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养关爱 让生命温暖落幕
2021-01-02严秀灵
文/严秀灵
作者单位/广州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资源中心
77 岁的胃癌患者方爷爷刚打完止痛针,腹部的疼痛终于稍微消停了一些。他瘫软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来探访的社工云姑娘问他在想什么,他冷冷地回了一句:“想死。”云姑娘问他缘由,他说:“我的病没得医,现在这样痛不欲生,浪费钱医,到头来人财两空,倒不如早点死了。”
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住院部,有许多像方爷爷一样的恶性肿瘤患者。2013 至2019 年间,到本院就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有3869 人,他们绝大多数来自于上级医院,因病情发展放弃积极治疗主动前来接受缓和治疗。他们往往遭受着身体与心理上的各种疼痛和创伤。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安详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本院从2012 年开始寻找答案,首先引进医务社工,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探索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路径。
临终关怀服务指的是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顾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使临终者能够舒适、安详、有尊严、无痛苦地走完人生最后的阶段,同时使其家属身心得到保护和慰藉。
在这里,每天拥抱死亡
云姑娘作为“ 宁养关爱——让生命走得更温暖”项目的医务社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她陪伴着癌症末期病人走完生命里最后的旅程,帮助他们舒缓疼痛,完成临终心愿,为他们带去慰藉和最后的心理支撑。
去年春,医院里的植物郁郁葱葱,焕发着勃勃生机。住院部8 楼A 病房里,却不时传来令人不安的呻吟声。云姑娘走进病房,看到67 岁的肺癌患者覃叔神情痛苦地躺在床上,捂住自己的腹部,发出阵阵呻吟,带着哭腔喊痛:“啊,好痛啊……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好痛啊,好惨啊!”覃叔的妻子给他喂了两粒止痛药。吃完止痛药后,也许是药效还未起作用,他还是觉得疼痛难忍。
于是,云姑娘问他:“覃叔,我们做什么可以让你感觉舒服一点?”他提出帮他揉腹部。云姑娘建议妻子给他揉腹部,之后他的情绪稍微平和了一点,但是仍然不停地说自己很可怜,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不断发泄愤怒。社工云姑娘耐心倾听,对他进行情绪辅导。另一方面,收集他的需求,向医生反馈疼痛情况,并协调医生去做家属的工作,调整用药,明显减少他身体上的痛苦。
每次到病房探访,云姑娘都根据服务计划,尽力满足覃叔的心理需求。9 天后,覃叔走了,走时没有太大的痛苦。回访时,他的家属感谢云姑娘对覃叔的开导,让他能更安详地离世。
在近两年的服务里,云姑娘和项目同工送走了110 多位 临 终 患 者。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1 月两个服务周期内,宁养关爱项目一共有93例个案。经过统计分析,其中超过六成个案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长者,近八成服务对象患肿瘤。对过往个案服务对象的所患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个案服务对象有79.6%患了肿瘤。面对“时日无多”的患者,宁养关爱项目社工主要从“身”“心”“社”“灵”四个方面入手提供个案服务。
在身体方面,通过向主治医生与护士了解患者的病情,从患者的身体疼痛、饮食、排泄、躯体运动、营养、皮肤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医生和营养师等建议,为患者提供生理关怀知识。派发生命关怀手册,从饮食、活动以及护理等多方面,为患者家属提供指导参考。
在心理方面,定期对患者进行探望、关怀与陪伴,并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量身定做服务计划,给予患者与家属支持,并在患者最终离世后对家属进行哀伤辅导。服务过程中,为部分有需要的患者制作“我的一生回忆录”相册。
在社会支持方面,通过建立由“社工+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组合而成的宁养“家庭帮”志愿队伍,为出院患者家属提供照顾指引和情感支持,随访足迹覆盖镇内外23个社区。
在灵性支持方面,医务社工与患者共同探讨死亡,减轻了患者因为畏惧死亡而产生的恐惧与遗憾心理,协助家属完成患者身后对宗教仪式的特殊要求。
在绝望的路口遇见社工
四年前的那一天,26 岁的阿树第一次成为了父亲。还没来得及体验初为人父的喜悦,他就因流鼻血检查治疗确诊了鼻咽癌。顷刻之间,一个幸福的家庭被重重阴云笼罩,再难见笑颜。社工青姑娘第一次见到阿树的时候,有点难以相信,眼前这个患者竟跟自己是同龄人。他面容瘦削,颧骨凸起,双颊凹陷,脐水平截瘫,双腿无知觉,翻身需要他人全力协助。
长期的疼痛折磨,一直高烧不退,经常失眠,住院期间无人与其聊天,加上对家庭深感愧疚,以及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夜深人静痛感侵蚀之时,阿树一度精神崩溃,想要自杀。最终因为挂念妻子和四岁的女儿,他放弃了。跟青姑娘说起这些时,阿树多次落泪。每次向社工倾诉完,阿树的心里就会好受很多。
癌症末期患者需要忍受长时间身体疼痛的折磨,常常无法安眠、难以进食,身心都要遭受极大的考验。通过分析调查过往93 例个案服务对象的心理情况,发现孤独、抑郁、无助/绝望这三项占比最高,分别是55.91%,53.76%,49.46%。其中,想过要自杀的高达9.67%。
