作品前,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视频音频资料,视频音频资料的版本不宜单一,类似阿根廷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智利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这些大师演奏的经典版本都要进行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117 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已有超过40种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的CD 唱片问世,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唱片公司如EMI、DECCA、DG 以及菲利浦音乐集团、华纳兄弟娱乐公司等都推出了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集,这些全集中当然都包括《黎明》奏鸣曲。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53》内涵极为丰富,它集崇高、优美、热情、严谨、细腻为一身,为演奏家留下了丰富的演绎空间。只有演奏者真正体会到作曲家蕴含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并根据自己艺术审美启发出对作品演奏的灵感,同时尊重听众普遍的生活感受和共同的审美体验,演奏家独具个性的艺术演绎才会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奥]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大调奏鸣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月光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