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吃”出汉字的思考

2021-01-02

科学咨询 2021年3期
关键词:亲历樱桃生字

凌 燕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重庆万州 404020)

那天的识字课已接近尾声,正当我叫同学们把刚才学到的生字读一读、记一记的时候,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忙叫起她。原来是告状:“老师,他(指她的同桌)在吃樱桃。”正欲发怒,但转念一想,“樱”这个字不是还没学过吗?再说,经她这一告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了,何不借此让学生多认识个生字呢?

打定主意,我面带微笑走近那位学生,悄悄地对他说:“好吃吧!”“嗯,好吃!”“愿意给大家都吃一颗吗?”“当然愿意!”于是我和他给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颗,并要求大家,对他说句感谢的话,而且先不要吃,仔细看一看,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圆圆的,红红的。” “滑滑的。” “不全是红的,还有白的。”……“现在大家就吃吧!不过,要慢慢地吃,吃完了再说说你吃时的感觉。”“甜甜的,真好吃!”“还有点酸!”“里面的肉和桃子的不同。”“里面还有个硬硬的东西。”……“同学们,现在你们看也看了,吃也吃了,可是‘樱’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不认识!”“那我们现在就来认识它。”我先在黑板上写下“婴”字,告诉同学们这不是“樱桃”的“樱”,而是“婴儿”的“婴”(并给它注上拼音),然后我说:“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生跟着师读)你们是由婴儿长大的,你怎么记住‘婴’字,和同桌相互说一说你的方法,比一比谁先记住这个字。”(生读、交流方法)接着我又说:“刚才我们认识了‘婴儿’的‘婴’,你们认为‘樱桃’的‘樱’字怎么写,大胆地猜一猜,说错了没关系。”有的学生说:“它是植物,可能是‘婴’字加个草字头。”其他的同学立即反对。有个学生说:“它是长在树上的,应该是个‘木’字旁。”大多数同学表示赞同。我说:“他的想法是对的,这个字就是在‘婴’字的左边加个木字旁(在‘婴’的下面写上‘樱’字,木字旁用红色表示),它也是个形声字。”然后让他们和“婴”字对比起来读一读、认一认,说说“樱”字的形旁和声旁。因为学生经常吃这种水果,现在物、味、字、形联系起来,很快就认识了!我想,有一天学生再见到这个字时,这段美好的经历便会立即呈现在他的眼前。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说是成长的过程,是因为学习不是教师你来我往,我送过去你接在手里的过程,这样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岁月的风一吹,一切都不复存在。真正的学习,是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的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没有这样的亲历,学生便不是在上课,不是在学习,而只是陪老师走马观花了一次。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美国老师带一袋苹果到教室,每人给一个,告诉学生可以嗅,可以摸,也可以吃,然后画出苹果。结果美国的孩子第一遍画出来像西瓜,第二、第三遍画出来的像梨,第四遍才有点像苹果了。日本的老师带一个苹果到教室,他拿着苹果在教室来回走动,告诉学生可以看,也可以摸一下,结果学生第一遍画出来像梨,第二遍有点像苹果了。中国的老师带一枝粉笔进教室,告诉学生打开课本第几页,说画苹果有三个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拿出纸和笔,跟着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结果中国的孩子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就非常像。(《苹果的故事》)

不难想象,中国的孩子一画出来就像苹果的前提是,教材上有现成的方法,有老师的演示。表面看,这一节课,教与学的效果是好的,可是,离开课堂之后呢?离开教材之后呢?如果只给他们一张画纸,一支画笔,他们还能画出苹果吗?答案不言而喻,因为他们没有亲历心中那幅苹果画的形成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汉字词语的学习,还是阅读理解,抑或是语文知识(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学习等)的学习,都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切不可依然灌输给学生。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名家大师的言论,无不告诉我们,离开了学生的亲历,离开了他们的实践,书中的知识就无法在他们心中建立起真实的影像,也无法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亲历,去做,去实践,同时,让他们将自己所学去生活中走一个来回,把知识掌握牢固,将知识上升为能力。因为,“做”是一种体验,“做”是一种创造,在“做”中能激活他们思考的泉源,让他们的思维飞起来。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对给予丁点儿暗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全过程,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的是耐心,要多给他们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多给他们融入创造天地的信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猜你喜欢

亲历樱桃生字
我亲历的百年党史上的这次“伟大转折”
樱桃肉,让年味飘香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我亲历了分田到户
一树樱桃带雨红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吃不到的樱桃
生字变身
亲历新三板:我为何选择被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