平常医护人员工作非常紧张、忙碌,很难花长时间关注患者的心理需要。而大部分家属和护工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很难给到服务对象支持和引导。医务社工及时介入,为临终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压力缓解、家庭关系协调、疾病适应、解答/咨询、危机介入等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医务社工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爱好及其家庭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并对其负面情绪表示理解,通过教育让患者了解负面情绪有碍康复,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提高身体舒适度和免疫力,甚至延长生存期。在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及时介入,输入希望,能让患者找到生活的点点星光,从而平和地走完最后的一段路。
让生命走得更安详
练伯65 岁了,患了脑肿瘤和多发脂肪瘤,住院的时候,他的面部因为脂肪瘤而肥大肿胀,身体的各种不适让他神情呆滞,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吐字不清。他的女儿练红说他头疼、腰痛,医生给开了止痛针,但他觉得效果不佳,曾经多次自己拔掉针头,所以只好将他的右手用手套绑起来,防止他再次拔掉右腿上的针头。其实练红早已接受其父的病情,明白他将不久于人世,坚持按医嘱让他打止痛针,减缓身体不适,对她来说,也是最后尽一份孝心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她并未将真实病情告诉练伯,练伯以为自己只是肺炎住院。在云姑娘的引导和帮助下,练红学会尊重练伯的临终意愿,尽量满足练伯的心愿。
“我们调查发现个案服务对象有48.5%不知道病情。”云姑娘说,“大部分的家属都担心告知病情会刺激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没有家属愿意根据病人的意愿执行。大部分的家属会认为患者在最后一程由于疼痛加剧、情绪崩溃或意识模糊等原因,所做出的决定是非理性的,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家人之间讨论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而忽视患者的想法。我们需要引导这部分的家属去倾听患者的想法,尊重患者的选择,让患者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日子。”
因为部分家属选择不告知病情,忽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权,这部分患者可能就会在生命中留下遗憾。云姑娘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个个案,案主亚堂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小心愿:第一,希望从家人的口中知道明确的病情,第二,希望家人多一点时间陪伴他。云姑娘了解到他这个愿望时,正赶上她要请假两天,计划回来以后马上就跟他的家人沟通联系,把他的心愿告诉他的家人。但就是隔了那么几天的时间,等云姑娘回来以后,亚堂已经离世,最终他的心愿也没有实现。云姑娘觉得遗憾又自责,因为这个愿望对于她来说并不是那么难去做到的,但是对于亚堂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事情也教会了我,跟进服务对象,尤其是这些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时,一定要及时地去完成他们的心愿,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个‘过失’,让他们的生命留下遗憾。这也是做宁养关爱社工与其他领域的其中一个不同点,生命稍纵即逝,不会停在原地等你。”
临终关怀需要更多关注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我国每年超过有750 万癌症末期患者,死亡估计约233.8 万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7 人被确诊癌症,平均每天被确诊癌症的患者超过了一万人。
临终关怀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关怀和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将近30 年,在医学领域也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然而除了医学领域以外,大多数国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临终关怀,有的甚至是“从未听闻”。社工做临终关怀服务更是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挑战。
最难的是生死教育。在中国,死亡被认为是“晦气的”“忌讳的”。小朋友如果说话说到了“死”,家长就会在旁边“呸呸呸,重新说过。”曾经一位医务社工在宁养关爱项目工作时,多次受到家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年纪轻轻经常接触临终患者“不吉利”,甚至怕接触太多病人会被染病。就连患者和家属,也有不理解的:这么年轻的小姑娘,怎么来做这样的工作?个别患者或家属表现出不信任,以负面悲观的态度看待此服务。
因此还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和倡导,引导社会正确看待临终关怀服务。宁养关爱社工主要通过时常宣传、服务讲座、生命教育活动及项目宣传单的印制及发放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对宁养关爱服务的宣传,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生死观,提升公众对宁养关爱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推动善终文化及“优逝”服务的本土化传播。
另外一方面,临终关怀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云姑娘坦言,项目团队在进驻初期,因为实务水平和经验的不足,与项目发展需求存在着技术层面的一些落差,所以会让她们觉得比较吃力,尤其是个案的跟进方面。做宁养关爱项目,接触的都是医院的重症患者、临终患者,可以说每天都在跟死亡打交道,所以在情感方面会比较沉重,面对患者和家属极高的负能量,社工要学会自我排解,学会协助他们宣泄情绪、处理问题。云姑娘说:“在机构还有督导的支持下,提升我们自己的实务水平,是我们永远都要做的功课。希望持续以更专业的工作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生命温暖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