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推进农村中学生品德探究
2021-01-02邓帮谷
邓帮谷
(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校 重庆武隆 4085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最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课程浓缩着中国语言文化的特点,若在初中课程中能够打好良好基础,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认同感会大大提升。国学经典的学习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基本学情,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把传统文化与课本有效结合,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国学经典对推进农村中学生品德的促进作用
(一)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经典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老子、儒家、庄子、墨子等各个思想家以及文化思想。这些文化互相碰撞,发展成了多元文化和谐互通的形式,也是中国5000年来优秀文化最初的发源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种可以让不同的人群,不同性格的人和谐生活的思想。
(二)感受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品德魅力
传统文化以多维立体的特点将人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概括,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生活。比如在战国末期著名的教育学著《学记》在现代教育中也仍然被众多教师和教育学家所推广。此书将我国古代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高度概括,并且对教育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书中所记载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师道制度,教育和教学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都为现阶段的教育做出了重要的引导,现阶段的教育也依然把学记作为指导思想,教师和学校也在教学方法中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
二、现阶段初中教师教授国学经典时的不足之处
(一)教育方法陈旧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堂提倡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依然是填鸭式,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苦口婆心的教,而学生只是在课桌下面被动的听。很多学生在课堂中都没有主动性,课堂参与感也大大降低。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学习也缺少了兴趣。由此可见,虽然课堂短短几十分钟,但是学生却无法真正吸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国学经典文化存在不科学的现代化改造
现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存在着过度改造的现象。作为中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但是随着多媒体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不断碰撞,信息传递速度也开始越来越快。现阶段的初中生接触传统文化有的就是从这些短视频中开始,不良的短视频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因此,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对其最大的尊重应该是保持原来的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也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教学。
三、诵读国学经典推进农村中学生品德的具体措施
(一)将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情境有效结合
教师在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时,应当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主,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理论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1]。比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时,该文章讲述的是宋庆龄在小的时候都知道诚实守信的故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诚实,教师可以为学生扩展其他的有关诚实守信的历史故事。比如秦末时期季布千金一诺的故事,在讲述这些故事时,教师也要充分渲染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讲述出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出的关于诚信的各种故事。教师还可以用情境法引导学生在某一个情景中展开对诚实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诚信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诚实守信非常重要[2]。
(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古诗词发展历史,每一篇诗词都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怀。古诗词教学中若能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那么课堂无疑就是丰富多彩的。初中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基本学情,做好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教学。古诗词虽然文字简短,但是意蕴深长,并且能够表达很深刻的内涵。教师首先要对古诗词真正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将古诗讲的惟妙惟肖。比如在讲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出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对作者陆游进行简介,让学生搜集资料,找出陆游的生活年代特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应该做到的,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中学生学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发扬民族精神,还能振兴国家。因此,初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知识真正渗透到初中课堂中,使传统文化知识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