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开展
2021-01-02周志臻
周志臻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校 重庆万州 404000)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创造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明确运用场景与方法的课堂。小学数学情境课堂的开展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兴趣,努力使数学课堂的开展方式与内容更加迎合学生背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对数学学习产生探究与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加入数学课堂。
一、利用各类教学工具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即“注意”,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注意”是教师开展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不妨在教学中注重使用各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具,利用这些新颖事物来引起学生的热情与注意力,带领学生充分学习与运用各类教学工具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学着自己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工具的使用也有助于教师营造教学情境,教师不妨在教学中运用各类教学工具,如长方体、正方体或多媒体设备等来丰富数学课堂的内容,带领学生充分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区。
例如,在《升与毫升》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于物体的容积没有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大小的容积,教师不妨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寻找一些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杯子,这些杯子的形状一样,但容积各有不同,学生能够很明显的从视觉上进行区分,而在带领学生学习与感受不同物体的容积时,学生既能够通过视觉进行判断,也能利用这些容器来装满水,并通过水量的多少来比较容器容积的大小。在学习“升与毫升”知识时,教师利用这些常见的教具来鼓励学生加入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在这时学生所学到的容积单位,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完成,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感受与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利用数学工具创设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思考在本节课可以使用一些什么样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直观学习数学知识呢?数学情境的创建又该如何更好的利用数学工具呢?通过这些反思与探索,数学情境教学的开展会更加顺利而到位。
二、融合课本知识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融合与应用数学知识,只有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并且和生活与学习实际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创设数学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与年龄特征确定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应该如何进行规划与统筹,随后,教师根据课本知识结构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来设计课堂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1]。由此可见,课本知识是数学情境创设的基础,教师应充分运用与理解课本知识,如此,才能在创设情境时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进行《负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研读课本发现正数与负数概念虽然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打破现有的对数字的印象,但幸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正数与负数有许多相应的例子,教师则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些生活案例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例如,教师考虑到正数与负数的差距,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本地冬季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天气图像,学生发现,一些天气前面有“-”,这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在冬天天气骤降时,家长会提醒学生“明天的气温到零下了,一定要多穿一点呀!”学生在接受到家长的提醒之后,开始意识到这个符号是气温开始变冷的标志。此时,教师则为学生借机讲述“+”“-”的区别,而学生则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很好的进行探究与理解。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对课本知识与情境之间的转化一把握,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寻“学趣”,于课本中寻“真知”。
三、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小学数学课本知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探索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解与自己的做题过程中,教师则应该根据理论知识来探究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数学知识来寻找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与感受数学知识的普遍性[2]。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于钱币的使用还很不灵活,此时,教师不妨想课堂上开设“小小商店”,带领学生加入到课堂情境中,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购物活动”,学生在进行购物时学着利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并学会找零,或者用更简便的方法来使店家“找整”。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实地训练,学着运用自己手中的钱币来帮助父母购买一些油盐酱醋等小物品,做父母的得力助手。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炉火纯青。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是教师综合学生学习特点与数学知识之后所进行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角度考虑合适的教学手段,学着充实数学情境,带给学生一个充满欢乐与知识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