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01-02曾传才
曾传才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七一潺亭中学 四川德阳 618500)
时代的发展和前进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如今已经从知识型人才向创新思维能力人才方向发展。而高中数学自身的特征,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构建数学情境等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推动高中生的全面进步。文章立足高中数学,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向
(一)发展学生联想能力
学生联想能力的发展可以让学生看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进而不断地延伸,进而看到事物之间联系和不同,这是创造性思维构建的根本——联想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联想思维的形成需要依靠教师的指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发散思维和连贯思维整合起来,进而透过大量感性材料挖掘事物本质,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知识点,进而提升学生举一反三地能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可以省去繁琐的过程,可以通过某个特定的方式理解相似的数学计算过程,长此以往的下去学生就可以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型[1]。
(二)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突破固定思维模式、传统教学的限制,形成横纵向的延伸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另一目标。数学本身就有很强的抽象性,如若思维固化,那么思维拓展中便会受到阻碍。数学是一门以自然为依托在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只有可以将所掌握的知识点正迁移到其他解题中,才能提升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才能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支点支撑。所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明确思维灵活性的目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理念
文章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研究发现,教师自身理念是否得到转变,是否具备创新精神是创新课堂开展的根本[2]。教师只有积极转变陈旧理念,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跟上时代地发展,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好坚实的保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的发展史表明,数学的每一次发展都和数学家的直观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失败、喜悦、苦恼,最终实现了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结合。但是高中数学教材编者却直接将冷冰冰的公式、定理纳入其中,忽视了数学家们创造历程的展现。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再现数学家的思维探索历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中来,并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暴露出来,并通过一遍遍的尝试有所突破。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是关注结果,更要将类比、归纳等方法应用进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如此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三)巧用情境教学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陈旧理念,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情境构建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在真实情境中可以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支撑。比如在人教版A版的“抛物线”知识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利用情景法开展。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抛物线知识,为后续教学做好基础;其次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大家展示学校运动员在篮球场上投篮的画面,进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后提出问题:运动员投篮过程中篮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如此不仅回顾了课堂知识,而且顺利进入到了新知识教学中来。利用情景法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知识体系,还能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进而促进他们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及时对学生开展观察和指导
观察不仅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样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可以说观察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和思考。首先,在学生观察中,教师要做好指导,比如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顺序,其次做好观察的反思,待学生完成观察之后要引导学生做总结,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次的观察做好准备,只有长期的坚持,势必会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设置开放性数学问题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但我国高中生很缺乏,其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体现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学生总会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的思考始终停留在表层。因此,我们要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唤醒他们的内在动力,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通过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解析几何”的习题解答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感不同,所以会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模型等方式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并在他们的自主思考中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为此在日后地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通过转变自身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构建数学情境、指导学生观察、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